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根據2002年的測量明長城主墻體基本完好部分已由當年的1/3縮減到1/5,還看得出明顯墻體的廢墟和遺址不到1/3,二者加起來已不足5千里。

熱心網友

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昨日播出,以下為節目全文:今天來關注被損毀的長城。從戰國時期開始,歷代王朝幾乎都在寧夏筑過長城。所這里有長城博物館之稱,長城在寧夏有1500多公里長,我們的調查是從寧夏長城的東段鹽池開始的。這段長城不是用磚石修葺,而是用黃土夯筑的,這里的長城究竟被損毀到什么程度?它為什么會一點一點被蠶食呢? 記者在鹽池縣的五堡村看到:當地農民已經把這里的長城開挖成了豬圈、羊圈和廁所。如果不是文物管理人員的指點,很難相信這些不起眼的和住宅緊緊相連的土墻就是明長城。在現場記者發現,三只羊,兩只豬正在乘著涼,但它們住的家竟然是用長城城墻挖出來的,豬圈旁邊,兩個背靠城墻的廁所也不斷的散發出陣陣熏人的惡臭,就在這個廁所的旁邊,當地老鄉又挖開了長城,為自己辟出了一塊菜地,記者也在現場找到了豬圈和廁所的主人。他說,我們農民不懂什么是長城保護。 老鄉告訴記者,沒有人通知他長城需要保護,這些年他一直把長城當成豬圈和廁所使用。那么對于這些破壞長城的情況,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又是否知情呢? 文物保護部門工作人員:“我們也搞不清他啥時候把這地方當羊圈的,以前這上面是窯洞,后來塌了就成了這樣子了。” 采訪中記者發現利用長城墻體做豬圈、羊圈,在當地并非個別現象,就在短短30米的范圍內,記者就發現了四處這樣的情況。 古老的長城居然被挖成了豬圈、廁所。文物專家告訴我們,別看這些土長城看上去不起眼,就像一道土墻,遠沒有磚石修造的長城那么雄偉,但它們同樣是我們的國寶。 這段用黃土夯筑的長城和北京八達嶺的長城具有同樣的價值,他們都是明朝修建的建筑奇跡,和八達嶺用磚石修建的長城相比,寧夏的土長城更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文物專家:“這是一種殘破的美、遺跡的美。” 400年前無數勞役的哭喊和金戈鐵馬的殺伐已經成為過去,如今被400年雨水沖出的一條條溝壑,以及倒塌后形成的一道道缺口,也正以一種絕無僅有的方式向世界闡述著一種殘缺的美。 寧夏境內的長城始建于戰國,明朝達到了鼎盛,它代表了當時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冷兵器時代,經歷多個朝代的修建,寧夏長城最終被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具價值的防御工事。寧夏的土長城穿沙漠,過草原,橫亙在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今雖然冰冷的烽火臺、厚重的城墻仍佇立在荒野,任憑風雨的侵蝕,然而這個歷史上最大的文物,仍然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歷史信息。 文物專家:“它記錄了當地的生產、生態、生活、人口、經濟各個方面信息。” 黃土夯筑的長城是萬里長城中最脆弱的一段,400多年的雨水沖刷使得它更像是一位老人進入了暮年,但我們卻承擔不起失去他的后果,因為一旦失去這些黃土夯筑的城墻,中國的萬里長城將損失一半。 文物專家說:“這樣的損失是我們民族的一大悲哀。” 黃土夯筑的長城不僅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文化價值,同時它還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理應得到很好的保護。但是,記者在長城沿線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土長城隨時面臨著致命的危險。 在鹽池的五堡村,記者發現了一個更加令人觸目驚心的場面,長城的墻體被并排挖出了不少的大洞,而走進這些大洞,記者發現,洞四周的墻壁不僅被用泥仔細的抹過,同時有的洞內還挖有通向隔壁洞室的通道,里面存放著不少的生活用品,那么這些洞是誰挖的,挖出來的這些洞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村民:“我記得是六幾年挖的這個洞,生產隊在里面養過牛。” 當年這些窯洞被用來養牛, 40年后的今天又被當地居民當成堆放雜物的場所,文物專家告訴記者,這些窯洞使本來夯的很實的長城,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漏洞,讓長城成了一個危險建筑,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 采訪中,記者發現,已經有一個窯洞的頂端由于難以承受自身的重量跨塌了,那么,為什么到現在窯洞仍然沒有被夯實,而要讓它繼續敞開大口,威脅著長城的安全呢? 鹽池縣博物館館長張藝明告訴我們,在鹽池有兩道并行的長城,我們考察過的這條叫二道邊長城,由于長期日曬雨淋、自然風化,再加上人為破壞,這道長城有些地段現在已經基本上從地表上消失了,而建筑質量比較好的頭道邊長城,不少地方也變成了眼前這個摸樣, 其實,在寧夏面臨危險的不僅僅是鹽池的長城,青銅峽長城、中衛長城也頻頻告急。 保存完整的城磚在整段長城上已經很難找到(資料圖片) -- 長城告急 -- 長城磚公開叫賣城墻毀損加速 專家呼吁立法保護 五一期間,記者先后兩次跟隨游客攀登野長城,目擊了黃先生反映的情況。經了解,2003年8月1日以保護野長城為宗旨的《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開始實施。但有關人士認為,這個管理辦法一直沒有發揮有效作用,許多野長城已經滿目瘡痍,城磚甚至在某些地段公開叫賣。 。

熱心網友

6300千米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