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在幼兒園看了木偶劇演出,其中有一個故事的情節是大灰狼吃小羊,當時很多小點兒的孩子都被嚇哭了。我觀察我的小孩沒有大的反映,可晚上談起的時候孩子很安靜,后來孩子開始說“別講了”反復說。

熱心網友

一物降一物,給孩子講獵人的故事。獵人可以打大灰狼,讓孩子自己當一回獵人,家長可以配合一下,當大灰狼,這樣孩子就不怕大灰狼了。還有很多故事里也有大灰狼的“悲慘”下場的,如“三只小豬”里的大灰狼不是被燙屁股了嗎!可以趁機進行好人和壞人的教育,讓孩子懂得自已也能打敗壞蛋的。

熱心網友

對某些情景、某些事物、某些特殊對象的恐懼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由于認識水平低,對客觀環境的適應能力差,適應方式簡單,控制及調節情緒能力差,偶然的害怕、恐懼是孩子對周圍環境、事物的正常反應方式,同時恐懼還是一種有效的和有益于健康的方法,比如,對狗的恐懼,能夠使孩子采取更加安全、更加慎重和更加有益的方式對待各種動物;對與父母分離的恐懼,能夠讓孩子學會感激別的人的照顧,學會控制怒氣,同情那些需要與別人交往的人,并且一般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恐懼情緒會逐漸消失的。因此,父母師長不必為孩子的恐懼心理過分擔心。但是假如孩子總是為一種恐懼內容的存在而長期出現恐懼情緒,或者孩子終日為害怕所左右,或者當孩子害怕該年齡階段的孩子所不該害怕的事物,則說明孩子心理的發展出現了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那么,父母師長該怎樣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呢?我們應該先找出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一、要了解孩子產生恐懼的原因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產生恐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成人的嚇唬。一些家長為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簡單方便,常用嚇唬的方法來對付孩子,使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結果導致孩子產生不正常的恐懼心理。如,孩子哭鬧時,有的父母師長缺乏制止的良方,就偽裝“狼叫”“鬼嚎”等來嚇唬孩子。這樣,孩子雖然一時安靜了下來,但由此而產生的恐懼也同時保留了下來。又如有些幼兒害怕去幼兒園,那是因為在孩子入園前,父母或其他長輩經常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來治治你。”2.過分保護。很多家長怕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會學壞,或怕孩子受到欺負,因而不讓孩子出去與其他小朋友玩鬧,一起做游戲。孩子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缺少處理相互間矛盾的技能與經驗,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人際交往障礙,出現以人際交往為內容的恐懼。另外,孩子缺乏與同伴交往,接觸事物必然相對少,因而會出現膽小怕事的情形。眾多孩子在一起玩時,他們可能會打狗,自然大家都不會怕狗,并且孩子們又從打狗中獲得了對付狗的經驗;但孩子孤僻,不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就不會有打狗的經驗,甚至可能會怕狗。3.恐懼可能是孩子逃避現實或獲得他人關注的一種方式。比如,有些孩子怕上幼兒園后會失去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或失去某些好處,因而他有意無意地聲稱怕幼兒園、怕某個小朋友、害怕某個老師等等。又如,有些孩子希望能跟父母睡在一起,當開始與父母分床或單獨一個人睡時,就聲稱怕黑暗、怕鬼、怕老虎等等,以促使父母答應他的要求:重新回來和父母一起睡。4.恐懼是經驗積累的結果。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恐懼與其經驗有密切的相關。比如,有的孩子怕洗澡,那是因為他曾有過洗澡痛苦的經歷。孩子怕打針,那也是由于打針曾給孩子帶來過痛苦。例如,我的小孩在兩歲前是不怕打針的,但是兩歲后的某一天,由于連續幾天高燒不退,結果被幾個醫生摁住手腳和頭,從頭部上打吊針,孩子當時哭得聲撕力竭……,從此,孩子便害怕打針,甚至一見到穿大白褂的人就哭。研究還表明,孩子害怕的對象往往與他親近的人害怕的對象有密切相關,這是害怕經驗傳遞的結果。很多孩子的膽小怕事是因為受膽小怕事的父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形成的。5.恐怖影視、圖書的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認識世界畢竟有限,經常閱讀帶有恐怖內容的圖書,或觀看過多的恐怖影視,或聽過多的鬼、妖故事……,這些也可能會導致孩子的產生恐懼心理。二、正確幫助孩子克服恐懼1.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年齡小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害怕,他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往往是受父母師長影響的。眾所周知,孩子依戀父母師長,在他們的眼里,父母師長是安全的港灣,一旦發現父母師長對某些事物流露出恐懼的神情,他就會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進而產生恐懼。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母親師長怕老鼠、蟑螂、狗等等,這種恐懼心理與行為會在有意無意之中傳染給孩子。所以父母師長要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首先必須克服自身不該有的恐懼心理。在孩子面前,對待恐懼的事物要顯示出坦然自如,沉著勇敢的樣子,這樣才會給孩子增添克服恐懼的信心和勇氣。為了幫助幼兒克服恐懼心理,我們還可以在幼兒群體中樹立勇敢的榜樣。比如,有的孩子怕狗,我們可以讓這些孩子觀看別的孩子是如何和狗玩耍的,如何與狗親近(但此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所選擇的狗一定是很溫順的,否則其他小朋友和狗玩耍時受到狗的攻擊將會使得怕狗的幼兒更加堅信:“狗是可怕的”);又如,有的孩子害怕打針,那么我們在安排孩子們集體打針時,除了提醒給孩子打針的醫生要盡可能降低打針給孩子帶來的痛苦外,我們應該將勇敢的孩子安排在前面,為后來都樹立良好的榜樣,并且在他們表現勇敢(打針不哭)時,要及時表揚他,除了教師要用語言表揚他外,還可以讓所有的小朋友為孩子的勇敢行為鼓掌,在這種氣氛下,許多原來膽小的孩子也會即時表現出勇敢。千萬不可將怕打針的孩子安排在前面打,否則會使更多的孩子相信打針是可怕的。2.不要因為孩子害怕某些事物而懲罰或嘲笑他。對幼兒期的孩子而言,害怕是內在情緒感情的一種自然流露,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如果你總是罵他是“膽小鬼”,“窩囊廢”,孩子不但沒有因此而變得大膽,久而久之他反而會更加堅信自己真的是個膽小鬼。假如當父母教師看到孩子表現出害怕時,以幼稚、夸大或輕蔑的語氣與孩子交流,會更增強孩子的害怕感覺──因為這樣不但不會降低孩子對該事物的恐懼,而且還會使孩子擔心因表現出對某事物的恐懼而被人恥笑。如果父母見到孩子害怕某物時,平靜地對孩子說:“很多像你這么大的孩子都害怕它,這是正常的。”這樣就不會使得孩子為害怕某物而感到羞恥,并能逐步減少直至消除恐懼心理。3.不要對孩子的恐懼,特別是為了獲得關注而產生的“害怕”過分關注。如果我們對孩子為了獲得愛或關注而產生的恐懼給予過分的關注,或者因為孩子這樣的恐懼而滿足他的不合理要求,那么孩子就容易將“恐懼”轉化為達到其它目的的一種手段,比如,將恐懼來當作逃避現實困難的一種方式。當然,如果我們在孩子不覺得害怕時能給他以適當的關注,那么,孩子就不會再用恐懼來尋求成人的關注,或者其“手段式的恐懼”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4.通過游戲活動矯治孩子的懼怕心理。根據孩子對恐懼對象的情況,設計一些游戲,可以使孩子在輕松的氣氛中認識恐懼的對象。如,當孩子對黑暗恐懼時,可以與孩子一起玩這樣一個游戲:將房間的燈全關上,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搶球比賽,看誰搶得球多。在黑暗中多次游戲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5.幫助孩子消除對恐懼事物的不正確認識和神秘感。孩子的恐懼有時往往是由于缺乏知識,或經驗不足,或者由于錯誤的認識引起的。如孩子害怕雷電是因為不知道雷電是怎么回事。此時父母師長可向孩子解釋一些簡單的科學道理,還可以和他一起計算由看到閃電到聽到雷聲的時間差,這樣不但可以減輕孩子對打雷的恐懼,而且還可以培養孩子對打雷這一自然現象的興趣。又如,有一個5歲半的女孩在母親住院一個后突然產生入園恐懼反應,并伴隨低燒,性格也變得膽小、依賴和喜歡纏人。經過反復分析后發現,這小女孩一直擔心一旦她上幼兒園,母親就會生病住院,晚上就沒有人抱她睡覺。后來,父母在愛的施予方面作了努力的補償,孩子心中的顧慮逐漸打消了,其相應的恐懼心理也消失了。對于由于某種體驗而產生的恐懼感,如怕打針、怕吃藥等,父母師長可向孩子講清楚有關吃藥打針是為了治病的道理,并培養孩子戰勝恐懼的自豪感。6.幫助孩子獲得應付他所害怕的對象或情境的信心和方法。恐懼是人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境而又苦于無能為力時產生的情緒,如果我們學會了擺脫或逃避這種困境的方法,恐懼自然而然就會消失。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我記得小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害怕狗,但自從我爺爺教會我用磚頭、棍子等驅狗或打狗的對付辦法后,我就不再害怕鄰里那些兇猛而又喜歡狂叫的狗了。同理,孩子害怕一個人在房間不開燈睡覺,可以在他的床頭裝一個夜燈的開關,讓其學會開和關,這樣他掌握了控制黑暗和明亮的方法后,他就不會害怕了。7.預防恐懼的發生。由于恐懼取決于個人的經驗,因此,我們要努力防止第一次恐懼經驗的產生。比如,給孩子的洗澡水的溫度不宜過高或過低,用洗潔劑給孩子洗頭洗臉時,不要讓這些有刺激的東西進入孩子的眼睛,把洗耳恭聽澡活動變成一種游戲活動而不是一種強迫性的活動,這樣,對孩子而言,洗澡就不是一種害怕的事情而是一種娛樂活動。給孩子喂藥也是這樣,我們給孩子吃的藥應該是容易吞咽的,并且在喂孩子吃藥時最好是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自愿吃藥或在無意之中把藥吃進去,而不應是:強行把孩子的鼻子掐住,然后強行把孩子的嘴巴打開……;這樣做的后果,與其說是孩子怕吃藥,不如說是孩子怕這種吃藥的架勢更為準確。8.讓孩子對懼怕的事物逐漸“習以為常”。如孩子怕狗,可以先用玩具狗讓他敢于接近,再與真狗接近;在與真狗接近的訓練中,可先花幾天時間,每天讓他多靠近體形較小的狗幾尺,然后再教孩子如何接近狗,如何與狗“說話”,如何與狗玩,這樣循序漸進,孩子就會逐漸地不怕狗了。又如,孩子怕黑,可留盞小燈,或父母看著他入睡,孩子會比較容易睡著,以后也就逐漸地不怕黑夜了。千萬不可強硬地把孩子丟入恐怖的環境中,否則將會使孩子變得更加害怕相應的情景。如有一位婦女回憶說她小時候害怕在黑暗中睡覺時說:“我媽常說害怕黑暗是愚蠢的,并且關燈,帶上門。當然這樣只能使我更害怕。”最后還需要強調的是,平時父母師長們不要給孩子講鬼神的故事,也不要讓孩子看恐怖影視片,更不要用鬼神、老虎之類的事物來嚇唬孩子。因為幼兒期的孩子由于受其想象發展特點的影響,他們往往分不清哪些是現實真正存在的東西,哪些是想象的結果,他們往往會把影視、故事中的恐怖情節或畫面當作是現實存在的東西。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勇敢的健康的孩子!。

熱心網友

要給孩子一種安全的環境和氛圍呀,以后講故事可以講些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