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井渠法的發明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征發一萬人,從陜西澄城縣一帶開鑿水渠,引洛河水至大荔縣。渠道必須經過商顏山(今鐵鐮山),但商顏山腳的黃土土質非常疏松,如果按通常的施工方法沿山腳明挖河渠,渠岸容易倒塌,工程無法進行下去。《史記·河渠書》記載,古代勞動人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發明了開鑿豎井(從地面向下鑿的井),令"井下相通行水",使井和渠相結合的"井渠法"。 當時,用井渠法施工的情況是:在地下挖一條暗渠,將水從商顏山的西面引向東面。開挖之前,每隔一定距離先開鑿一口豎井,以確定暗渠開挖的位置,并作為開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風口。豎井的深度隨暗渠距地面的深度而不同,最深的達40余丈。這條井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全長10余里,建成之后,有力地緩解了大荔縣一帶灌溉缺水的狀況,使窟六十萬畝鹽堿地變成良田。由于在施工過程中掘到過龍骨(遠古時期的動物骨骼化石),所以這條渠又稱"龍首渠"。 井渠法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一項獨特的創舉。它既能解決在地表無法開渠的問題,又能減少明渠水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和滲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廣到甘肅、新疆一帶水分容易蒸發的干早地區。至今仍在新疆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坎兒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礎上加以發揮改進而成的。。
熱心網友
林則徐的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