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朋友們,請教一下,你們貴州都有些什么特產呀?(黃果樹瀑布周圍的地區。)
熱心網友
貴州蠟染 是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工藝美術品。所謂蠟染就是蠟畫和染色兩種工藝的簡稱。貴州安順生產的蠟染最著名,安順蠟染花紋細致,色彩濃郁。 貴州茅臺酒 茅臺酒,素有中國“國酒”之稱。曾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被評為世界第二名酒,榮獲金質獎。它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綿、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點,人們把茅臺酒獨有的香味稱為“茅香”,名甲天下,成為國內外市場的“酒中名珠”。 中國的茅臺酒,產于貴州仁杯縣的茅臺鎮(原為村),迄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享有“風來隔壁千家醉, 雨過開瓶十里香”之美名。這種“特殊的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凡盛過茅臺酒的杯子,瓶子隔了多天仍然芳香馥郁,被譽為“空杯香”、“瓶瓶香”。由于茅臺酒因郁而不猛、柔和芬芳,故清代詩人鄭珍對其曾賦予“酒冠黔人國”的美稱。位于赤水河畔的茅臺,自古以釀酒出名。清人曾有詠句為“集靈泉于一身,匯秀水東下”贊美赤水河,而茅臺酒的出名,這或許與當地水質優良有關,據有關文獻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仁懷 附近的酒曾以“甘美”而受漢武帝的贊賞。北宋時在茅臺鎮附近便生產出優質大曲酒,宋人張能臣的《酒名記》以它質量佳美載入酒史。至清康熙四十三年經反復試驗,無數次改進和提高,終于摸索出一套獨特的釀造技術,制造出別具一格的茅臺酒來?!肚Z》云:“尋常沽貫,皆燒春也”,時稱“茅臺春”。茅臺酒經過不斷釀制提高,便成了名滿天下的中國名酒。 茅臺酒為醬香型大曲白酒。它是用高梁和小麥作原料,再加上當地的優質礦泉水,應用傳統獨特的工藝精釀而成。整套工藝長達8個月這久,比其它酒類發酵時間長得多。成酒后,清亮透明,濃郁醇香。然后入庫三年,方準出廠。據專家們分析,其酒內含有70多種成分,因此構成了醬香、醇甜香和窯底香合成的特殊風味。雖酒度為53度到55度。但酒液晶瑩透明,口感醇厚柔和,無烈性刺激感,入口醬香馥郁,回味修長,余香綿綿,為醬香型白酒的曲型。從而形成了茅臺酒舉世無雙和獨有奇特風格。 董酒 產于貴州遵義。 據文獻記載它只有200多年歷史。現今董酒的生產始于30年代期的程氏酒坊,當時遵義北 郊董公寺有好幾家作坊釀酒,唯有程姓一家,由于曲好,釀出來的酒香。后來,他又收留自茅臺流浪來的一位重病難行的釀酒師傅,吸取了茅臺酒之長,使之名聲日益遠揚,這就是董酒。其名沿用至今。 董酒是以優質糯高梁為主要原料,采用140 多種中藥材和小麥制曲,以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酒醅香醅一次串蒸 而得酒。然后,再經過量質摘酒,分級陳釀,科學勾兌,精心包裝而成。董酒,由于采用大 小兩種酒曲釀造,工藝操作過程又不同于其他名酒,所以,它既有大曲酒的濃郁芳香,又有 小曲酒的柔綿、醇和、回甜的特點,并微帶使人產生快感的藥材香。故董酒的香型介于濃清 之間,就是說濃香、清香兼而有之,別開生面,獨具一格。它被定為其他香型白酒。其特點為以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幽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后甘爽味長的獨特風格,享有中國名酒的美譽。 都勻毛尖 又稱“魚鉤茶”、“雀舌茶”。產于貴州都勻。 都勻位于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面東山屹立,西面龍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 山、哨腳、大槽一帶,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十六度,年平均降 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都勻產出“魚鉤茶”、“雀舌茶”已列為“貢品”進獻朝廷。 都勻毛尖采用“清明”前后數天內剛長出的一葉或二葉未展開的葉片,要求葉片細小短薄, 嫩綠勻齊。嫩度和長度超標準的,受病蟲害的和色紫的都不能用來制作毛尖茶。都勻毛尖茶 經過高溫殺青、低溫揉捻、搓團提毫、及時焙干等四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素以“干茶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的“三綠三黃”特色著稱。成品毛 尖茶芽尖細呈條索狀,白毫特多,色澤鮮綠,品質潤秀,香氣清嫩,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在國內外市場有盛譽。其品質優佳,形可與太湖碧螺春并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 桐梓玉蘭片 產于貴州桐梓。 桐梓玉蘭片按生產季節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冬片、桃花片、春片、尖片、蘭藻、筍衣6個品種。其中“冬片”是用“冬至”到“驚蟄”期間內采挖的冬筍制成,質地輕脆,素“玉蘭王”之稱。“尖片”用筍尖制成,為玉蘭片中的佳品?!疤m藻”,是以剛含苞的筍苗為原料 制成,其肉質細膩,營養豐富,被譽為“蘭參”。 貴州歷來就有生產玉蘭片的傳統,以桐梓縣加工的玉蘭片量最多,品質最好。桐梓玉蘭片是以楠竹鮮筍精心加工而成的干筍片。鮮筍是竹的嫩苗,楠竹鮮筍具有體粗壯,質地細嫩的特點,用它加工出來的玉蘭片色白味鮮,糖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豐富, 歷來是我國傳統年節和喜慶筵席的佳肴。 每年“冬至”到次年的“清明”是這里采收竹筍、加工玉蘭片的最好季節。人們把竹筍挖出, 抖掉泥沙(不能水洗),砍掉老蔸,然后將整理好的竹筍帶殼放入木甑內蒸。蒸時火候要均勻,生熟要適度。蒸好后取出陰干,剝去外殼,再放入篩內進行烘焙。烘烤時要注意火力, 并隨時翻動,以免烤焦。經過50加工工序后,便是半成品玉蘭片了。將半成品放入大桶內, 以每100斤加清水30至50斤,浸泡一小時左右取出,濾去水分,最后放進熏磺箱內悶蒸 一晝夜,取出就是成品玉蘭片。玉蘭片熏磺的目的不單是為了色白,更重要的是為了殺菌防霉,便于貯存。若跑磺,會造成霉變。畢節臭豆腐干 產于貴州畢節。 畢節臭豆腐干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相傳,清朝道光年間,畢節縣城內的一家豆腐作坊 有一天做得豆腐過多,未賣完。店主人怕老鼠咬吃,就分別放在幾個木柜內。第二天取時, 有一個柜子被忘了,沒有取出其中的豆腐,到第三天取出看時,豆腐已經發霉長毛了,可是 卻散發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抹上食鹽用木炭火烤后出售,結果因其別有 風味,很快就賣完了。這就是畢節“臭豆腐干”的由來。 將磨好的豆漿過濾后點成豆花,濾去清水,用小白布分別包成八厘米見方、兩厘米左右 厚的豆腐包,平擺在木板上,上壓木板、石塊,將水分榨干;然后剝去布,抹上食鹽,五塊 一疊,靜置兩小時,使鹽味滲入豆腐內;在備好的木柜內下鋪稻草,一層豆腐干鋪一層稻草, 一般碼四層,碼好后蓋上柜蓋。室內溫度要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三天后取出,用木炭火烤好,即可上市出售?!俺舳垢伞泵怀?,其實不臭,相反有一種獨特的香味。這種臭豆腐干質地酥嫩細膩,食之清爽適口,佐以辣椒、花椒、鹽末等調料,味道更為鮮美。內含蛋白質、脂肪、糖、鈣、鐵以及維生素等有益成分。 鎮遠陳年道菜 產于貴州鎮遠。 鎮遠陳年道菜已有500多年的生產歷史。相傳,最初由貴州鎮遠縣青龍洞中的道士所創,故稱“道菜”。由于此菜儲藏愈久,品質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稱“陳年道菜”。鎮遠是貴 州東部的水陸碼頭和交通要道,又是許多商品的集散地。隨著客商往來,陳年道菜的美名 也享譽四方。到了清代,曾為進奉皇室的貢品。 鎮遠陳年道菜專選取當地生產的頭大、葉長、苔短的特等青菜作主料,經過選料、搓鹽、翻 曬、揉搓、剔筋、甑蒸、噴酒等十四道工序,精心加工制成。要求選好的青菜先去掉老幫 葉,在陽光下曝曬。曬至菜葉發軟,用水洗凈,再掛起晾曬。待曬到八成干時,加鹽揉搓 (一般每百斤干青菜苔加鹽二十斤)。搓好后,放缸里腌一夜;然后取出再曬,再揉,反復 搓揉四、五次,直到莖、葉柔軟,鹽分浸入菜苔、菜葉為止。最后,進行抽筋、噴酒、甑 蒸,裝壇密封,過二、三個月后,即可開壇食用。加工道菜最費時的是抽筋工序。青菜的 莖、葉內均有菜筋,只有抽去筋的道菜才格外鮮嫩爽口。因此,抽筋工序的好壞是決定鎮 遠陳年道菜品質優劣的關鍵。抽筋完全靠手工操作,就是用針把菜內的筋一根一根地挑出來。鎮遠陳年道菜既可佐餐下酒,又可炒菜煮湯。用道菜炒肉、蒸肉別有風味;用其煮湯也十分鮮美。如果用道菜和生姜、紅糖煎湯飲服,有治療感冒和腹瀉等疾病的功效。 安順百花串醬菜 產于貴州安順。 安順百花串醬菜已有悠久的生產歷史。據說,最初是四川峨眉山一老僧云游至安順,在臨終前將制作百花串醬菜的技藝傳給弟子夏紹榮。夏紹榮腌制的百花串醬菜質鮮味美,品質殊佳, 曾博得中外食者的贊賞。 百花串醬菜是選用四季時令鮮菜紅蘿卜、白蘿卜、胡蘿卜、黃瓜、棒瓜、茭瓜、羊角菜、大 頭菜、苤藍、箭桿白、洋姜、蒜苔、蒜頭、洋芋、嫩子姜和豇豆等為主要原料,再配以花 椒、胡椒、八角、公丁、小茴香、山奈、草果、桂皮、桂仁、藿香、草香、木香、蘇麻、 桐花、瓜婁仁、黨參、當歸、川芎、杏仁、芯極、香松、救架、甘草、芯松、青果、交香、 紅牡丹、白牡丹、環草、死蘭、銀蘭、白蘭、香花、芍葉、金瓜、瓜片、香蕉片和桔皮等 香料和中草藥,經腌制而成,故名“百花串”。安順百花串醬菜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鮮菜 采收后洗凈,剔除病蟲害部分,削掉纖維及精老部分,根據具體情況加工成片狀或絲狀, 然后用5%鹽水浸泡五天。腌過的菜坯按一比一重量比加入醬油浸泡五天。再按本法分三 次倒缸醬制,每次浸泡五天,最后一次在料缸內浸泡七天,即為成品。香料和中草藥的加工方法是:將各種香料和中草藥研成粉末裝入紗布袋內,然后與菜同時放入缸內浸泡醬制。腌好的百花串醬菜吃起來清香爽口,咸中帶甜,咸甜咸口,佐粥佐飯皆宜。它還具有潤肺、止咳、健腦、降血壓的功效。 獨山鹽酸菜 產于貴州獨山。 獨山鹽酸菜源始于明代,最初多為家庭自制自食。真正成為商品進行大規模生產則是清代后期的事。清時,獨山有袁、熊兩家最善制作此菜,質量好,名聲大,曾作為貢品進奉皇宮。 獨山鹽酸菜是以獨山附近出產的一種優質青菜為主要原料,選取用粗壯鮮嫩的菜苔和嫩葉, 經日曬、清洗后,再日曬一兩天。將曬好的青菜用鹽揉搓、排除部分水分,再入池鹽漬。 把鹽漬好的青菜削去老葉、粗皮,用甜酒、糖拌勻,再按比例加入蒜苗、蒜頭、辣椒粉、 冰糖、食鹽和適量白酒,調好后分壇包裝,密封貯存。香氣撲鼻,色澤鮮艷,菜綠椒紅蒜白,十分好看;吃起來,口感酸中有辣,辣中有甜,甜中 有咸,清香脆嫩,風味獨特,用作佐粥小菜能刺激食欲,為病弱者歡迎。 貴州雄精雕刻 貴州雄精雕刻,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年前曾興盛一時,到了清朝末年逐漸衰退。 民國初年是歷史上最發達的時期,當時有作坊近十家,每家刻工六、七人。 雄精雕刻工藝品種類繁多,有各種各樣的酒杯、花瓶以及飛禽走獸等小型動物,大型作品有“福祿壽三星”、“和合二仙”、“麻姑上壽”、“八仙過?!?、“如來佛”,等等。 它以雄精為材料,經過藝術加工,雕刻成各種人物、動物、花鳥以及如意擺件、佩件、玩器等,形象栩栩如生,作品十分精美可愛。 1913年,鄧樹軒老師傅雕刻的雄精酒杯、如意等作品,在貴州省實業展覽會上,獲得獎章;1921年,以雄精雕刻的十八學士像(五立方市寸),在意大利的羅馬賽會上榮獲獎章。 貴州苗族挑花 貴州挑花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挑花藝術不僅苗族喜愛,布依族、水族、侗族、仡佬族也同 樣喜愛。每逢節日盛會、過年、走親、訪友,特別是“踢場”時,她們都要穿著自己親手挑 成的花衣,互相比美。誰的花樣多,誰挑的精美好看,誰就會受到人們的稱贊。年輕姑娘們 在初戀過程中,都把自己挑得最好最心愛的衣物作為紀念品,贈給自己心人。不少苗族老年 婦女至今還保存著幾十年前的花衣。 貴州苗族的挑花藝術的圖案設計上,大多采取單獨模樣,二方連續形式和四方連續形式。單 獨模樣在背衣、背扇、衣腳上最多。衣腳、衣袖、背扇腳四周是二方連續形式,衣袖也有四 方連續形式構成的。在紋樣取材上,主要是苗族群眾在生產勞動中所熟悉的東西。如牛、羊、 貓、狗、花.鳥、魚、蟲等;有帶吉祥意義的豬蹄叉、獅子、龍魚等形象;也有苗家日常所 見的浮溧、茨藜、石榴以及其他一些植物;另外,還有一部分幾何圖形構成的圖案。在圖案 色調上,主要有大紅、粉紅、黃、翠綠、藍、白等五種顏色。其中以大紅、白色為主調,其他顏色鑲邊。在表現手法上,有挑花、插花、豆花等區別。新花樣花是插花多,老古板花則是挑花、豆花多。素雅大方、色調艷麗、想象豐富。 貴州織金石硯 產與貴州織金。 清朝光緒年間,藝人黃乾昌就在這里開始雕刻。他根據青、紅石頭的大小形狀雕刻出了各種硯臺。所雕的圖形生動活潑,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雕刻的取材多是花卉魚蟲,飛禽走蓋,山水人物等。 織金石硯取料于當地。這種石頭質地堅硬,細密朗潤,花紋美觀。用于制作硯臺,研墨細致均勻,不枯不澀,極善發墨,加上硯蓋石能抗熱耐寒,墨汁幾日不干涸。夏日研墨,隔日 不生怪味;用來儲墨汁,久不揮發,不吸塵土;用來寫字,顯得更加生動有力,因而很受書畫家的稱贊。 1913年,在貴州省工藝展覽,獲特級獎狀;1939年,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又獲金質獎章;1942 年,在北京工藝展覽會上,再次得二級獎狀。 黑糯 產于惠水縣,又叫紫糯米,已有1000多年栽培歷史。相傳宋代有一位苗王首先發現,并引種黑糯米。為了紀念這位苗王,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當地人民都要做黑糯米粑以示祭祀。據《定番州志》記載,從宋代起歷代地方官都把黑糯米作為貢米進貢皇帝,黑糯米成為宮中餐桌上的珍品。黑糯米的蛋白質、賴氨酸、核黃素含量都比白糯米高得多,一般認為黑糯米有滋補作用。黑糯米做的糍粑、甜酒等歷來是當地少數民族逢年過節必備或待客送禮的食品。黑糯米習慣以糙米煮食,米飯紫黑色中透微紅,清香撲鼻。 大方漆器 產于貴州大方。 大方漆器源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大方漆器開始只會利用牛馬皮脫胎,經 過二十九道生產工序,制成煙葉盒,專供少數民族需用。到清朝初年,逐漸生產皇宮中用的 鳳冠霞帔、頂子盒、朝珠和婦女用的花箱、蝴蝶針筒、針紅盒以及文具盒、茶葉瓶等。清道光年間,大方漆器生產從業藝人達500多人。 將皮紙脫胎技術改為用棉麻布脫胎,顏色上也由過去的黑紅兩色改進為以部分顏料作色。由過去的明花、影花、明光、退光逐步擴大到印漆、銀刻、金花、臺花、薄科花、五彩霞花 等,產品增至9大類400多個品種。 特點:大方漆器技藝精湛,表面繪有金花、影花、龍鳳、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并書有古代 名人詩詞歌賦,古雅莊重。它具有能保色、保味、防潮、防蛀、不傳熱、經久耐用的特點。 黔桐 桐油是貴州的土特名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人稱黔桐。油桐樹主要分布在氣候溫熱的銅仁、遵義地區,以及北盤江流域的黔西南一些縣。全省油桐林面積的26萬公頃,年產桐籽5000萬公斤以上,僅次于四川,居全國第二位。貴州種植油桐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開始人工栽培,并有手工作坊加工桐油。隨著桐油的生產發展,逐漸形成了許多集市。桐油現用來制造高級油漆、油墨、人造汽油等。 貴州苗繡 貴州苗族刺繡產于黔東南、黔南兩個民族自治州和安順、畢節、水城等地區的苗族聚居村寨, 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苗族婦女心靈手巧,她們非常喜愛挑花、編織和刺繡。刺繡是她們 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個組成部分。每逢秋收過后農閑季節她們就開始繡花和挑花,通常反 面繡花正面看,既不打樣,也不畫線,隨手繡來,花樣百出,栩栩如生。 貴州苗族刺繡有羊繡、結繡、辮繡、打糅、牽紅繡、織花、抽紗等。花樣大致可分為三種類 型:一是幾何圖案,以果綠、翠綠為主體,用鮮艷的紅色調配,構圖簡練,美觀大方;二是 自然形態圖案,色調以綠色為主,間配其他相稱顏色;三是繪畫形圖案,以山水、花草、龍 魚等構圖,形象生動。 苗繡是指中國苗族婦女的刺繡品。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技藝,以針法精巧,古秀文 雅、色彩豐富而聞名省內外,花紋布置嚴密,色彩對比強烈,圖案花紋各種多樣。 荔波涼席 產于貴州荔波。 荔波涼席始于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荔波縣的洞塘、九安、永康、堯所等鄉盛產綿竹,是編織涼席的優質原料。 相傳很早以前,當地有一個叫姚煥奎的人,他上山砍柴,忘記了帶繩子,正在發愁無法捆柴 的時候,看到對面山上有一片綿竹林,于是他去砍了一根綿竹,破成若干細蔑絲,扭成繩用 以捆柴,這時他發現細篾絲柔軟如麻,堅韌不斷。從此,姚煥奎經常用綿竹捆柴或捆綁別的 東西。后來,當地不少人知道了綿竹的這種用途,也去砍竹破篾扭繩使用。經過逐漸發展, 人們又用它編織草鞋,竹籃等。 荔波涼席利用竹青和竹簧的自然花紋和天然光澤精心編制而成,它最大特點是精致美觀,樸素大方, 光滑柔軟,能夠折迭,便于隨身攜帶。 香禾 黔東南自治州黎平、從江、榕江等地特產香禾--稻中的珍品。香禾葉、莖、花、種子都有香味。揚花時節,一畝香禾十里香。香禾品種很多,香味最濃郁、經濟價值較高的有白毛香禾、把塘香禾、紅毛香禾、大香禾等。香禾芒長穗大粒飽,一般產300公斤上下,粒谷粒黃、白、黑、紅色,不同品種顏色深淺不一。香禾耐瘠、耐陰、耐寒、抗銹,從江一縣,常年種植面積達400公頃。香禾飯香氣四溢,糯性,營養豐富。經分析,香禾蛋白質、賴氨酸、脂肪等含量,都超過一般優質稻米。 。
熱心網友
不要聽一樓那個王大媽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回答。那么長的回答沒有一點回答到問題上。黃果樹周圍的特產是————波波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