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沒有普通話一說。比方說在清朝,一個在浙江土生土長的人去北京作官,那跟皇上和其他地方官員談話是不是有很大障礙?
熱心網友
古代的共同語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來自四方,語言各地不同。孔子給他們講學,用的是什么語言呢?孔子不用他本鄉曲阜的方言,而用當時的共同語言,叫做雅言。《論語》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在誦讀《詩經》、《書經》,以及執行禮儀的時候,都用雅言。秦漢之后,歷代都重視正音,全國有通用的官廳語言,稱為通語。 但是,從孔子時代到清朝末年的二千五百多年間,使用共同語的主要只有政府官吏、士大夫階層、以及在異地之間進行貿易的行商,他們是全國人口的很小一部分。廣大人民跟共同語沒有關系,他們安土重遷,大都是文盲,沒有大范圍彼此進行語言交際的條件。 現代的共同語 現代共同語起初稱國語,后來改稱普通話。1955年給普通話規定了科學的定義: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范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漢民族的共同語。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普通話的含義等同于國語了。現在中國大陸稱普通話,臺灣稱國語,海外華人稱華語,名稱不同,實質相同。 一個國家,不僅文字要統一,語言也要共同,從而進行全民的義務教育,這是現代化的要求。滿清帝國在歷次反侵略失敗之后,開始認識到兵器必須更新,后來知道更新兵器必須創辦工業,更后來又知道創辦工業還須開辦新式教育,而共同語是新式教育的前提跫S?BR是,國語提到建設現代國家的日程上來了。 推廣普通話不等于廢除方言,只是要求每一個漢族中國人除方言之外都能說普通話,成為方言和普通話的雙語言公民。這是國家意識的抬頭,現代教育的起點。 所謂現代化,對中國來說,就是實行工業化,戰后又增加信息化,以及推行跟工業化和信息化相適應的各種措施。大家知道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可是,普及全國共同語言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先行條件,這一點還有很多人沒有理解。 大半個世紀以來推廣共同語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現在,凡是上過學的青年已經沒有聽不懂普通話的了。廣播員和電視主持人都能說高水平的普通話。推廣普通話以學校為重點,學校以語文課為重點;語文教師經過不斷培訓和進修,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普通話標兵。 什么叫做普及?普及有兩個指標:一、全國各學校以普通話為校園語言;二、公共活動以普通話為交際媒介。西歐國家在300年前就普及了共同語。日本在100多年前就普及了共同語。我們必須急起直追、迎頭趕上。 積極推廣普通話 漢語方言可以分為兩大區域:一、官話方言區域,包括北方話、西北話、西南話和江淮話。這個區域的方言跟普通話比較接近,各個方言的內部一致性比較高,西南話的內部一致性最高。二、東南方言區域,包括吳語、粵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和湘語。這個區域的方言跟普通話差別較大,各個方言的內部一致性也比較小。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福建話跟普通話差別最大,福建人離開本地,立刻會發生語言困難,因此,福建省推廣普通話最認真。西南話跟普通話最接近,說西南話的人到北京沒有多大的語言困難,因此,西南地區推廣普通話最不認真。這叫做難則勤學、易則懶習,這是一種惰性規律。易則懶習,相當普遍。難則勤學,恐怕福建省之外還不多見。一國同胞,見面不能談話,這能說不是一個現代國家的重大缺陷嗎? 在信息時代,傳聲技術高度發達,電腦網絡聯系整個世界。普通話是中國人承載和交流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信息化的一切新技術,除利用英語之外,都離不開口頭的或拼寫的普通話。普通話不普及,將妨礙中國信息化事業和科技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熱心網友
是啊!這樣的例子很多啊,只不過我們平時看的電視里面說的都是普通話。其實那是候也沒什么普通話,皇上說的就是標準話。比如 寇準說的就是滿嘴家鄉話。
熱心網友
的確有障礙啊,他們進京都得學習官話,如果說不好官話很難被人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