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寶寶最幾天哭鬧得很歷害,吃喝拉薩他都要哭,出生到現在,一驚一咋的現象特別厲害,這兩天發現他眼睛有浮腫,臉部的三角部位有點顯青色。現在有加AD和活性鈣,吃得是奶粉,也愛放屁。象這些情況不知怎么啦。
熱心網友
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的時候,是一種緊緊包裹住的狀態,并伴有沙沙的響聲,出生后寶寶不適應新的環境,給他的包被裹緊一點,營造一種在母體中一樣的安全感很重要。輕輕的搓揉一只小塑料袋,發出沙沙的響聲,也會換解寶寶的緊張感。
熱心網友
每個寶寶的個性都不同,有時還會鬧到三個月呢.若容易受驚嚇,可以放一個小枕頭在胸口處按著不過不要太沉重呀.如果沒有需要就不要盲目補鈣,還這么小的孩子,母乳喂養應該不會缺鈣吧.喂他吃點進口的寶嬰丹,有保健作用的.還可以定驚!
熱心網友
我的方法有些迷信,聽人說過,反正也沒壞處,可以試試。就是在寶寶要睡的時候,對著門口,喊三聲:“XXX(寶寶的名字)回家睡覺了!”或是對著水喊三聲。再有就是在寶寶的邊上放一面鏡子,老人說是用來壓驚的。
熱心網友
寶寶入睡前,陪他聽些溫柔舒緩的輕音樂;寶寶睡熟后,用輕柔的聲音,呼喚寶寶的名字,安慰他不要害怕。類似于催眠暗示療法。我兒子小時,白天受到驚嚇后,晚上經常采用該方法,非常有效。
熱心網友
常見的睡眠問題 睡眠不寧 寶寶經常在睡眠中幾次三番地醒來、哭泣或吵鬧。嬰兒的睡眠不寧與身體的不適有關,如饑餓、口渴、室溫太高或太低、尿布太濕或太緊;以及某些疾病或人為的因素,如夜間進食和不良應答等。而幼兒的睡眠不寧大都由于睡前過度興奮,如奔跑;嬉戲打鬧等所致。 入睡困難 大約13%~22%的寶寶有不肯上床睡覺的情況發生,父母得花好長時間哄孩子入睡,其中3~4歲幼兒的發生率最高。常見的誘發因素有: 白天的活動量不足,以致晚上精力過剩。 午覺時間太長或睡得太遲。 寶寶不愿意和父母分開睡。 父母過度緊張,每隔幾分鐘就去看看寶寶睡著沒有,以致寶寶盡量保持清醒,期待著大人去看他/她,或者以哭鬧來要求父母去看他們。 寶寶膽小,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妥,比如用黑天或大灰狼來阻止寶寶做某件事。 父母處罰寶寶的手段之一是讓其上床睡覺或在臨睡前責罵寶寶。 未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上床睡覺的時間不固定。 夜驚 這是一種意識朦朧狀態。在入睡一段時間后,寶寶突然驚醒,瞪目坐起,躁動不安,甚至叫喊,其內容與受驚的因素有關。這種情況一般持續10多分鐘,等寶寶早上醒了以后,完全不能回憶起夜間發生的事,或者只有片段的記憶。發生夜驚的主要精神因素是受驚,如睡前聽緊張、興奮的故事;初次離開父母進入陌生的環境而造成的緊張不安等。 睡眠指導 睡眠環境 讓寶寶有個安靜、舒適的睡眠場所是很重要的。被褥不要太軟,而且透氣性要好。室內溫度最好在攝氏20度左右,并要保證空氣流通,冬天可在中午較暖的時候,把寶寶抱離臥室后開窗通風。 調整生物鐘 有些寶寶是“夜貓子”,一般在白天呼呼大睡,到了晚上就來精神。其實幾乎所有1~2個月的寶寶都有日夜不分的情形,并不是您的寶寶特別磨人。在正常情況下,他/她會慢慢自己調整過來。 對于大一點的寶寶,要適當控制他們在白天睡覺時間的長短。父母可以試著在白天寶寶要睡覺的時候,多跟他玩玩,也可抱寶寶到外面走走,明媚的陽光和新鮮的事物會令寶寶多興奮一會兒;或者,當寶寶睡到一定時間后就把他/她喚醒。這些方法都可以減少嬰兒在白天的睡眠時間,到了晚上,玩累了的寶寶就會睡長覺了。 幼兒(多指1~3歲的寶寶)在白天應有足夠的運動量、以免到了晚上仍然精力旺盛。此外,父母應該配合一致,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時間上床,午睡的時間不宜過長、過遲,以便建立正常的睡眠規律,而且不要輕易變動。 建立正確應答 寶寶睡著后,每隔2~3個小時會出現輕度哭鬧或煩燥不安的表現,這是深、淺睡眠自然交替的結果。父母不要在這個時候立即將寶寶抱起來,可等待15分鐘左右,觀察寶寶進一步的反應或是輕輕撫摸寶寶,或是將寶寶心愛的玩物放在他/她的身邊。經過上述處理,寶寶一般可以逐漸再入夢鄉。 睡前準備 在睡前至少1小時,不宜讓寶寶有大活動量和興奮的活動,待孩子逐漸安靜下來后,讓他/她自己躺在床上入睡。不要把寶寶抱在懷里,等哄著了再放到床上。 應該培養幼兒與大人分床睡覺的好習慣。只要條件允許,待寶寶漸漸長大后,再進一步過渡到與父母分房睡覺。 對于幼兒,父母要注意創造良好的睡眠氣氛,此時不宜談論令孩子不愉快的話題或發脾氣。先做常規的睡前準備工作,如刷牙、上廁所、脫衣服等,孩子也因此而做好了睡覺的心理準備。然后播放一些柔和的輕音樂或催眠曲,讓孩子自己選擇臨睡前要看的書或要講的故事;但一定要約法三章,講完一個故事就睡覺,不能破例。入睡前應將燈光調暗,待寶寶睡著后再關燈。對此,父母可在第二天早晨表揚寶寶自己乖乖入睡的行為,以促使寶寶逐漸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睡覺姿勢 小嬰兒最好采取側睡,以免在趴著睡時,因壓住口鼻而成為嬰兒猝死癥的愛害者;或者仰睡時,因吐奶而嗆著寶寶。還有,最好不要給小嬰兒太軟的枕頭,因為他們可能會把臉埋在柔軟的枕頭中而發生窒息。等寶寶長到幾個月大時,就會自動調整自己最舒服的睡姿。 從小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 許多父母認為哄寶寶上床睡覺是一件苦差事,除了上述一些情況常讓父母感到困擾和驚嚇外,如果寶寶常常無法準時入睡、第二天無法按時起床、晚上睡得不安穩,時間長了,還真是對生活有影響。其實,從小寶寶開始,父母就要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讓寶寶知道現在是就寢時間,該上床睡覺了,家長可以逐步在家中建立起“晚安儀式”,讓寶寶感到睡覺的不可抗拒的,很有樂趣的。 1、先把臥室、客廳的電燈、電視關掉,臥室只留一盞小夜燈。 2、和寶寶互道晚安:“爸爸晚安、媽媽晚安”,當然還有“寶寶晚安”,或者是“愿你一覺到天亮”、“愿你早睡早起,快快長大”等等。當然,如果爸媽和寶寶之間有“暗號”是最溫馨的啦! 3、睡前換上睡衣會讓寶寶比較清楚地知道該上床睡覺了。 4、喝一杯熱牛奶、刷牙、洗臉,都是睡前的“儀式”,提醒寶寶睡眠時間到了。 5、選一件寶寶喜愛的玩具放在床頭,讓它伴隨寶寶入睡,像柔軟的毯子或玩具娃娃。等寶寶長大一些,可以讓他向玩具說聲“晚安”,還可以拿玩具安詳的狀態做比較,讓寶寶學得乖乖入睡。 6、放一段睡前音樂或催眠曲,并在半小時后關閉音樂。 7、講一段溫馨的床邊故事。故事不一定有結局,也可以是爸媽自己即興創作的,最好是把寶寶當作故事的主角編進故事里。 8、對于上了床仍感興奮,不愿入睡的寶寶,爸媽可以坐在床邊,鼓勵他先閉上眼睛,培養睡意。 規律的生活作息及良好的睡眠衛生能使寶寶有較高的睡眠質量,做“好夢”還是做“噩夢”其實并不會對寶寶的健康和發育產生影響。只不過,如果頻繁出現睡眠異常現象,爸媽就要多多留意了,必要時請教兒科醫師共同解決。 寶寶睡眠中的異常情況 除了媽媽們擔心的噩夢、夜驚等問題,寶寶在睡眠中還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往往是在向家長報告他將要或已經患了某些疾病,因此,父母要學會在寶寶睡覺時觀察他的健康情況。 寶寶在剛入睡時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 專家提醒:可以說大多數寶寶夜間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適的表現,就要注意觀察,加強護理,必要時去醫院檢查冶療。比如寶寶伴有四方頭、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僂病。 寶寶夜間睡覺前煩躁,入睡后全身干澀,面頰發紅,呼吸急促,脈搏增快,超過110次/分。 專家提醒:這預示著寶寶即將發燒。應該注意寶寶是否有感冒癥狀或腹瀉癥狀,另外注意給他補充水分。如果寶寶真有發燒癥狀出現,即應采取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溫方式。 寶寶睡眠時哭鬧,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燒 專家提醒:寶寶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是中耳炎。應該及時檢查寶寶的耳道有無紅腫現象,皮膚是否有紅點出現,如果有的話,及時將寶寶送醫院診治。 寶寶睡覺時四肢抖動 專家提醒:這一般是白天過度疲勞所引起的,不必擔心。需要注意的是,寶寶睡覺時聽到較大響聲而抖動是正常反應;相反,若是毫無反應,而且平日愛睡覺,則當心可能是耳聾。 寶寶睡覺后不斷地咀嚼 專家提醒:寶寶可能是得了蛔蟲病,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若是蛔蟲病可用寶寶專用的驅蟲藥驅除;若是排除了蛔蟲病,則應該合理安排寶寶的飲食。 寶寶睡著后手指或腳指抽動且腫脹 專家提醒:這時父母要仔細檢查一下寶寶的手指,看它是否被頭發或其他纖維絲纏住,或被蚊蟲叮咬的痕跡。 寶寶不能睡得沉,經常翻動身體。 專家提醒:其實小寶寶入睡后在床上翻滾的現象較為常見。有時被子墊得不舒服或被子太厚等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質量。有些家長怕小兒睡覺時冷,讓他穿著衣服睡覺,小兒感到不適,于是翻來滾去。有的家長總是擔心小兒吃不飽,晚上睡前還讓他吃很多的東西,使得小兒睡覺后肚子總是脹得難受,所以睡覺睡不踏實。 寶寶經常在睡著后突然大聲啼哭 專家提醒:這在醫學上稱為寶寶夜間驚恐癥。如果寶寶沒有疾病,一般是由于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驚恐、勞累等引起的。所以 平時不要嚇唬寶寶,保持寶寶安靜愉快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