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代的中日朝鮮之戰
熱心網友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2月19日(農歷正月初八),明朝將領李如松帶領戰士們在朝鮮平壤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打得日本軍隊抱頭鼠竄,幫助朝鮮李氏王朝收復了平壤。 豐臣秀吉野心 大出兵朝鮮假道入明 萬歷年間的這場平壤戰役源于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的野心。16世紀后半期,日本還是大名割據的戰國時代,豐臣秀吉是尾張(今愛知縣)大名織田信長的手下,原來叫羽柴秀吉。織田信長死后,豐臣成了這一股勢力的頂梁柱,逐步征服盤踞關東的德川家康等部。1585年迫使朝廷授予他“關白”(參與一切政務的重要官員,皇帝的輔佐大臣)之職,1586年天皇賜姓其“豐臣”。至1590年前后日本完成統一,豐臣成了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但小小島國不能讓豐臣滿足。在出任“關白”后,他經常在書簡中署名“てんか”,這個詞的一個含意就是“天下”,可見他的野心了。1590年冬天,他公開致信朝鮮國王,宣稱要“長驅直入大明國”,威逼朝鮮臣服,企圖“假道入明”,進攻中國。萬歷二十年(1592年)4月13日,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朝鮮,在釜山登陸后迅速向北進攻。朝鮮李氏王朝已經二百多年沒有戰爭了,陸上戰備早已松弛,日軍如入無人之境,兩個月就占領了京城(漢城)、開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鮮國王嚇得從京城逃到義州,沒辦法,只好向明朝求援。 連折兩將 神宗啟用李如松 萬歷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雖然他比不上開國祖宗朱元璋英明神武,但是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明白的。他知道:“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接到朝鮮國王的告急請援書以后,他決定出兵援助朝鮮。剛開始的時候,明朝對敵情的估計過低,只派了游擊史儒率領少量兵馬前往平壤。由于既不熟悉地理,又遭連日陰雨,史儒兵敗送命。緊接著統兵渡鴨綠江增援的副總兵祖承訓也沒能逃脫失敗的厄運。初戰失利,朝野震動。神宗命正在寧夏平叛戰場的陜西討逆軍務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克期東征。李如松是名將李成梁的兒子,從小就隨父生活在金戈鐵馬的戰場上,對兵機韜略極為精通,又熟悉朝鮮情況。讓他做東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個英明決斷。 將計就計智取改成強攻 李如松來到平壤之前,日方小西行長曾佯裝與中方和談,說愿意接受封貢,并且以大同江為界,將平壤以西歸還朝鮮。深明戰事的李如松認為小西這樣的行為必定有詐,況且如此劃界,讓他們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領土也是不能容忍的。不過參謀李應試提醒他,或許可以將計就計,出奇兵偷襲。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四,李如松率兵來到肅寧館舉行所謂“封貢大典”,對小西封貢。小西派遣二十幾人迎接,不料李如松突然下令拿人,日人一時慌亂,被明軍拿下三人,其余的逃回小西處匯報。小西覺得奇怪,問和談人員:“是不是翻譯沒有把事情說清楚,導致李提督誤解?”于是又派親信前往解釋。李如松使用迷魂計,對他們撫慰備至。 正月初六,李如松率兵來到平壤城下,小西以為明軍接受劃界條件了,興奮地派部下夾道迎接,而李如松卻要布置將士整營入城。小西部將看出破綻,登城據守,決戰在所難免。 正月初八黎明,戰斗開始。李如松以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攻七星門;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攻普通門;副總兵祖承訓、游擊駱尚志與朝鮮兵使李鎰、防御使金應瑞攻含?旅牛揮位鶻馕┲液透弊鼙櫬笫芄ツ檔ねぁ@釗縊陜柿燁妝儆嗥锝瞥竅攏富誘蕉貳U蕉販淺<ち遙蕁鍛蚶笳骺肌芳竊兀筆薄百僚謔溉纈輟保猩暈⒂腥送巳矗罱頹漬鍛巳湊擼⑼ι硐蚯案吆簟跋鵲淺欽呱鴕邇Я健薄v被鷚┎⒎ⅲ躚堂致罩小U蕉分杏位鶻馕┲椅釗縊傻淖銼慌諢鞅校棵怯接攏罷痘褓良兌磺灝儆杏啵賬懶в杏啵齔峭飴淥退牢邇в杏唷保餃朗嶄礎? 朝鮮海軍龜船大破日寇 這場戰爭中,日軍在陸路上占優勢,但是朝鮮水軍卻不容他們小看。尤其是李舜臣指揮的幾次水上戰斗,更是讓日軍吃盡苦頭。 李舜臣被任命為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他上任以后,加緊補充水師,制造大量火藥、武器和戰艦,為戰爭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尤其是建造了新的水上戰艦———龜船。 龜船船身長19米多,寬4米多,用堅硬的木料做成船身,上面覆蓋著一個用硬木制成的外殼,再鋪上鐵板,就成了鐵板船。鐵板上面留有十字形的窄路,其余部分插滿了刀子和錐子。遇到敵人的時候,用干草把船蓋住,敵人攀登龜船時就會被刀子和錐子刺死。龍頭和船身上鑿有槍眼和炮穴,槍炮能同時從龍嘴和四周發射,龍嘴還能噴煙霧迷惑敵人。龜船的船身大,船中心低,能裝載很多的水和糧食,所以不必擔心長時間的運行和戰斗。有了這么多的優點,龜船成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戰艦。 1592年5月1日,李舜臣得知玉浦港停靠著50余艘日本兵船,船上的士兵大都上岸搶劫百姓財物去了,他立即指揮90多艘龜船去偷襲日軍。日軍過了好大一會兒才看清那群“烏龜”原來是戰艦,頓時慌了神。李舜臣一聲令下,千百道炮火撲向日船,轉眼間40余艘日船被炸毀、擊沉,士兵傷亡不計其數。李舜臣就是靠著這些龜船,率領朝鮮水軍取得玉浦、泗川、唐浦、唐項浦、安骨浦等海戰的勝利的。朝鮮水軍越來越強大,嚴重困擾日本進攻。豐臣秀吉暴亡 朝鮮之戰結束 平壤之戰后,日本人很快又緩過了氣。對豐臣來說,這是一場經過周密準備的侵略戰,明軍繼續前進受阻,李舜臣也因為朝鮮內部黨爭受到打擊,雙方進入對峙的局面,開始議和。不過事情并不像神宗想像的那么簡單:神宗認為只要給豐臣秀吉日本國王的頭銜,這個“關白”就會對明朝感恩戴德,但豐臣要的是朝鮮和中國的國土。于是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豐臣再次發兵侵略朝鮮,明朝又被拖入戰爭。再一次相持的時候,風云突變,豐臣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7月9日突然死去,日軍大亂,戰火才算熄滅。此年閏四月初八,神宗為東征勝利向全國頒發詔書。 。
熱心網友
共四次,唐,元,清,近代的抗日戰爭
熱心網友
萬歷朝鮮之役是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
熱心網友
萬歷朝鮮之役是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日本史書把萬歷朝鮮之役分為兩次戰爭,分別叫作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朝鮮史書則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整個戰爭從萬歷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這場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后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復,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戰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日軍戰略進攻階段,在短短的時間日軍迅速占領朝鮮全境。第二階段是明軍的反攻階段,明軍通過一系列戰役,最終收復了平壤、開城等地。第三階段是相持和議和階段。第四階段是日軍再次入侵,明軍和朝鮮展開戰略總反攻,最終日本軍隊被全部趕出了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