高一語文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古文(篇目:《過秦論》,《鴻門宴》,《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師說》,《阿房宮賦》,《諫太宗十思疏》,《種樹郭橐駝傳》)中的重點句是什么,具體怎么翻譯?
熱心網友
《過秦論》,重點句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翻譯: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令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鴻門宴》,《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沒學,《師說》:重點句是:第一句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阿房宮賦》,重點句是:最后一句翻譯:..........《諫太宗十思疏》,《種樹郭橐駝 我建議你去買本,幾好用噶~~~~~
熱心網友
中心句,老師肯定有講過啦!
熱心網友
《過秦論》重點句是后兩段:《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以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可以斷言,一統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變得弱小,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還是從前那個樣子。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尊貴;鋤頭木棍并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卒并不比九國部隊更強;(至于)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策略,(陳涉)也比不上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山東諸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那簡直是天淵之別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區區之地,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然后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崤山、函谷關作為宮墻;一個戍卒發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