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前段時間去醫院檢查身體,醫生說她心肌缺血,當時也開了些藥拿回來吃,但是到現在一直沒有什么大的效果,我做女兒的非常擔心. 我想請朋友們幫我些主意,看看用什么藥效果比較快也比較好?還有就是在平常飲食方面要注意什么,有沒有食療的方法呢? 在這里先謝謝了~!

熱心網友

無痛性心肌缺血是怎么回事  無痛性心肌缺血,也稱無癥狀心肌缺血(簡稱SMI),是指病人由于冠狀動脈循環不暢而出現心肌缺血,卻不產生心絞痛,也無其他不適癥狀。但無痛性心肌缺血對人體的危害與后果絲毫不亞于有癥狀的發作,同樣可以引起心肌灌注缺損、心臟功能的減退和心室壁運動異常、心肌代謝的紊亂以及心律失常的發作等,病人同樣處于猝死與心肌梗死的危險中,不少死者甚至被誤為“無疾而終”。...

熱心網友

無痛性心肌缺血是怎么回事  無痛性心肌缺血,也稱無癥狀心肌缺血(簡稱SMI),是指病人由于冠狀動脈循環不暢而出現心肌缺血,卻不產生心絞痛,也無其他不適癥狀。但無痛性心肌缺血對人體的危害與后果絲毫不亞于有癥狀的發作,同樣可以引起心肌灌注缺損、心臟功能的減退和心室壁運動異常、心肌代謝的紊亂以及心律失常的發作等,病人同樣處于猝死與心肌梗死的危險中,不少死者甚至被誤為“無疾而終”。  無痛性心肌缺血并不是只見于從來都沒有心絞痛的這部分病人,24小時動態心電圖的檢測和研究證明,即使在心絞痛病人中,也約有60%-70%的病人同時可見無痛性心肌缺血。美國有研究提示,即使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也有20%-30%是沒有疼痛癥狀的。在老年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老年婦女中,這種情況更為常見。  要知道,心絞痛作為一種癥狀,在給病人帶來痛苦的同時,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它是心肌缺血的信號和警鐘,它會促使人們迅速就醫,以減輕癥狀,防止病情的繼續發展。而深藏不露的無痛性心肌缺血卻讓人們麻木不仁,喪失警惕,從而錯過寶貴的治療時機。有學者曾對299例檢出無痛性心肌缺血的病人做了長達7-9年的隨訪觀察,結果證明,最終死于冠心病的病人人數為有心絞痛病人的5倍。其中死于心性猝死的病人也明顯增多。   為什么會出現無痛性心肌缺血呢?目前的看法是:①可能與心肌缺血面積較小和缺血時間較短有關;②不通暢的血管兩端形成了新的血管通道,即建立了所謂側枝循環,使缺血得到緩解;③心絞痛的警報系統有缺陷;④病人對疼痛的敏感性較低,或者說,能引起痛感的刺激閾值較高。       無痛性心肌缺血的預防、我保健和治療  關鍵在于抓好無痛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診斷。  無痛性心肌缺血的臨床檢查方法中,應用最廣的是靜息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和24小時動態心電圖。其他方法如收縮期局部室壁運動、心肌舒張功能的檢查與心肌代謝的檢查也已開展。有條件者,可考慮做心肌掃描、超高速CT、冠脈造影等。靜息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可用于無痛性心肌缺血的定性診斷,但因檢查時間短,使應用受限。且后者不適用于有明顯心律失常、血壓高或心功能不良的老年患者。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可獲得豐富的信息,對醫生判斷病情、估計預后及治療方法的選擇都是重要的,治療后的復查還有助于判斷藥物的療效。  已確診為冠心病特別是心肌梗死的病人,即使無明顯癥狀,也應定期接受檢查。沒有冠心病史,但有高血壓、血脂紊亂、糖尿病、吸煙、肥胖超重、活動缺乏等危險因素的,當醫生認為有必要時,亦應接受檢查,以獲得早期診斷。對已確診無痛性心肌缺血的病人,應強調自我保健,目的是控制無痛性心肌缺血的發作和促進冠脈側枝循環的建立。研究證明,不少并非死于冠心病的死者也可見到一側冠脈主干的完全堵塞,但生前心功能良好,原因是左、右冠脈間已建立了良好的側枝循環,心肌缺血可獲得緩解甚至痊愈。  自我保健的原則對無痛性心肌缺血病人或健康人都是有益的:①適當的體育活動,體操、散步、太極拳等可量力而行(無痛性心肌缺血發作較頻者應遵循醫生的指導),有助于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②心理平衡,胸襟開闊,豁達大度,將使你終身受益;③飲食清淡新鮮(不咸不甜不膩),營養均衡,少吃多餐,七八分飽;④戒煙限酒,積極控制和治療冠心病的有關危險因素。  無痛性心肌缺血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在專家指導下也可取得優良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