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盤式制動=碟剎.前者是標準叫法.后者起初是南方人根據香港澳門人的習慣叫法叫的,現在也引申到內地了,沒有區別.

熱心網友

碟式制動器不怕水和油污染,鼓式制動器怕水和油污染我的觀點:兩者都怕水和油的污染特別是怕長時的水污染,只是碟式被水和油污染后的制動力衰減比鼓式略小;并且我的觀點是鼓式制動器由于本身結構密封,跟本就很難被水和油污染制動摩擦面(即便是下暴雨,只要不泡進水塘,鼓式制動器的制動力將毫無衰竭,因為在設計上需要保證雨水不能進入摩擦面);而碟式由于制動摩擦面暴露在外面,很容易被污染,這點我想是顯而易見的。再說說為什么碟式制動和鼓式制動都怕水,油污染,但碟式受污染后的衰減相對較弱:兩種制動器都是靠液壓或者氣壓或者機械壓力施加滑動摩擦力到被制動部件(通常為耐磨的鋼制部件)上,既然都是借助摩擦力,必然遵守滑動摩擦力的定律f=u*N, 其中f為摩擦力,而N為正壓力,u為摩擦接觸面的摩擦系數,摩擦系數是關于兩個摩擦面材料類型和粗糙程度的值,當摩擦面有水和油時,這個值會大幅度降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根本無所謂碟式比鼓式好,摩擦系數同樣的減小而摩擦力也是同樣的減小。但是由于碟式是制動使用的摩擦面圓盤,在被水污染后,由于本身的高速旋轉可以借助離心作用很快將水甩干,因此,碟式可以相對鼓式比較快的恢復制動力,但是如果是連綿大雨,連續飛濺的雨水,甩干馬上又給弄濕,因此在這時碟式甩干也是無濟于事的,而對于黏附性比較好的油污,一旦粘上了摩擦盤,甩是根本甩不干凈的,因此,制動力會大幅下降(和鼓式沒有區別),碟式制動器的最大問題就是怕油污染。而鼓式制動器的被制動面是內圓柱面,一點進水,水不可能通過旋轉甩出,因此需要采用連續制動排擠水分并產生熱量蒸發水份的方式來恢復制動性能。因此,1。從難以程度上,碟式易被污染,鼓式不易被污染,并且程度上相差比較大;2。抗水污染程度:碟式抗短暫水污染能力高,可以自行恢復,抗長時水污染由于無法排干水和鼓式一樣,但由于卡鉗的正壓力N比鼓式容易做大,因此水污染后制動力仍略大于鼓式;3。抗油污然能力:兩者幾乎一樣,而碟式更容易因為修車時不小心污染碟盤,不過碟式也因為外露容易清洗油污,鼓式則需要全部拆卸清洗。碟式和鼓式不能說誰先進,誰落后,這個不是絕對的,主要看適用范圍,比如,奔馳和VOLVO的豪華大巴就采用鼓式制動器,很多載重汽車(如MAN,IVECO)都大量使用鼓式制動器,原因是這些車輛的工作環境比較惡劣,保養差(如車身滴油),容易被外界污染摩擦面,而這些車輛由于本身的自重相當大,需要的制動力也不是轎車使用的碟式可以提供的,好在這些大車空間充足,有足夠的地方可以安置大功率液壓或者氣壓裝置,通過這些裝置提供的巨大正壓力N,鼓式制動器可以獲得比轎車的碟式制動器大幾十倍的制動力(摩擦力)。而在轎車上后輪使用鼓式制動器也不能說是偷工減料,畢竟經濟性轎車的設計是前重后輕,而且在制動點頭時,后輪壓地面壓力小,很小的制動力就可以把輪子抱死,因此,后輪制動也不需要如前輪般的制動力;只是很多發動機后置(重心靠后輪)的豪華跑車都使用后輪碟式制動,首先這些車客觀上必須使用這樣的后制動器,并且這類車輛由于速度快,對制動器的要求也就高了很多,器結果就是大家形成了這樣的印象,后輪碟式就是高檔,后輪鼓式就是偷工減料,從上面的理論不難看出,合理的設計使用才是性能價格比的有力保障,像飛渡,TIIDA,夏利2000這類車型使用后輪碟式制動完全是一種浪費,并且增加的油污染碟片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