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一下二戰中小日本海軍所謂的戰列航空母艦--聽名字挺牛b的.

熱心網友

我知道就是先造一艘大型戰列艦再在戰列艦的兩側加兩條輔助帶,在上面鋪上甲板使一邊停飛機,一邊作全通式甲板,起飛或降落飛機這就是戰列航空母艦

熱心網友

應該是戰列艦改裝成的航母或者在航母上裝備巨炮。。。(好象不合邏輯)。。。

熱心網友

二站時,日本因缺乏航母,將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的尾炮拆除,加上飛行甲板

熱心網友

我想樓主說的是航空戰艦吧.戰爭后期小日本缺乏航空母艦就把一艘最上級和一艘伊勢級的后甲板改裝成飛行甲板.所以出現了前面裝著大口徑火炮后面是飛行甲板的船.

熱心網友

我知道!!!!!!!!!!!!!!!!!!!!!!是伊勢級的伊勢號和日向號

熱心網友

是不是戰列艦改裝的航空母艦呀.

熱心網友

新產物,沒聽過。

熱心網友

俄羅斯人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航母就是典型的戰列航母;戰列艦的特色是具有超強的飽和攻擊火力,航母則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攻擊手段;俄羅斯人沒有可靠的護航艦艇或是沒有財力支持,所以在航母上大量裝備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當然真正開戰的時候,一邊發射導彈、一邊發送艦載機,忙得不亦樂乎,這種情境真不敢想象!

熱心網友

好像是第一次聽說戰列航母。

熱心網友

樓主說的是2戰日本的戰列艦改裝的航母吧?

熱心網友

我想樓主說的是航空戰艦吧.戰爭后期小日本缺乏航空母艦就把一艘最上級和一艘伊勢級的后甲板改裝成飛行甲板.所以出現了前面裝著大口徑火炮后面是飛行甲板的船.

熱心網友

簡單的說就是大的戰列艦,但還有供戰斗機起降的飛行甲板,2戰的日本有幾艘,像大和號就是

熱心網友

日本聯合艦隊 【戰列艦】 · 扶桑級:扶桑號、山城號 | 伊勢級:伊勢號、日向號 · 長門級:長門號、陸奧號 | 大和級:大和號、武藏號 · 金剛級: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 【艦隊航空母艦】 · 赤城號、加賀號 · 蒼龍級:蒼龍號、飛龍號 | 翔鶴級:翔鶴號、瑞鶴號 · 飛鷹級:飛鷹號、隼鷹號 | 大鳳號、信濃號 · 云龍級:云龍號、天城號、葛城號 【輕型航空母艦】 · 鳳翔號、龍驤號、龍鳳號 · 瑞鳳級:瑞鳳號、翔鳳號 · 千歲級:千歲號、千代田 【護航航空母艦】 · 神鷹號、海鷹號 · 大鷹級:大鷹號、云鷹號、沖鷹號 【水上飛機母艦】 · 若宮號、能登呂號、日進號 · 瑞穗號、秋津洲號、神威號 【重巡洋艦】 · 古鷹級:古鷹號、加古號、青葉號、衣笠號 · 妙高級:妙高號、那智號、羽黑號、足柄號 · 高雄級:高雄號、愛宕號、鳥海號、摩耶號 · 最上級:最上號、三隈號、鈴谷號、熊野號 · 利根級:利根號、筑摩號 【輕巡洋艦】 · 天龍級:天龍、龍田(1919) · 球磨級:球磨、多摩、木曾、 大井、北上(1920-1921) · 長良級:長良、五十鈴、名取、 由良、鬼怒、阿武隈(1922-1925) · 夕張級:夕張(1923) · 川內級:川內、神通、那珂(1924-1925) · 香取級:香取、鹿島、香椎 · 阿賀野級:阿賀野、能代、矢矧、酒勾(1942-1944) · 大淀級:大淀(1943) 【驅逐艦】 · ?o風級(1919-1922)、神風級(1922-1924) · 睦月級(1925-1927)、吹雪級(1928-1931) · 曉級(1931-1932)、初春級(1933-1935) · 白露級(1936-1937)、朝潮級(1937-1939) · 陽炎級(1939-1941)、島風級(1943) · 夕云級(1941-1944)、秋月級(1942-1945) · 松級(1944-1945) 【潛艇】 · 巡潛1型、巡潛3型 · 巡潛甲型、巡潛乙型、巡潛丙型 · 海大3型、海大6型、海大7型 · 伊-201型 · 伊—400型潛水航空母艦 赤城號航母,由吳港(Kure)海軍船廠建造,1920年12月6日開工,1922年2月5日暫停,1923年受華盛頓條約的限制,改建為航母,從戰列艦改為航母時,主艦體基本不動。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有雙層機庫。除了主飛行甲板外,艏部有短距飛行甲板直通機庫,但后來證實短距飛行甲板基本沒用。完工時安裝了巡洋艦上的火炮,而且沒有島式上層建筑,鍋爐的廢氣從右舷排除,安裝了角度向下的煙囪。 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完工。在日本海軍服役的前五年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并安裝了一個右舷的島式上層建筑。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間在佐世保(Sasebo)海軍船廠進行了改裝。取消了艏部飛行甲板,機庫向前延伸,主飛行甲板加長加寬并進行結構加強。用左舷的島式上層建筑替代了原先的較小的右舷島式上層建筑,還對艦炮進行了重新調整改進。改裝后滿載排水量41300噸,動力為蒸氣輪機,19臺鍋爐,4軸,133000馬力,最大航速31節,武備為6座單管203毫米主炮,6座雙管120毫米副炮,28門25毫米高射炮,載機72架(最多可載91架)。 “大和”號確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最大、最強的戰艦。其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大口徑主、副炮20余門,航速27節,裝甲厚、防護能力強,同時命中2條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也不致影響戰斗,故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  現在,讓我們看看它的具體情況。艦首與前甲板  “大和”號艦首的最大特點是呈球形。這種球狀艦首處于水線下約3米的地方。對于這樣的艦首,當時既無現成的理論可以遵循,也還沒有充分的論證,是由日海軍技術研究所通過試驗水池的船模試驗數據決定下來的。建成后,經過試航也證明這種艦首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球狀艦首內裝有水下聽音器,與今天的艦首聲納頗有些相似之處。“大和”號因采用了這種新穎的艦首,水線處約減少3米的長度,排水量節省30噸左右。那時,除日海軍的“翔鶴”型航母、“阿賀野”型輕巡洋艦采用了些種艦首外,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也采用了這樣的艦首。   “大和”號艦首在水線處深進,且垂直,上部明顯前傾,左右則象牽牛花狀張開。艦首前端近似半圓形。這是日海軍戰列艦從未有過的形態。   “大和”號的前甲板也與眾不同,其內側的細腰部呈曲線狀。其形態與美海軍的依阿華級艦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艦(33節)顯得細長,而巨型的“大和”號卻肥碩多了。從艦首前部到旗桿處,有左右錨鏈筒,內側有一對小系纜樁,需回收錨鏈時,錨鏈通過導板到達后面的錨鏈輪,并由帶2條螺旋鏈掣的鏈來固定。艦首部的兩舷,從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錨觀察臺,防雷具用導索器、鋁球投臺(測水深)、導索器、系纜樁等。鋼質的錨甲板后是木質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質甲板前端設有一個通風孔和一個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邊的擋風板之后集中設置升降、通風口。這樣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顯得光凈簡潔,又可利用通風筒來減少主炮沖擊波的影響。 前桅樓、后艦橋及煙囪   “大和”號有2個艦橋,在煙囪之前(以下稱艦橋),是全艦的戰斗指揮中樞。“大和”號一改大型戰斗艦艇艦橋過大的情況,完全從海戰實際出發,顯得十分簡潔。艦橋正面的面積159平方米,側面積310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狀結構,內筒中裝有各種線路和管道,內外簡之間的夾層里設有各種專用小室,外筒周圍則設有與指揮、探測有關的裝置。為減少沖擊波的影響,艦橋外面開口少,封閉而整潔。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揮所,內有九八式方位盤,上裝潛望鏡式望遠鏡,下有15米測距儀。主炮射擊指揮所下是防空指揮所,在頂部露天甲板上的防護轉板四周裝有多部高色雙筒望遠鏡。防空指揮所下是晝間戰斗艦橋,也稱第一艦橋。其前面與側面有調風板和防護裝置。通常,艦隊司令長官及其司令部、艦長等指揮參謀人員在此指揮戰斗。下一層是作戰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觀察所、羅經室(即夜戰指揮所)、下部觀察所和司令塔(實際是個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號煙囪之后是后艦橋,是預備戰斗指揮所。火炮實施前后分火射擊時,它也起后指揮所的作用。   “大和”號采用單煙囪,其特點是,各鍋爐的煙道均曲折向后,與煙囪的某一部分相接。煙囪也盡量向后傾斜,以避免排煙影響艦橋工作。為保證煙囪開口部的安全,在開口部裝設一種蜂窩狀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徑180毫米的許多小孔。有孔面積是無孔面積的55%,另外在煙囪前面的傾斜部及側面裝有50毫米厚的防護甲板。這樣,煙囪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與高射炮  “大和”號以其巨型主炮聞名于世。3聯裝主炮3座,前部2座,后部1座。當時日海軍對主炮口徑保密,稱為九四式身長45倍口徑的400毫米炮,實際是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約2700噸,相當于日海軍“秋月”型驅逐艦的排水量。炮塔防護盾的裝甲很厚:前面650毫米,側面250毫米,后面190毫米,頂部270毫米,底座兩側560毫米。炮塔后部裝有長15米的測距儀,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上述望遠鏡及瞄準具采用潛望鏡式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火炮沖擊波的影響。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鐘。發射速度,每分1。8發;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飛行90秒。炮彈基數每門炮100發,每發炮彈裝藥量330公斤。揚彈速度每發6秒,裝彈機械化。3座主炮樣式相同,都是由吳市海軍工廠的艦炮部負責研制的。9門主炮若指向一舷射擊,其后座力達8000噸。發射時沖擊波也很強,為此日艦船設計部門煞費苦心。   副炮有3聯裝155毫米炮4座,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面及艦的兩舷。這些副炮本是巡洋艦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還好。此外,還裝有127毫米高炮24門,25毫米機關炮113門。整個軍艦像個奮起自衛的刺猬,全身豎起了各種武器。 艦尾與后甲板  “大和”號的艦尾也有其特點。該艦采用半平衡舵,前后配置,距離15米,裝在中心線上(以往,戰列艦是平衡舵,兩舵并列裝在一起,易同時受損傷)。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艦的慣性大,僅用副舵難以操舵,副舵對主舵起輔助作用。有厚甲板防護的舵機室內有蓄電池、柴油機、油壓泵等設施,即使在動力電源切斷的情況下,主舵仍能工作。   艦尾的形狀近似巡洋艦之尾,只是在艦尾后端面有個平坦的地方,這里原計劃安裝水上飛機回收裝置,后因故未裝。   “大和”號后甲板也較獨特。在后主炮后,有機庫、艇庫、艦載機回收及發射裝置等。為避免火炮沖擊波的影響,機庫、艇庫等設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鐵質甲板。后主炮兩舷側的外伸部有隧道狀的艇庫。艇庫后兩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設有軌道,是移動的小艇吊車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艦尾處明顯低陷,造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的槽,這里是艦載機吊放暫存處,槽前面有開口,通往機庫。   艦內機庫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個梯形的區域,在此區域兩側可放置零式戰斗機、水上觀察機各3架。槽兩側設有與上甲板同高的舷臺,舷臺上有艦載機的發射裝置。此外,艦尾還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裝置等。   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其中“大和”號(還有同型的“武藏”號)艦齡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被譽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因此,迷信大艦巨炮制勝論的日本海軍對它的期望值很大,認為憑借象“大和”號這樣的單艦威力就可馳騁太平洋,與美艦隊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它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出師受挫,繼而投入馬里亞納海戰、萊特灣海戰,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后于1945年4月7日,作為第二艦隊旗艦(司令長官伊藤整一海軍中將),“大和”號率輕巡洋艦“矢矧”號及8艘驅逐艦駛向沖繩海區,企圖對登陸盟軍進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擊,中千磅航彈7枚,小型航彈數十枚,隨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大和”號葬身海底,標志著帝國海軍從明治建軍起的70余年歷史宣告結束,日本軍國主義的末日也臨近了。。

熱心網友

沒聽說有戰列航母,只聽說有戰列艦,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