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煎餅的用料在八十年代之前主要是以地瓜干和玉米為主,兩者那時候在山東為主要農作物。有人認為地瓜(紅薯)玉米煮了烤了味道都好,可那是因為他們肚子里油水太多。如果要把他們當主食,不出兩天喉嚨里就會冒酸水。再說新鮮的地瓜玉米也沒法保存,那么地瓜往往曬成地瓜干來儲藏。就是將地瓜切成片曬干了。地瓜干那東西可以把它磨成粉,做窩窩頭或餅子,但那窩窩頭吃起來可不象烤地瓜那么好吃,涼了硬得可以打死人。而做成煎餅就成了粗糧細做,味道也大為改觀,而且在常溫時保存數日不壞,吃的時候也不需要加熱,味道也不差。  但這個細做可是麻煩之至。地瓜干要在水里泡一天左右,等到水分將其徹底軟化后,就用刀將其剁碎。然后同泡好的玉米混在一起,在水磨上磨成糊。而這一過程很費時費力。水磨為顆粒粗大的圓型花崗巖磨盤制成,有上下兩塊疊在一起。磨盤的兩個接觸面上都鑿出了條紋以增加研磨和排糊的能力。上片磨片上開了兩個小洞,可以將料混著水一勺一勺的加入。推動上片磨盤就可以將料碾碎,從上下磨片的磨縫里流出的就是做煎餅用的煎餅糊。推磨可以用馬或驢等牲口,那是在解放前的地主家才能用,普通人家也只有人推。小的磨盤一個人推就行。可大的磨要三四個人才能推動。后來漸漸有了電動水磨,人們才從這繁重的體力中解脫出來?! 〗酉聛砭褪亲黾屣灒綎|人稱“攤煎餅”。工具也是特有的,幾乎家家必備。首先是一個鏊子,實際上為鑄鐵制成的圓形鐵板,上面平整光滑,下面有三支角可以作為支撐,也可以在鏊子和地面間留下空間以便加柴燒火。再就是一個耙子,為一個木板,上面垂直按上一個把手,可以用手拖曳,也就是“攤”。當鏊子燒熱以后,可以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餅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著鏊子攤一圈。由于鏊子是熱的,煎餅糊所到之處就迅速的被凝固一層,就是所謂的煎餅。沒有凝固的就被耙子帶著向前走,重復這一過程直到整個鏊子攤滿。耙子的長短正好等于鏊子的半徑,所以耙子繞場一周,煎餅就成。為了煎餅質量更好,在上層的煎餅糊還沒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一塊木板(稱為刮子)在上面刮一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勻。因為煎餅很薄,很容易熟,這一過要非常的快,否則就會焦了。待成熟以后,就可以揭起來了。煎餅的大小以鏊子而定,直徑一般在半米到八十公分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