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賽車現在是什么輪胎
熱心網友
米其林和普林斯通
熱心網友
普利斯通和米其林的
熱心網友
干胎&濕胎
熱心網友
在F1的比賽后常常可以聽到車手的怨言:自己的賽車在Pit Stop之后,換上的新輪胎因抓地力不好而慢下來,讓他輸掉了比賽。 輪胎是賽車速度的來源,是強大能量與地面的媒介。如果賽車沒有一套好的輪胎,就算擁有最強勁的引擎,技巧超一流的車手,效率超高的空力套件,是無法把能量轉換成極速的,所以輪胎在F1賽事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既然輪胎那么重要,就讓我們來看看F1的輪胎有什么驚人的地方,以及2003年新的輪胎規則又會對輪胎供應商造成什么樣的沖擊。●干胎 F1的干胎規定直徑必須是660厘米以內,寬度則是350厘米以內,同時胎面上要有四條對稱縱向深2。5厘米的溝紋,從輪胎中心向外排列,每條溝紋之間必須距離50厘米,這種和以前慣用的光頭胎完全不同的干胎,是FIA為了降低F1越來越快的過彎速度而制訂的新規格,以降低意外發生后造成重大傷亡的機會。 這種溝紋輪胎的性能決定于尺寸,胎質,制造,賽道特性,底盤特性等等的交互影響,輪胎廠商必須在這些元素中取得平衡。而車手并沒有太多的空間來制訂比賽中的策略,因為他們在星期五的自由練習中就要從兩種胎質中選出一種在比賽時用,并且沒有機會更改。最大的輪胎尺寸雖然被FIA的規定限制住,但并不代表輪胎制造商就一定得提供限制范圍內最大尺寸的輪胎,雖然越大的輪胎接觸地面的面積就越大,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時速300公里下,多出幾厘米可能就會損失幾十分之一秒的時間,所以還是得依據賽道的特性來決定輪胎的尺寸。 輪胎的胎質取決于加入橡膠原料里的碳,油與硫磺,至于胎質要硬或軟,則取決于賽道的特性,每場比賽之間都有顯著的不同。F1輪胎的內層是由尼龍與聚酯混紡而來,是輪胎的結構,強硬到足以承受F1賽車時速250公里時,以公噸計算的下壓力,或是4個正向G值,5個側向G值,還有偶爾騎上路沿石等等。而輪胎的最佳運作溫度差不多是在100攝氏度,不論是在賽道的什么地方,輪胎的溫度不管是左輪或是右輪,前輪或是后輪都應該非常平均才對,假如后輪太熱,會有轉向過度的情形,前輪太熱就會出現轉向不足。盡可能常常檢查胎壓也是非常重要,雖然有時降低一點胎壓可以增加接地面積,讓輪胎更有效率地抓住地面,不過只要0。2bar的差異就可以毀掉整臺車的平衡,而為了減少因為胎壓變化造成表現不佳,F1的輪胎灌的是特殊的混合氣而非空氣。●有溝紋的干胎 分配:在一場比賽中,每一位車手被限制使用10套輪胎,而其中3套用于星期五自由練習的輪胎則不能再被使用 胎壓:約為1。1bar 輪胎壽命:約為80-200公里,視輪胎胎質而定 理想工作溫度:約為80-100攝氏度●全雨胎 全雨胎又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領域了,他功能就是要把下雨時地面上的水迅速地排開,好讓輪胎的胎塊可以接觸到地面,所以假如地面上的水分太多,胎塊無法接觸到地面就會失去抓地力而打滑,原本FIA的規定是一場比賽可以使用三種不同胎質的雨胎,其中包括半雨胎及兩種不同胎質的全雨胎,但自今年起,一場比賽只可以使用一種胎質的雨胎,因此輪胎供應商在雨胎的設計上面臨挑戰。 每場比賽之前,車隊必須向FIA官員報備他們想要使用的輪胎,這些輪胎經過無數次的電腦模擬,以確定胎紋的設計是否完美,而多虧了這些科技,F1的全雨胎可以每秒鐘10公升的速度來排除雨水。由于賽道表面因為雨水而溫度較低,所以全雨胎的工作溫度比干胎要低很多,也比干胎更寬,直徑更長,以幫助排水。●雨胎 分配:在一場比賽中,每一位車手被限制使用7套輪胎 胎壓:約為1。1bar 輪胎壽命:情況允許的話可跑完整場比賽 理想工作溫度:約為30-50攝氏度● 半雨胎 在毛毛雨的天氣情況下,賽道可能還沒有濕滑到必須使用全雨胎時,就是半雨胎的使用時機。而半雨胎雖然有明確的使用時機,但是它的可操作范圍非常廣泛,也就是說半雨胎必須適應某種程度的干地及濕地使用狀況,在越來越干的賽道上,半雨胎必須快速持續地排除剩余的水分,但這是路面上的水分也不是那么多,因此半雨胎的胎紋比較淺。●半雨胎 分配:視同雨胎 胎壓:約為1。1bar 輪胎壽命:根據天氣狀況而定 理想工作溫度:在濕地約為30攝氏度,在干地約為100攝氏度 從2003賽季開始,在輪胎方面的規定有著深遠的影響改變,過去供應商在一場比賽中,只能提供兩種胎質的干地用輪胎給采用他們輪胎的所有車隊,現在輪胎供應商要在每場比賽中,提供給采用他們輪胎的每個車隊各兩種胎質的干地用輪胎,至于每個車隊在一場比賽中只能使用是套胎的規定則維持不變。濕地輪胎方面,從先前車隊可以在比賽中選用三種胎質濕地輪胎的任何一種,變成一場比賽只能使用一種胎質的濕地輪胎,也就是說,車隊不得在比賽中更改濕地胎質,用了半雨胎就不能改全雨胎。 新的輪胎規則讓供應商有更多的自由來發揮,但他們還是會量力而為,畢竟真的要按照每個車隊的特性去制造輪胎,反而會拖慢了發展的腳步。 雖然新的規則讓兩個輪胎供應商可以提供更多的選擇給旗下的車隊,但兩個供應商都表示并不可能真的為每個車隊來制造屬于他們賽事的輪胎,雙方都表示將盡力配合車隊的需求,但真要制造10種胎質并非沒有能力,只是將會浪費非常多的時間在于本身內部以及與車隊的溝通,并且測試還有制造上都會遭遇很大的困難,因此可說是不會出現10種胎質的機會,可能會在每場比賽推出3-4種,甚至更多一點的胎質來讓旗下車隊做選擇。 過去幾年Bridgestone輪胎與Ferrari車隊的超密切合作,造成了其他采用Bridgestone輪胎的車隊嚴重困擾,由于舊規則,Bridgestone輪胎只能提供兩種胎質的干地輪胎給旗下車隊,但是他們的輪胎幾乎都是針對Ferrari賽車來設計,其他車隊因此被迫采用"Ferrari專用胎",必須為了輪胎來修改賽車,Mclaren車隊就是看不慣這種差別待遇而琵琶別抱。雖然不喜歡新規則,但Bridgestone表示尊重FIA的決定,并且盡力配合旗下車隊。 Mclaren車隊當初就是因為不想被迫使用"Ferrari專用胎",于是轉投Michelin懷抱。 Michelin輪胎也因為舊規則的束縛,在許多方面必須做出妥協,畢竟他們旗下有兩個傳統強隊,其他的又都是廠隊,為了平衡各車隊的特性差異,反而沒辦法完全的發揮,因此Michelin陣營的車手在2002年賽季前9名囊括了7名,車隊方面也包辦了亞,季,殿軍,但就是與冠軍無緣,不過他們并不認為新規則會為他們帶來優勢,雖然新規則可以讓他們更自由地發揮,但旗下車隊的整體競爭力才是獲勝的重點。 新的雨胎規則,將讓輪胎供應商研究發展一種適用范圍更廣的雨胎,因次測試變得非常重要,所以有些場地開始加裝了雨天模擬裝置,來幫助研究發展。 另外就雨胎的部分來說,測試發展與天氣預測的工作將變得非常重要,并且只能用一種胎質的雨胎,在變化的天氣中可能會有安全的疑慮,所以輪胎供應商并不喜歡這個新規定。正因為測試變得非常重要,Paul Ricard賽道已經加裝了雨天模擬裝置,以幫助輪胎供應商在非雨天的時間也可以進行雨胎的測試工作。不論如何,新的規定將讓輪胎的供應更加的復雜,這對兩家輪胎供應商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同時也是另一波輪胎戰爭的全面開打,這在本賽季前6站的比賽中就以露出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