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粉果已有三百余年歷史。屈大均《廣東新語》載:“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梗飯其中,乃舂為粉,以豬油浸之,鮮明而薄以為外,茶露、竹胎、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為內,一名曰粉果。”粉果制作并不復雜,為何唯“娥姐”得其正宗,余外無一口碑? 這與疍家人的“艇上作業”有關。在清朝,疍家人不準上岸居住,終年困在艇上生計受阻,不得不在艇上經營食品。上世紀初有個叫“娥姐”的疍家姑娘,所制粉果皮薄餡豐而不帶芡,搖起來卜卜有聲,十分好吃。其奧妙在于特制的皮、餡和捏合工藝。皮是以靚大米和曬干飯粒舂成幼粉,過篩之后加入少量澄面(有別于澄粉、生粉、粟粉的三合一),開水燙熟后便爽滑而有彈性。餡是蝦米、馬蹄、冬菇等為細絲,調味后加蟹黃點綴(舍棄為易于捏合而加芡的做法)。捏果時純靠手指功夫,壓、轉、捏、折一絲不茍(絕不為省工而以拍皮代替捏皮)。所有這些,都與艇上狹窄的空間不便于機械操作,而空閑時間又較多有關,反之,岸上人家不似疍家人悠閑,經不起費時耗日的勞作,所制粉果也便相形見絀了。 娥姐后來被著名茶室主人黃五羅致,在店面上表演粉果技藝以招徠客人,“娥姐粉果”由是遠近聞名。發展至今,機械、半機械的規模生產,粉果便越發只剩“娥姐”空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