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仙人掌養了兩三個月就死掉了,有什么好辦法養得更好些嗎?

熱心網友

仙人掌類在園藝上單指仙人掌科植物,近百個屬約2000 種以上;多漿植物則泛指植株的莖、葉或根,肉質肥厚多漿的,有近50個科,(不包括仙人掌類),約在萬種以上,但兩者也常通稱多漿植物或掌類。  仙人掌類花卉品種繁多,大多數生長在熱帶、亞熱帶的荒漠或草原地帶,只有少數附生在熱帶雨林、濕地樹木或巖石上。為適應當地生態環境,長期演化,形成了千姿百態、光怪陸離、變幻無窮的株姿體態和生長發育習性。它們葉片已進化成錐刺、扁鉤刺、毛座或針叢。莖部變化成多漿多肉的體態,有的平展形如掌扇,也有的豐圓成球,聳立如柱,還有的層巒疊嶂形如蒼翠的青山,五光十色,氣象萬千。花形變化多樣:有喇叭形、漏斗形、蓮座形、鐘形、筒形;大如王蓮,小似珠蘭,花瓣單雙俱全。花色豐富多彩,有白、黃、橙、鵝黃、朱紅、粉紅、洋紅、品紫等,有的鮮艷亮麗如絲綢閃光。花期一般4月至11月,也有的在冬季或早春開花,少則開1天至3天,多者7天至10天,一年能開幾次花。  仙人掌類花卉生性強健,適應性強。一般不怕酷暑高燥,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最適合家庭蒔養。室外陽臺、室內幾案擺放,大型品種的單株觀賞,體魄雄壯;小型品種的組合盆栽,五顏六色,小巧玲瓏,妙趣橫生。 仙人掌類花卉通常分為陸生(地生)和附生(腐生)兩大類,陸生種原產美洲熱帶或亞熱帶干旱沙漠或半沙漠地域,株體肥碩,表皮角質層厚,多棱、多刺;性喜強烈陽光及干燥環境,種類繁多,僅仙人球屬就有400多個品種,如金琥、新天地、地圖球、華盛球、長盛球,以及因形命名的仙人山、僧王冠、仙人鞭等等,多為大眾常見。附生種原產熱帶林地,株體平面較大,表皮角質層較薄,近無棱無刺,根系一般不直接入土,扎在枯朽樹洞或樹木近旁堆積的腐殖質中,要求環境濕潤,但無積水。常生出氣根攀緣,并吸收養料和水分,如令箭荷花、三棱箭(量天尺)曇花、蟹爪蘭、仙人指等,性喜環境溫暖濕潤和半陰。陸生種類因每年要度過漫長的旱季,大都具冬季休眠的習性(少數夏眠)。附生種類產地沒長時間的旱季,因而沒有一年一度的休眠期,只在花期后有短時間的半休眠或生長稍緩,在掌類栽培過程中,應對陸生和附生種兩類不同的習性區別對待,適度管理,至關重要。仙人掌類花卉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0℃至37℃,最適晝夜溫差15℃。38℃以上,有些原產北美的品種根系收縮而進入休眠,20℃往下生長緩慢,10℃以下停止生長,多數品種進入休眠,5℃左右即有冷害的危險。家庭蒔養,南方無霜凍地區,可在室外避雨陽臺越冬,北方9月末即需入室,至翌年4月中,方可出室。盛夏烈日酷暑期,可張簾遮陰降溫,以免盆土升溫過高而損傷根系導致夏眠,或頂部新嫩組織灼傷,影響生長。地生仙人掌類花卉放在高溫、高濕的特殊環境,可見生長明顯加快、體色新嫩,但機體組織生長不充實,一旦離開高濕環境,立即皺縮,黯淡失色,很難復原。有人長期把掌類花卉放在玻璃箱內蒔養觀賞,此法并不可取。應順其習性,正常養護自然成形。北方冬季室內為保溫防寒,避免煙塵污染,宜放明亮處用薄膜扣罩封閉;控水使植株安靜休眠。仙人掌類花卉總體上說是喜陽植物。地生種類對光照強度和光的質量大都有較高的要求,適應擺放光照充足處,不宜忽明忽暗或長時間蔭蔽,致刺座稀疏、株姿變形失態。附生種類暮春和中秋時節需疏陰,盛夏宜濃陰,冬季室內宜柔和的充足光照,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高溫強光易引起植株表皮發黃,莖肉干縮。 盆栽仙人掌類花卉,宜用透氣性強的瓦盆,盆底墊碎磚塊粒作排水層。掌類根叢較小,植盆不宜偏大,盆徑應與株體直徑相近,美觀和諧。一般認為掌類原產地荒漠貧瘠,種在一些沙土中就可以了,實屬誤區。盆土容量有限,水肥緩沖性差,更需精心配制適宜的土壤,地生掌類要求疏松通透,肥力適中的培養土,可用蛭石4成,含膠粒少的細沙3成,充分腐熟的腐殖質二成,爐灰及少量老墻石灰末1成,摻勻備用。附生種掌類則需用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通透性強的微酸性沙質培養土,可用草炭土和面沙土各半,加一些腐殖質效果更佳。各種掌類花卉盆栽土壤容量小,營養物質有限并容易酸化,需每年適時翻盆換土一次。陸生仙人掌類為適應在荒漠干旱的自然環境中生存,肥碩的變態莖內具有能大量貯存水分的肉質組織,表皮具有極強的保水性能。沙漠少雨,根系對水分非常敏感,遇水即迅速吸收貯存,從而形成植株耐旱的特性,但由于沙漠保持水分的能力很差,停水即見干燥,其根部不會長時間受到水浸,所以又形成了根系怕澇的特性,因而栽培盆土不可滯水久濕。在澆一次透水后植株吸足水分,應使土壤保持干松微潮,待到快要干透再次澆水。 冬季休眠后或從外地裸根引進的地生種掌類,常見根須干縮,根梢常帶有瘤狀物,吸水能力很差,栽植后澆水少了植株很難吸足水分復壯;澆水多了盆土久濕,根須又受不了要解決這個矛盾,可將植株根須干梢及瘤狀物剪掉,然后將植株根部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吸足水分,再用潮潤的培養土栽盆墩實,一周后再澆透水可保株體迅速豐滿復壯,根系安然無恙、繼發新根旺長。附生種掌類養護,則需經常保持盆土滋潤,空氣清新,適度遮陰,不可積水久濕或失旱風干。一般認為掌類原產沙漠,性喜干燥瘠薄,很少澆水施肥,致使植株病弱干縮,甚至腐爛。應該走出誤區,順其習性,掌握各種掌類花卉不同生長階的澆水、施肥技巧。 仙人掌類施肥也應告別不用施、不敢施的誤區。與普通花卉一樣,養仙人掌也需根據植株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審時度勢巧施肥、施精肥。基肥宜于上盆或換盆前在培養土中適量摻入,如充分腐熟的油粕餅末、骨粉、雞鴿糞等,堆置一段時間待肥與土充分融合。追肥應根據植株長勢,可在春秋旺長時節,每兩周追施充分腐熟的羽毛蹄角或油粕肥水一次。注意掌類花卉根系滲透壓很低,肥水必須稀釋淡薄,切忌濃重及生肥。也可與0.1%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混合溶液交替施用,肥水澆量以覆蓋盆土面為度。家庭蒔養如盆土有機質含量高,可單施化肥保持環境清潔。高溫酷暑及低溫休眠期禁肥。 仙人掌類花卉通常用扦插或嫁接繁殖,大量生產用播種繁殖。 各種掌類花卉扦插繁殖在20℃至30℃時節最適宜。扦插容器用苗盆或苗箱,扦插基質最好用蛭石裝盆壓平,再用開水澆透后蒙上一層地膜,保溫保濕,不可積水。仙人球類從母株上取下,即可在地膜上開口,把球底部穩在基質上,蟹爪蘭取2節至3節莖段、開口將下段插進基質。其他采取植株體一部分做插穗的,如山影、曇花、令箭荷花等,應從與母株連接最小處用消毒利刀切下。注意保持母株體態的完美,切下部分可根據需要分割幾段。切口涂上硫磺粉或草木灰防腐,陰晾幾天,待切口晾干,皮層內縮時,再開膜扦插,用蛭石覆膜法扦插掌類,實踐證明生根快、成活率高。 掌類嫁接,常見的有紅色的緋牡丹,黃色的山吹,各樣色彩斑斕人工培育的變異株體,其自身缺乏葉綠素,不能自養,而需依靠根系發達的綠色砧木供給養分才能成長。一些株體細弱生長緩慢的品種,可嫁接促壯,養成優美的株姿造型,花繁枝茂。一些年幼不能分生仔球的珍稀品種,如金琥、新天地等,可將小球接在強大的砧木上促壯后挖去心點,即可孳生仔球繁殖。大量繁殖還可以將健壯球體上的疣狀組織帶一組毛座分切下來做接穗,平接在砧木心髓部,成活后即可從毛座萌發出仔球,即掌類疣接法,很有實效。 嫁接砧木通常用三棱箭(量天尺)或長盛球和華盛球(俗稱草球),嫁接時機宜在5月至6月或9月間25℃至30℃,砧木和接穗都在旺長期。陸生種類一般采用平接法:先削去砧木頂部,恰到露出心髓即止,不可削去過多。再將接穗底部平削一刀,隨后將兩者心髓對準相接,即髓對髓、肉對肉、緊密結合。觀察接穗心髓直徑大于砧木心髓,易得嫁接最佳效果。然后用棉線連盆一起縱向分幾道綁扎好。放漫射光通風濕潤環境養護,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親合拆線,逐漸過渡到正常蒔養。附生種掌類蟹爪蘭等用劈(插)接法,常規操作,簡易成活。 仙人掌類播種繁殖,因種子多數肉質,易受雜菌侵染,播種基質宜用質地純凈、顆粒均勻,不含膠粒和微塵,通透性強的細面沙土。裝瓦質苗盆,澆開水消毒后,種子點播,不覆土,蓋上玻璃,上面再蓋一張報紙,保溫、保濕,半遮陰,然后放通風光照充足處,環境溫度20℃至30℃,經常保持盆土濕潤。不同品種發芽需幾天至幾個月,幼苗出土后逐漸撤去遮蓋物,觀察幼苗心點萌動,移苗到培養土中養護。一些極微細的種子和種皮厚硬經過刻傷的種子需用杯皿播種,玻璃播種皿內鋪兩層吸水性強的軟紙,用開水消毒后點播,扣蓋,放明亮通風處,保持恒溫清潔濕潤。待幼苗生出,心點萌動,用鑷子連同墊紙夾起,勿傷根系,移植到培養土中,精心養護,成活率高,新苗健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