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槍然而涕下。”白居易:“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杜 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落,恨別鳥驚心。”陸游:“死去原知萬廣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等等等等。文以載道的價值體現在何處?
熱心網友
首先,想到兩句玩笑話:第一句,讀書讀多了,中毒了唄!第二句,那個叫人思考的先圣或神仙是誰?應該拉出來審判!半是玩笑半是真,內有多少辛酸與無奈!人有眼耳鼻舌,更為要命的是,還有個別的生物沒有的“心”。這是造物主的過錯。你生下來了,你看了聽了聞了吃了,然后就會感到了想到了,舒服的不舒服的都來了,還有明白的不明白的,漂亮的不漂亮的,也都一齊來了。如果那個“心”動了一下就算,就去“睡覺”,為什么會不舒服,為什么會不明白,為什么會不漂亮,一切一切都不去管,這也萬事大吉;可偏偏有的人不是這樣,那個“心”一動,就沒完沒了,麻煩就來了。不舒服不明白不漂亮都要去問個究竟弄個明白,結果呢,舊的不明白弄明白了的不多,新的不明白倒是越來越多,如此下去,“惡性循環”呢!循環到最后,什么天啦地啦人啦命運啦未來啦,統統都來了,你要是不苦得直搖頭直長嘆然后使勁捶打自己的腦殼,那才怪呢。不過,這種“苦”倒像是鴉片白粉一類,苦得讓人欲仙欲死,欲罷不能啊!還會讓人生出一種“真實的幻覺”:沒有我及我這樣子,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上的人就悲哀了。至于“文以載道”嘛,就是這些人把他們想明白了的東西記了下來,好讓后來的人也明白。這應是天大的好事。第一呢,讓后來的和他們一樣迷戀鴉片白粉的癡人“苦”得稍許好點點;第二,人總是要進化的嘛,沒有他們,說不定我們都還是猴子呢。可麻煩的是,這些人又都不自覺地把他們不明白的“苦”都記在了書上,這又使得后來的癡人們糾纏自己的“苦”不算,還要品嘗前人的“苦”,害人不淺啊。于是,又想起一句玩笑話:阿Q其實挺不錯的。
熱心網友
那是在痛苦中催生的
熱心網友
事物總是成對出現的。有失敗就有勝利;有悲哀就有快樂;有痛苦就有幸福。你選的詩句己經偏向一邊了。且看你己早就熟悉了的下列各句: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登科后》王維: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既蒙宥罪,旋復拜官……》蘇軾: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歸宜興題竹林寺》杜甫: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程顥: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春日偶成》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看看,古人和今人不是一樣嗎?不只是有痛苦,也同樣有歡樂!那孟郊登科之后,王維戴罪復官,是何等快樂! 就連你提出的杜甫,聽到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之后,不也是欣喜欲狂嗎? 在懷才不遇,屢遭挫折時,必然產生痛苦。這也是人之常情吧!我現在就是在找程顥之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呢!
熱心網友
贊成
熱心網友
傻子膽大就是因為他無知,窮人活的快樂,就是因為他們麻木(也包括我)。作一個先知先覺,就會痛苦的。世人皆醉獨我醒,這才痛苦呢!所以,無知才能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