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空軍服役的機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正在研發的戰機有何特點?
熱心網友
殲擊機又稱戰斗機,舊稱驅逐機。主要用來殲滅空中敵機和其他空襲兵器的飛機。其特點是速度大,上升快,升限高,機動性好。 中國的殲擊機也在引進-消化-吸收-自主開發中走過了崢嶸的46年。 殲5-中國航空蹣跚學路 1956年7月19日清晨,新中國制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殲5戰斗機在東北某機場騰空而起,這架機身前部印有鮮紅的“中0101”字樣的銀白色殲擊機的試飛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掌握噴氣技術的國家之一。殲5戰斗機一亮相,就在東南沿海擊落美制臺灣來犯戰機八架,其后更為中國的國土防空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殲6-跨入超音速時代 1964年1月,沈陽飛機廠成功地仿制出前蘇聯米格-19型超音速殲擊機,命名為殲6,該殲擊機于1959年9月23日首飛成功,它的制造成功,標志著新中國航空工業進入了超音速時代。六十年代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殲6,印巴戰爭中殲6共擊落一架米格-21,八架蘇-7和三架英制“獵人”戰斗機。當時在巴的美國顧問認為殲6技術水平相當高,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巴基斯坦當時擁有的美制F-104都快,低空纏斗性能好過當時亞州除F-86外的所有戰機,隨著時代的進步裝備數量曾高達3000架的殲-6已逐步退出現役。 殲7-困境中艱難跋涉 1967年6月,我國為了國土防空和奪取戰區制空權,以前蘇聯米格-21戰斗機為基礎,研發了單座單發輕型超音速殲7戰斗機。因為當時中蘇交惡,我國實際上并沒有從前蘇聯得到的有關米格-21戰斗機的大部分技術資料,到手的資料也有有很多的錯誤,使得該機的研制過程步履維艱,最后經過負責此項目的沈飛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艱苦努力,硬是看著樣機,用“照貓畫虎”的方式成功的仿制出了殲7戰斗機。通過殲7戰斗機的研制,中國走完了引進-消化-吸收-自主開發戰斗機的全過程,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現在殲7戰斗機作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的主力戰斗機,仍在中國國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殲8-遲到的新生兒 1964年,我國開始在殲7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制殲8戰斗機,并于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但由于十年動亂的嚴重干擾、遲滯了該機的研制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3年,殲8方才設計定型。而這時的殲8與當時國外航空強國裝備的戰機相比,已經落后了很多,中國航空人不得不再次加快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腳步。但是它在中國航空工業史上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標志著中國戰斗機設計跨進了自行研制的新階段。殲8戰斗機主要裝備中國的空軍和海軍,已于1987年停產,總共生產架數不多。 殲9-未曾實現的夢想 1964年,在我國進行殲8戰斗機設計的同時,為了解決戰斗機升限留空時間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沒有雷達,高空機動性差等缺陷,提出了設計殲9的計劃。當時殲9設計思想前衛,在設計性能上大大超越了殲8方案,但是也因此使得研制過程出現了大量不可逾越的困難。考慮到當時的國情,我國最終選擇了殲8這個漸改方案,并于1980年徹底放棄了對于殲9戰斗機的研發,此前共投入機體研制費約為2122萬元。 殲10-神秘的“不滅傳說” 為了不在未來的戰場上受至于人,我國于1988年開始了對殲10戰斗機的完全自行設計的研制,該機是中國空軍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種戰斗機了。自從外界第一次發現它的存在起,各種關于它的傳聞就一直沒有中斷,據說殲10采用了我國20年改革開放中所開發積累的大量先進技術,如四重數位數字電傳操縱系統、翼身融合技術、整體玻璃座艙、復合材料以及部分隱身技術等。因此殲10的任何動靜都牽動國際軍事觀察家的神經,美國中央情報局甚至還繪制了種類各異殲10三維立體模擬構想圖。殲10的首次曝光是在1996年3月13日。強擊機又稱攻擊機,是一種專門用來直接支援地面部隊(水面艦艇部隊)作戰的飛機,主要用于從低空、超低空突擊敵戰術和淺近戰役縱深內的小型目標。 迄今為止,中國只生產了一種強擊機:強-5。強-5是由中國南昌飛機制造公司于20世紀60年代研制的輕型超音速攻擊機,主要用于低空、超低空對地面或水面戰術、戰役縱深目標和有生力量進行攻擊,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它至今仍是唯一由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成功的噴氣式攻擊機。其性能在長達40余年的生產、服役經歷中不斷得到改進提高.再加上各國飛行員對其產生的好感和信賴,至今仍是中國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前線航空兵的主力機種,并且經過性能提升后將繼續服役至本世紀初。 強-5攻擊機是在殲-6/米格-19戰斗機的基礎上,引進西方攻擊機的設計風格而研制出的角色轉換型裝備。它一改早期蘇聯噴氣機的機首進氣為兩側進氣,并重新進行機身結構融合,加裝防彈裝甲和防彈玻璃以及轟炸射擊瞄準具,同時采用殲-6的發動機和尾翼設計。單從外表來看,強-5類似于取殲-6的發動機和全新設計的前機身結合而成的。 從70年代開始,強-5開始作為我人民空軍的對地打擊主力而大量進入強擊航空兵服役。特別面對當時蘇聯在漫長的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的極端惡劣的國防環境,強-5戰機作對付蘇聯坦克集群的“抵消手段”而部署于前線邊境機場。強-5定型后,南昌飛機制造廠又根據部隊的不同使用情況和外銷的需要,發展出多種的攻擊機,形成強-5家族,主要改型包括強-5甲型、強-5乙型、強-51型、強-5II型、強-5III型及強-5IV型等。解放軍現有轟炸機種類包括國產轟六、轟七、殲轟七(即飛豹戰機,FBC-1),以及向俄羅斯購買之SU30MK攻擊機。其中轟六為一九六○年代產物,系仿制前蘇聯TU-16型轟炸機,現仍為解放軍轟炸機部隊構成主力,未來除將強化其掛載武器性能外,并將部分改裝為空中加油機。轟七相當于俄制Su-24多用途戰轟機,載彈量為五噸,航程二千八百五十公里,作戰半徑八百五十公里,有十個掛載架,可配備C-601/602、C-801/802、C-803反艦飛彈,及俄制Kh-65SE巡航導彈,是解放軍第一種采用線傳飛控的戰機,為空軍本世紀初主力轟炸機。 殲轟七為自行研發的戰斗轟炸機中最為優異的攻擊戰機,其最大飛行速度為一點七馬赫,最大航程三千五百七十五公里,作戰半徑一千至一千五百公里,載彈量六點五噸,并可以一馬赫的速度貼地飛行。該機型有十個掛載架,可配備C-601/602、C-801/802、C-803反艦導彈彈,及俄制Kh-65SE巡航導彈、Kh-31A和Kh-31P反輻射飛彈、Kh-41空射式反艦飛彈。 解放軍自二○○○年起分三批向俄羅斯采購一一四架Su-30MKK攻擊機(每批各為三十八架),該機為Su-27戰機衍生機種,具備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該型機最大飛行速度為一千三百五十公里,極速可達二馬赫,最大航程三千公里,有十二個掛載架,可攜帶R-73E短程空對空飛彈,R-27ER、R-27ET、RVV-AE等中程空對空飛彈,Kh-29L/T中程空對地飛彈、Kh-59M長程空對地飛彈,Kh-31P(反輻射)、Kh-31A(反艦)等型空對地雷射導引飛彈。未來將配備自制HN-3長程空射式巡航導彈(射程二千至三千公里),對敵人航母戰斗群形成威脅。軍用運輸機是指軍事部隊執行快速部署、空運兵員、作戰裝備與軍用物資、撤離傷病員和進行空降空投等軍事任務的運輸機。現代軍用運輸機的巡航速度一般可達800~900千米/小時,是陸上運輸速度的15倍,海上運輸速度的25倍,因此可以說是這三種運輸手段中最快捷的。現代大型運輸機的航程已達數千千米,可覆蓋遼闊的疆土,經空中加油后,可實施全球性運輸。軍用運輸機尤其是大型軍用運輸機的裝備數量、技術水平和運載效能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 軍用運輸機按運輸能力分為戰略運輸機和戰術運輸機。前者主要用來在全球范圍載運部隊和各種重型裝備,實施全球快速機動。后者用于在戰役戰術范圍內遂行空運、空降、空投任務。有些軍用運輸機具有短距起落能力,能在簡易機場起落。 戰略運輸機是指主要承擔遠距離(一般是洲際間的)、大量兵員和大型武器裝備運輸任務的軍用運輸機,這類運輸機具有的特點是:載重能力強、航程遠,起飛重量一般在150噸以上,載重量超過40噸,正常裝載航程超過4000千米,能空降、空投和快速裝卸,主要是在遠離作戰地區的大型/中型機場起降,必要時也可在野戰機場起降。美國的C-5,俄羅斯的安-22、安-124、安-225、伊爾-76等都屬于這類飛機。 戰術運輸機是指主要在戰區附近承擔近距離運輸兵員及物資任務的軍用運輸機。戰術運輸機一般是中小型飛機,起飛重量60~80噸,載重量20噸左右,可運送100多名士兵;航程3000~4000千米;大多安裝渦槳發動機,巡航速度通常為500~700千米/小時。典型的戰術運輸機有:美國的C-130,烏克蘭的安-12和我國的運-8。戰術運輸機主要用于在前線戰區從事近距離軍事調動、后勤補給、空降傘兵、空投軍用物資和運送傷員,其特點是載重量較小,主要在前線的中、小型機場起降,有較好的短距起降能力。新中國成立后,為配合人民空軍戰略戰術的需要,在軍用飛機發展上,國家首先確立了以殲擊機為主的方針。1956年8月,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徐舜壽在沈陽組建中國的第一個飛機設計室。設計室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研制“殲教-1”型(曾被稱為“東風-101”和“紅專”-503)亞音速噴氣式教練機。 殲教-1從1956年10月開始設計,草圖完成后,蘇聯技術人員應邀進行鑒定,他們認為,殲教-1的設計是成功的,起飛性能將會比計算值更好。“殲教-1”于1957年3月獲得批準,并用100天的時間完成了木質樣機。1958年4月開始試制飛機,7月26日,殲教-1首飛成功。該機的首飛時間比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同類型飛機L-29早了8個月,但主要性能指標卻遠遠超過后者。該機沒有沿襲蘇制米格飛機的模式,而是采用了兩側進氣的布局,這為后來我國設計機頭安裝雷達的戰斗機積累了經驗。殲教-1的性能與當時的外國同類飛機相近,最大速度700千米~800千米/小時,航程1000千米,升限12000米。我國試飛員對殲教-1的評價是:飛機的安全穩定性好,地面滑行性能、續航時間和著陸視界方面都比蘇聯生產的同類機要好。然而,由于當時空軍訓練體制的改變,殲教-1飛機生產了3架后,即停止研制。目前,還有1架收藏在中國航空博物館,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文物。 殲教-6沿海建功 繼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成功仿制米格-17殲擊機后,我國又開始仿制米格-19第一代超音速殲擊機。1963年12月仿制成功,隨后即開始批量生產,總共生產了624架。這些飛機大量裝備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該機出現后,雖然按現代技術水平來衡量,它的技戰術性能、火控和電子設備并不算好,但在當時,除美國、蘇聯、法國的F-4、米格-21和幻影-Ⅲ外,殲6還算是不錯的。 殲6列裝后,為了盡快形成戰斗力,我國科技人員便開始設計能夠保證飛行員駕駛和作戰訓練的教練機。殲教-6是在殲6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為了安裝教員座席,殲教-6前機身比殲-6加長了375毫米。同時,風擋、座艙蓋比殲-6加高了80毫米,前座椅頭靠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從而保證了教員的視界。除了上述改進外,殲教-6還換裝了34毫米無機鋼化膠合防彈玻璃風擋。著陸傘艙被移到垂尾根部,避免放傘時受到噴氣沖刷。后機身下加裝了雙腹鰭,保證了方向安定性。機上增加機組通話設備、羅盤、信標機、無線電高度表。 我國空軍飛行員經過殲教-6的訓練,空戰技戰術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并很快投放到六十年代的打擊美、蔣竄犯東南沿海的戰斗中。1965年3月18日,兩架美制RF-101型超音速偵察機向廣東汕頭方向進犯,殲-6迅速出擊,RF-101使出各種逃避動作,仍無法擺脫殲-6的攻擊,經過激戰,臺灣1架RF-101被擊落,另一架逃回。此外,殲教-6還多次擊落包括攻擊機、無人駕駛偵察機以及戰斗轟炸機在內的多種敵機。 1988年,我國還在殲教-6的基礎上設計改裝了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即將原后座艙改裝成敞開式彈射試驗通用艙,主要用于大速度、水平飛行狀態和低速度機動飛行狀態下的彈射試驗,這為我國新型戰斗機彈射救生系統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殲教-7創“六個一” 1964年,性能更好的殲-7開始研制。但由于受國際局勢轉變和文革的影響,新型的殲教-7教練機的研制起步稍晚。1981年后,我國在殲-7Ⅱ戰斗機的基礎上,開始研制殲教-7。1985年7月,殲教-7勝利首飛,1987年定型。裝備部隊后,殲教-7不僅用于作為殲-7飛行員的訓練,殲-8飛行員的教學培訓也通過它來完成。 殲教-7采用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三角形機翼,機頭進氣的大細長比機身,全動的后掠水平尾翼和后退式襟翼。作為一種雙座改型,殲教-7的機體做了較多修改。首先是增加了教員座艙和設備;其次為保持改變外形后的縱向穩定性,將單個腹鰭改為雙腹鰭;另外是在機背脊條內安置了大容量油箱。后座艙為保證教員在起降時的視野,設有一個電動伸縮的潛望鏡。座艙內安裝了機內通話系統,還配有先進的空調設備。此外,殲教-7的機載設備與以往的殲擊教練機相比,大有改善。它裝有飛行故障模擬系統和飛行狀態記錄儀。前者由教員操縱,可方便地模擬出各種飛行狀態中可能遇到的故障情況;后者用于記錄飛機實際的飛行狀態,可供返航后研究總結。 殲教-7的動力裝置采用渦噴-7B或渦噴-7BM發動機,最大推力43.15千牛。殲教-7已具有一定的作戰能力,可以掛載“霹靂”系列空空導彈、航空炸彈和火箭發射器等,可執行各種對空、對地作戰任務。更值得一提的是,殲教-7還創造了中國飛機研制史上的“六個一”:即首飛一次成功,靜力試驗一次成功,三大部件對合一次成功,標準樣件一次對接成功,救生系統帶速一次進場成功和一次全面達到戰術性能指標。 “山鷹”橫空出世 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部分國家考慮用新型的高級教練機取代老機型,以使航校的訓練體系能夠適應第三代、第四代軍用作戰飛機的發展。我國在引進蘇-27后,殲教-7顯然已經不能勝任新一代戰機的需要。于是,由貴州航空工業集團研制生產的“山鷹”(即教練-9)新一代高級教練機應運而生,該機于2003年12月首飛成功,其良好的啟動平臺和先進的綜合航電系統,引起了眾多軍事行家的興趣。 從外觀看,“山鷹”機長14.554米,翼展8.32米,機高4.103米,動力裝置為一臺國產渦輪噴氣發動機(也可改裝渦扇發動機)。該機最大起飛重量為9800千克,最大速度1200千米/小時,起飛滑跑距離400米,著陸滑跑距離500米。這些數字與蘇-27不相上下。此外,與原來的殲-7、殲-8教練機相比,變化最大的還是機翼和前機身。“山鷹”采用高升阻比雙三角翼氣動布局,兩側肋下進氣,具有良好的起降性能和中低空亞跨聲速性能。這種機翼特別適合中低空飛行,也為“山鷹”日后作為對地攻擊機打下了基礎。此外,“山鷹”還配備了常規機械液壓式操縱、前三點式起落架、整體圓弧風檔和穿蓋彈射救生設備等。并裝有可拆卸模擬空中受油管,這種設計也迎合了中國空軍向攻防兼備型的轉變。在攜掛武器上,“山鷹”教練機有5個外掛點,1門機炮。 教練機,主要是指用于訓練駕駛員的飛機,它又分為軍用教練機和民用教練機,以及固定翼教練機與旋轉翼教練機。按飛行教練機的飛行速度可分為三類,初級的速度為200千米~400千米/小時,中級為400千米~600千米/小時,高級為700千米~1000千米/小時,直到超過1000千米/小時以上。 中國空軍對預警機并不陌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出于國土防空的需要,中國就已經用圖-4轟炸機的機身改裝過一架預警機,并命名為空警-1號。該機不但可探測數百千米外的空中目標,對海上目標也有較強的探測能力。其作用相當于把一臺雷達站搬到了空中,拓展探測范圍和減小盲區,性能與上世紀50年代早期的預警機相當。由于種種原因,空警-1號并沒有設計定型,惟一的一架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 為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向以色列訂購了“費爾康”相控陣雷達預警機,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相控陣雷達預警機,其載機可選用多種飛機。它沒有那種背上駝著的大圓盤天線,而是前機身兩邊舷窗的下面,和像大鼻子似的機頭各安裝一塊相控陣天線,可同時跟蹤l00個目標,對戰斗機的探測距離為370千米,也可探測到巡航導彈等較小雷達反射截面的目標。對目標的重復觀測,其間隔時間不到1秒,足以跟蹤任何機動目標。總的來說,“費爾康”預警機的空中預警能力基本上與美國E-3預警機相同,有些性能甚至超過E-3,但價格卻只有E-3的三分之一左右。可是,由于美國的蓄意阻撓,以色列在2000年表示拒絕向我國出售這種預警機。 中國更于2002年主動中斷從俄羅斯購買入價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預警機,轉而全力發展更先進的大型預警機。作為空軍天字第一號的國家頭號軍事重點工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從被命名為“一號工程”中可見一斑,其技術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據悉,“空警-2000”的雷達天線并不像美俄預警機一樣是旋轉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動的。這印證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技術領先的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由于它只需以電子掃描進行俯仰和方位探測,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后的機械掃描轉天線。在伊爾-76型飛機基礎上研制出來的預警引導機,正在中國試飛研究中心試飛。通過一些“半官方”的形式透露出來的圖片顯示,飛機印有中國試飛研究中心的標志,這種飛機似乎已經達到相當先進的水平,令觀察人士感到驚訝。。
熱心網友
厲害!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