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是陜西人對渭河平原的稱呼,這塊土地上孕育了豐富的秦地文化,并擁有13朝古都的長安(西安),關中的男人個個是塊大身壯皮膚黑心腸寬厚的兵馬俑式的關中漢子,幾乎每個人的食量都特大,因此也形成與其它地方不同的飲食習俗。 關中小吃  1、羊肉泡饃大碗賣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邦邦的死面饃,碗是能盛六兩八兩的大老碗。   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冒著熱氣,吃者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吸,狼吞 虎咽,這種吃相,恐怕在國內外也絕無僅有。   羊肉泡饃的工藝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香又爛,饃不僅要烙得又硬又焦,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掰饃時要掰得越碎越好,然后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佐料按一定比例配置好,在炒瓢內旺火爆煮。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分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抱(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者自有分寸。   由于工藝復雜,一般家庭極少去做。漢子們嘴饞時,往飯館的椅子上一蹲,吃它個天翻地覆,昏天黑地,這才挺著肚皮,哼著秦腔曲牌,雄赳赳,氣昂昂,趾高氣揚而回。  2、扯面寬得像褲帶   扯面也叫邦邦(音biangbiang)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邦邦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正宗的邦邦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3寸,長度則在1米以上,厚度厚時與硬錢幣差不多,極似褲帶。薄時卻如蟬翼。一根面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達到2兩,因而對于飯量小的南方人來說,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根面條吃8兩1斤也是輕輕松松。   邦邦面的制作工藝并不復雜,關鍵是拉扯的功夫,非正宗的關中人難以掌握。面條盡管很長很寬,但在正宗的關中人口里卻很少咀嚼,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里。吃飽喝足,飽嗝一打,頓時渾身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3、油潑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以小麥為主糧,偶爾也吃吃“白米干飯”,白米干飯也是可以不要菜的,但不能不要辣椒。關中人家家嗜辣,在很多家庭里辣椒面在調料中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很多家庭主婦離開了辣椒就感覺到不會煮飯了。   由于吃辣椒多,所以家家都種辣椒,辣椒地一般都會大于自家的菜地面積,在他們看來辣椒儼然就是一道主食。   到了秋天辣椒成熟的時候,家家將辣椒穿成長長的串子,紅紅的辣椒串就成為陜西農村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陜西人吃辣椒與四川人不同,四川人重于麻辣味,陜西人吃不了花椒。四川的辣椒醬到了陜西人的口中就只剩下麻了,辣嗎?基本上沒有。陜西人吃辣椒很有講究,他們先將從地里摘下的紅辣椒用油在大鍋里慢慢煸熟、煸干,然后拿到太陽下曬得透干,再用石磨將辣椒碾成細細的粉末,用篩子將粗的篩去,剩下面粉似的辣椒面,再用燒熱的油潑上去。油辣子的關鍵在于油的熱度,過熱了,辣椒面就會燒糊,辣味就會下降,苦味就會出現;油熱度不足,辣椒的香味表現就不足。陜西農村的婆姨們個個都有一手絕活,能將油潑辣子做得十分出色。 大家評價一下。

熱心網友

油潑扯面,最好吃!羊肉泡饃,夏天可不敢吃!而且,掰饃能把手指頭掰爛(一點不夸張!),女士們只能讓男人代勞(我就是這么干的)。油潑辣子么,我相信婆姨們都會做。不過四川人的“熟油海椒”,做法差不多,味道也相近(香辣;麻味是另外加的,樓主誤解了四川人的麻辣)。要問為何落花聽雨曉得這個,而且這么肯定?因為她老爸是陜西人,老媽是四川人;至今家里吃法都是陜西+四川,風味保留原汁原味、兩者都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