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涉世不深,井底之蛙沒見過世面,大學同學工資都是1500元檔次。周圍同事3000--6000元檔次。再高的就沒接觸過了。我接觸的小市民多一些。很少有接觸大人物的機會和出席什么社交活動的機會。每次看見一輛幾百萬的車從我身邊招搖過市,我都會想那車里坐的人是個什么樣的人,有著什么樣的生活。肯定和我這種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生活平淡無奇的普通人不一樣吧。誰能告訴我 那些出人頭地的人 都是什么樣的人,和我們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他們的生活又是什么樣的生活呢?

熱心網友

沒人公款消費,沒人垂簾窮人,我們又要下崗了,剛可以幫擦一下鞋,沒了工作,可怕啊。還是消費一下,拉動一下。那么多錢要均分也不好分啊。/

熱心網友

我剛畢業,月收入僅一千多一丁點兒,在小企業工作,從未進過高檔酒樓消費,可我的同學男友是公務員,經常出差或游玩,非四星級酒店以上的不住,因為可以全額報銷,就連看個感冒的小病也能全報銷,知道納稅人的錢是怎么花的了吧!

熱心網友

還是"難得糊涂"過得自在呀.

熱心網友

他們還不是一樣的生活著!人與人是無法比較的,作現實的自己,不要去和別人比較.雖然自己微不足道,但是也許我們比那些有錢的人活得要開心一些.我們有自己純真的親情友情愛情,也許有錢的人就不一樣,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都是為了利益金錢而活.活在那種環境中的人每天都得堤防著別人,生怕別人會陷害自己得.所以我覺得還是作平常人好一些,至少落得個輕松愉快.大家說呢?

熱心網友

豆漿一次要兩碗喝一碗倒一碗有錢!

熱心網友

在國內,北京消費水平高是出了名的。曾經有一項包含住房、食品、服裝和娛樂等方面的統計表明,在全球144個大型城市中,北京排名第11,比紐約高一位。即將在北京上演的一場音樂劇,演出前一個月已經一票難求。主辦方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公司總經理江凌介紹,很多企業機關團體單位購票用以公關,VIP票走得最快。從年初開始,幾乎每到周末北京都會有來自國內外演藝巨星的各種大型演出,而門票價格也節節攀升,2000元甚至兩萬元一張的票都在今年演出市場出現了,中演票務總監康爾歌透露,一般都是公關票。據了解,同樣一場演出,現在北京的票價要遠遠高于香港(12月23日北京電視臺)。 VIP是什么?是very important person,是“非常重要的人”。能夠得到VIP待遇,是文化、身份、禮遇、財富、價值、格調的象征。就現狀看,諸多的藝術饕餮盛宴,已然少了公民色彩,蛻變為遠離大眾的精英游戲。 早就看到,北京的城市生活支出成本非常高昂,甚至曾經高居世界第5位。這個排名讓人困惑:以北京人的收入水平,再怎么著也無法支撐如此高的消費。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總收入在那兒,限定了開銷量。如今,又出了這么個統計結果,說北京總體消費比紐約還要高。這倒真是奇怪了。人均收入方面,北京僅為紐約 1/27,再怎么花錢也不可能比紐約人多,這就像一個每月掙100多元的人要去與月收入3000元的人比富斗狠一樣不可思議。遑論中國人本身就有量入為出節儉儲蓄的民族傳統,即使考慮到炒作因素,將北京人的收入水平翻一倍,也無法與紐約人同日而語。北京人真的那么富有嗎? 就在同一天,《新京報》以“京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為題發布消息稱,北京市統計局公布了前11個月北京城市居民生活狀況統計數據。1~11月,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331元,最高收入組與最低收入組差距較去年擴大,由去年同期的4.7∶1升至今年的5.8∶1。 從此組統計數字看,北京的人均收入遠遠比不上發達國家的大城市,但北京的富人卻越來越富。另外一些數字或許能說明這個問題:全國最豪華的10所豪宅中,北京有4處;北京房價一直在全國獨占鰲頭,比照紐約上東富人區建造的北京上東富人區,價格甚至比紐約上東還要高。北京各式各樣的高檔消費場所滿是富人的影子,名目繁多的公款消費,展示著一幕幕紙醉金迷的內幕。 高消費的背后,是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 英國《經濟學家》曾經分析說,很多樸素的中國人不習慣花錢,以前是沒錢,現在是因為擔心未來。改革前,城市人口收入微薄,但享有國家補貼的食品、住房和就業保障。現在他們需要自己負擔失業、疾病和退休。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北京人)遠不是與人斗富比狠的主兒,他們的消費能力很有限,根本支撐不起令世人矚目的高消費! 如果社會失去了正義與公平,僅僅成為金字塔尖上少數人紙醉金迷、揮金如土的樂土,而后果卻要由包括年收入不到千元者在內的廣大國民承擔,其結局注定不容樂觀。照此情況看來,北京的奢侈盛宴,實在讓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