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你好,希望能幫到你!新興人類:BOBO族、NONO族與FREE族 海南新聞網 都市情感頻道 2004年12月17日 09:07 在BOBO族之后,據說現在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叫NONO。那么,什么叫NONO?誰是NONO族?要想了解NONO,還得先說說BOBO。 BOBO的意思大家一般都清楚, 就是代表財富的布爾喬亞與代表自由浪漫的波希米亞,兩個不同的詞組合在一起,生動地反映出了BOBO族的特點。BOBO族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變成的:他們不惜代價要做到與眾不同,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自我表現,所以常常表現得思想開放,毫無保留地接受新生事物,例如提倡環保、擁護女權主義、維護同性戀者權益等等。 當然,要想當一個合格的BOBO,一定還要記住:買東西要選擇那類價格偏高但不昂貴并具有前衛風格的品牌。要知道,不惜花長時間挑選細小的東西,或是在小東西上花大價錢,在BOBO族看來,正是智慧和文化的體現,也是自己區別于那些“沒文化的有錢人”的最好方式。 其實,BOBO族中有不少是從1968年參加法國學潮的人演變而來的,可以說BOBO潮流是當年“造反青年”們最后的抗爭。他們在對自我的追求中頗有些自相矛盾,例如他們曾經埋頭上網,熱衷于網上購物,但是當他們發現世人紛紛上網時,便關了電腦,回到街上的小店去買東西……如今,熱愛新潮的他們也知道,BOBO已經過時了,可是他們并不甘心,于是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新的名稱,改頭換面地再生了,那就是NONO。 NONO一詞來自于加拿大記者納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于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拒絕名牌(No Logo)》,書中揭示了當今世界瘋狂的消費狀況,以及人類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品牌及其廣告的騷擾和欺詐,它為身處高消費社會的西方人敲響了警鐘。與此同時,NONO族誕生了! NONO族是什么樣子的呢?如果要給NONO族畫像,他們應該是一襲黑衣,沒有笑容,一副冷眼看世界的樣子。 和BOBO族一樣,NONO族也講究回歸純凈,例如,無論衣食住行都追求環保、自然和精致。但比起BOBO族來,NONO族要顯得清高得多。他們的清高表現在哪里呢?那就是盡量不引人注目,盡量低調。他們最痛恨招搖過市的富人,無論在人生哲學方面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講究深藏不露。他們穿衣打扮的方式也是特別的:看上去冷漠樸素,其中卻隱藏著只有他們的同類才看得出來的高貴和珍奇。 不過,就像他們的名字所揭示的那樣,NONO族最顯著的特點是:雖然擁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卻遠離和唾棄名牌—因為NONO們認為,靠名牌來顯示自己社會地位恰恰是一種沒身份的表現。他們覺得自己是真正的貴族,不必站在高處大喊“我有錢有地位有文化”。所以,他們用的香水是自己調制的,而不是現成的名牌貨;他們崇拜的設計師是馬丁·馬吉埃拉——在此君設計的服飾上,標簽永遠是一片空白;他們愛逛的商店是沒有店面也沒有櫥窗的,第一眼看上去像個車間,而且不臨街,要先進一個門,然后上樓梯,這才走進一間公寓……這樣的商店若沒有朋友推薦并饋贈地址,你到哪里去找?所以在NONO族中,建立一個同族人的關系網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吃,NONO們更是不怕辛苦,他們可以自制每天吃的面包——當然要用全麥面粉,不加發酵劑;也可以在黎明起身,驅車去購買全國最好的火腿……那當然也是多虧了關系網! 至于休假,NONO族不會去海邊暴曬,而是去森林深處自己的別墅。此外,一個名副其實的NONO是不用手機的,他的電話在家里,有事請留言。他們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是地鐵、自行車和摩托,身上唯一的首飾是一顆不起眼卻昂貴的鉆石……這就是NONO族,更確切地說,這是曾經的NONO族。因為和BOBO一樣,NONO也正在成為過去時,新一代風流人物已經誕生了,那就是FREE。 據說FREE族的“原產地”是日本。他們徹底拋棄“奮斗”觀念,不愿再走“讀好書,拿好文憑,進大公司”的道路,而是在拿了大學文憑后就去餐館端盤子,每年只干6個月,剩下的半年去周游世界。他們熱愛自然,追求內心的和諧。他們要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而不是只盯著自己的肚臍! 不過在我看來,FREE族也不是什么新人——在歐洲,早就有熱愛大自然的知識分子放棄都市生活,跑到陽光明媚、有山有水之地安居樂業了! 從BOBO到NONO到FREE,我們不難發現,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小,而人類追求自我、不斷反思的本性總是相通的,所以某些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席卷世界。但是,人類的生活方式真的會因這些新名詞而改變嗎?恐怕很難。“我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這是橫亙在人類面前永恒的難題,決不是人們換個稱呼、換種生活方式就能夠解決的——無論他們是BOBO、NONO或是FREE。 。
熱心網友
先說BOBO,BOBO的意思大家一般都清楚, 就是代表財富的布爾喬亞與代表自由浪漫的波希米亞,兩個不同的詞組合在一起,生動地反映出了BOBO族的特點。BOBO族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變成的:他們不惜代價要做到與眾不同,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自我表現,所以常常表現得思想開放,毫無保留地接受新生事物,例如提倡環保、擁護女權主義、維護同性戀者權益等等。 當然,要想當一個合格的BOBO,一定還要記住:買東西要選擇那類價格偏高但不昂貴并具有前衛風格的品牌。要知道,不惜花長時間挑選細小的東西,或是在小東西上花大價錢,在BOBO族看來,正是智慧和文化的體現,也是自己區別于那些“沒文化的有錢人”的最好方式。 其實,BOBO族中有不少是從1968年參加法國學潮的人演變而來的,可以說BOBO潮流是當年“造反青年”們最后的抗爭。他們在對自我的追求中頗有些自相矛盾,例如他們曾經埋頭上網,熱衷于網上購物,但是當他們發現世人紛紛上網時,便關了電腦,回到街上的小店去買東西……如今,熱愛新潮的他們也知道,BOBO已經過時了,可是他們并不甘心,于是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新的名稱,改頭換面地再生了,那就是NONO。 現在最流行的是NONO,NONO一詞來自于加拿大記者納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于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拒絕名牌(No Logo)》,書中揭示了當今世界瘋狂的消費狀況,以及人類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品牌及其廣告的騷擾和欺詐,它為身處高消費社會的西方人敲響了警鐘。與此同時,NONO族誕生了! NONO族是什么樣子的呢?如果要給NONO族畫像,他們應該是一襲黑衣,沒有笑容,一副冷眼看世界的樣子。 和BOBO族一樣,NONO族也講究回歸純凈,例如,無論衣食住行都追求環保、自然和精致。但比起BOBO族來,NONO族要顯得清高得多。他們的清高表現在哪里呢?那就是盡量不引人注目,盡量低調。他們最痛恨招搖過市的富人,無論在人生哲學方面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講究深藏不露。他們穿衣打扮的方式也是特別的:看上去冷漠樸素,其中卻隱藏著只有他們的同類才看得出來的高貴和珍奇。 不過,就像他們的名字所揭示的那樣,NONO族最顯著的特點是:雖然擁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卻遠離和唾棄名牌—因為NONO們認為,靠名牌來顯示自己社會地位恰恰是一種沒身份的表現。他們覺得自己是真正的貴族,不必站在高處大喊“我有錢有地位有文化”。所以,他們用的香水是自己調制的,而不是現成的名牌貨;他們崇拜的設計師是馬丁·馬吉埃拉——在此君設計的服飾上,標簽永遠是一片空白;他們愛逛的商店是沒有店面也沒有櫥窗的,第一眼看上去像個車間,而且不臨街,要先進一個門,然后上樓梯,這才走進一間公寓……這樣的商店若沒有朋友推薦并饋贈地址,你到哪里去找?所以在NONO族中,建立一個同族人的關系網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吃,NONO們更是不怕辛苦,他們可以自制每天吃的面包——當然要用全麥面粉,不加發酵劑;也可以在黎明起身,驅車去購買全國最好的火腿……那當然也是多虧了關系網! 至于休假,NONO族不會去海邊暴曬,而是去森林深處自己的別墅。此外,一個名副其實的NONO是不用手機的,他的電話在家里,有事請留言。他們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是地鐵、自行車和摩托,身上唯一的首飾是一顆不起眼卻昂貴的鉆石……這就是NONO族,更確切地說,這是曾經的NONO族。因為和BOBO一樣,NONO也正在成為過去時,新一代風流人物已經誕生了,那就是FREE。 據說FREE族的“原產地”是日本。他們徹底拋棄“奮斗”觀念,不愿再走“讀好書,拿好文憑,進大公司”的道路,而是在拿了大學文憑后就去餐館端盤子,每年只干6個月,剩下的半年去周游世界。他們熱愛自然,追求內心的和諧。他們要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而不是只盯著自己的肚臍! 不過在我看來,FREE族也不是什么新人——在歐洲,早就有熱愛大自然的知識分子放棄都市生活,跑到陽光明媚、有山有水之地安居樂業了! 從BOBO到NONO到FREE,我們不難發現,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小,而人類追求自我、不斷反思的本性總是相通的,所以某些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席卷世界。但是,人類的生活方式真的會因這些新名詞而改變嗎?恐怕很難。“我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這是橫亙在人類面前永恒的難題,決不是人們換個稱呼、換種生活方式就能夠解決的——無論他們是BOBO、NONO或是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