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強5攻擊機設計思想是低空高速突破,對敵前沿陣地進行火力打擊,支援我方地面部隊行動。強5低空高速性能較好,但裝甲薄弱,電子及動力系統相對不足(相對于A-10和SU-25而言)。所以對強5進行改進,不僅要改進電子設備,還要改進動力系統。至于電子系統,應該加裝“藍天”夜間低空導航吊艙,紅外低空攻擊瞄準吊艙,加裝GPS或“伽利略”“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改裝新的航電系統。至于雷達,攻擊機的雷達要求沒有戰斗機那么高,一般的多普勒雷達也能滿足要求(關鍵是要有良好的低空導航和攻擊能力)。事實上,改進動力系統才是關鍵。有了強大的動力,我們就可以讓強5攜帶更多的電子設備和武器。我的想法是用推重比達7。5以上的小推力渦扇發動機(吸收和消化了AL-31的技術的基礎上研制小推力型或WS-10的小推力型),增加強5的載彈能力,完善強5的電子設備,對強5的關鍵位置加裝裝甲,強5還是一架很不錯的攻擊武器。。
熱心網友
強-5導彈強擊機;強-5裝備部隊根據海航的要求研制了強-5乙魚雷強擊機,配備了317火控雷達,其是單脈沖多功能火控雷達,除具備空空狀態還具備空地測距、地形跟蹤/回避功能,搜索距離20公里左右,后來因為艦艇防空能力的增長,魚雷攻擊已經沒有意義,所以海航提出海上導彈強擊機的設想,要求為強-5配備“第二代小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雷達配套為317甲,其在317的基礎上加大探測距離,可以探測50公里外的3000噸級驅逐艦大小的目標,但因為相關系統技術難度甚高,整個計劃在70末中止,80年代YJ-8小型反艦導彈研制成功后,海航重新提出相關計劃,新的強-5導彈強擊機準備采用殲-73的JL-7改型火控雷達,其也為單脈沖火控雷達,工作在KU波段,對驅逐艦大小的目標可以提供60公里左右的搜索距離。80年代后期由于部隊由內線作戰轉向外線作戰,強-5改進后航程下降,所以相關計劃停止。
熱心網友
強-5是我國30多年來的主力攻擊機,這些年雖然其基本設計沒有大的改變但相關部門和單位根據技術進步及運用要求,不斷對其進行航電及火控系統的更新,可以說雖然現在強-5和最初外形幾乎沒有區別,但內部卻有了質的區別?! ”娝苤?,我國建國初從前蘇聯引進IL-10螺旋槳強擊機,并在解放一江山島的聯合作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此空軍要求研制新型的噴氣式強擊機,這就是強-5,強-5系俺國在殲-6的基礎上研制的,在氣動設計采用尖錐機頭和兩側方式以提供飛行員較大的前視野,但其火控系統較之殲-6并沒有太大的提高,除了必備的VHF無線電通信系統、2型敵我識別系統,還有就是無線電羅盤、地平指標儀和信標接收機外,比較專業的就是射轟-1光學瞄準具,其可以用于普通炸彈的水平和俯沖轟炸和航炮、航空火箭的射擊。但由于相關系統設計不甚合理,根據部隊的反映,射轟-1只具備“以固定角度攻擊固定目標的能力”,實戰效果甚差,另外機載系統簡單和落后也限制強-5執行任務特別是對方擁有較強防空能力情況下的作戰能力,比如由于缺乏導航系統,飛機在攻擊較遠的目標時,遠距離航線導航誤差較大,這樣抵達戰區后無法尋找目標,這樣攻擊一個目標往往要出動較多的飛機以擴大飛行員對目標區的搜索范圍。同樣導航問題影響戰機的生存能力如強-5在突防時只能運用效果有限的垂直機動,如果運用水平機動就會造成復飛困難,而射轟-1由于不具備上仰甩投能力意味著飛機在目標區暴露時間較長,另外也缺少精確測距手段,這樣飛行員更多的依賴自己的經驗,攻擊誤碼率差較大。另外的問題還有缺少電子對抗手段和作戰半徑有限等,這些都成為以后強-5改進主要解決的問題。 1979年根據部隊的要求,5311廠等單位研制出了射轟-1甲光學瞄準具,解決目標精度、角度和上仰甩投能力的問題,讓強-5真正具備實戰能力,同時613所也研制出與之配套的79Y4激光測距儀,并在80年代初成功進行試飛和測試,和以后我國研制激光/導航攻擊系統打下基礎。在導航問題相關廠所也研制了205型多普勒導航雷達。80年代根據部隊要求縮短戰機在目標區暴露時間的要求,5311廠研制具備彈、炮、箭一次攻擊的射轟-1乙瞄準具,其與613研制的HK-15激光測距儀和205導航雷達形成俺國新一代多普勒導航/激光測距轟炸系統,解決長期困擾部隊的對地面目標尤其是山地目標的精確射擊、轟炸問題?! ∮捎谑墚斈陣鴥裙I基礎所限,相關系統的可靠性及性能下未來戰爭要求仍舊有相當地距離,為此中央軍委決定利用當時良好的國際環境引進部分先進技術解決強-5存在的相關問題。1986年俺國與意大利簽署相關合同,決定引進部分AMX攻擊機的系統來提高強-5的作戰能力,這就是強-5M。強-5M采用以1553B數據總線為基礎、以中央任務計算機為核心的綜合航電系統,其中中央任務計算機為兩臺分別是主機和熱備份。通過數據總線將導航、飛控、火控、大氣等分系統有機相聯,有效的提高了飛機的作戰能力,其中強-5M采用AMX配備的以色列EL/M-2001B測距雷達,為此將機頭修改為與AMX相近,這個東東是工作在I波段的PD測距雷達,具備重要輕、結構緊湊、簡單、低價等優點。其特點就是在空地攻擊時可以自動測量目標的距離,并可以將自動截獲的目標輸送到平顯和火控計算機中進行連續彈著點和炸彈投放點的計算。同時其具備較好的空戰能力可以自動截獲和跟蹤平顯上的目標,地面雜波抑制能力較強,適合低空/超低空運用,可以支持空空導彈的下視攻擊。對于提高強-5的空戰自衛能力尤其重要。在合作改進強-5M的同時,部隊也與法國合作為強-5加裝了引進的慣導、平顯火控系統,稱之為強-5K,盡管兩種飛機最終沒有最后定型但為90年代新型強-5的發展打下技術基礎。 海灣戰爭后,根據戰爭的經驗,部隊和南飛根據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特點對強-5改進提出以下幾點要求;具備夜戰能力包括配備光電瞄準吊艙、飛行員配備夜視鏡等;具備投放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武器添加激光制導炸彈;具備更強的電子對抗能力,添加主動電子干擾吊艙和反輻射導彈;具備隱身能力,采用隱身涂料等。雖然這些要求并沒有全部得到實行但亦為強-5在90年代的改進指出了方向。90年代南昌完成強-5D型飛機,這個型號是強-5發展中承上啟下,作為老型號的改進標準也為新型號提供平臺,強-5D采用613研制包括ALR-1空地激光測距器和QHK-10平顯在內的激光測距/平顯導航攻擊系統。與以前的光學瞄準具相比,平顯火控系統可以實現更精確和更靈活的攻擊方式,包括連續計算命中點CCIP、連續計算投放點CCRP等,此外還可以提供空戰熱線射擊功能,與其他機載設備交聯還可以提供起降、導航等功能。而ALR-1可以在瞄準上方向精確測量目標距離,可以為機載武器計算提供精確的彈道計算基礎?! ≈塾谖磥砀呖萍紤馉幍男枰?,南飛又在強-5D的基礎上研制強-5E/F型飛機,前者是激光制導炸彈載機,后者是光電瞄準吊艙載機,強-5E在強-5D的基礎上在第5、6掛架添加掛載俺國LS-500J激光制導炸彈LGB的能力,而強-5F則在機腹半埋國產光電瞄準吊艙,同時導航系統采用DG-1多普勒/GPS綜合導航系統。其中光電吊艙由613所在國外LANTENIGG吊艙的基礎上研制,可以提供戰機晝夜對地、海面目標的搜索、跟蹤和鎖定能力,為激光制導炸彈提供照射,為非制導武器的投放提供支持及輔助導航放空空跟蹤等功能,對地面目標搜索距離大于15公里。強-5之所以搞兩個精確攻擊型號可能系出于布局限制的因素,因為強-5早期布局在機腹掛載4枚250公斤炸彈,無法在機腹布置掛架,如果在機翼掛光電吊艙勢必要在另側掛載副油箱作為平衡,對飛機性能影響較大?! ?5導彈強擊機;強-5裝備部隊根據海航的要求研制了強-5乙魚雷強擊機,配備了317火控雷達,其是單脈沖多功能火控雷達,除具備空空狀態還具備空地測距、地形跟蹤/回避功能,搜索距離20公里左右,后來因為艦艇防空能力的增長,魚雷攻擊已經沒有意義,所以海航提出海上導彈強擊機的設想,要求為強-5配備“第二代小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雷達配套為317甲,其在317的基礎上加大探測距離,可以探測50公里外的3000噸級驅逐艦大小的目標,但因為相關系統技術難度甚高,整個計劃在70末中止,80年代YJ-8小型反艦導彈研制成功后,海航重新提出相關計劃,新的強-5導彈強擊機準備采用殲-73的JL-7改型火控雷達,其也為單脈沖火控雷達,工作在KU波段,對驅逐艦大小的目標可以提供60公里左右的搜索距離。80年代后期由于部隊由內線作戰轉向外線作戰,強-5改進后航程下降,所以相關計劃停止?! ?5大改,強-5雖然氣動設計較好,但其WP-6發動機仍舊為第一代噴氣發動機,推重比較低,耗油量高,所以限制強-5的性能,南飛雖然考慮過WP-13發動機,但因為其性能提高有限沒有實行,90年代初借簽國外F-5E的雙發改單發的經驗,南飛提出將一臺渦扇中推替代原來兩臺WP-6發動機的設想,此舉可以完全擺脫發動機對強-5性能的限制,但因為改動太大,基本等于重新設計也沒有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