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于殷墟甲骨文,叫把方",大約生活在今陜西省漢水流域,以后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 (大部分在今重慶市境)。關于"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為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因此都城不斷遷徒,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作過都城,以重慶的時間最長。秦滅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置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 (前1歷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 (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并,宋軍滅掉后蜀政權后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 (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 (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并為川峽路;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廣元)、夔州路 (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