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更上一層樓"這句詩出自---[唐]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①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③。【注釋】 ①鸛雀樓:舊時在山西永濟縣西南的一座三層小樓,常有鸛雀棲息。②白日依山盡:夕陽傍著遠山漸漸隱去。③更上一層樓:就要不斷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層樓。
熱心網友
更上一層樓[含義是:要想望遠,必先登高。近年來常用“更上一層樓”來比喻工作上或學習上的提高一步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是登頂之作 據《夢溪筆談》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又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悟,所以歷來的解詩者大都認定詩中所寫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之景是詩人“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 但如此解詩是失之于皮相和武斷的。因為詩人并沒有在詩里注明所寫之景是第二層樓所見,也沒有確指那“更上”的“一層樓”就是第三層,因此詩中所寫之景雖有可能是第二層樓所見,但也有可能是第一層樓所見,怎么可以斷言就是第二層樓所見呢?怎么可以斷定“更上”的“一層樓”就是第三層呢?如果說后兩句詩之妙在于能給人以無限想象的余地,那么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解為登第一層樓所見,此后還有兩層樓可以“更上”,這樣不是顯得鸛雀樓更高,所觀之景更壯闊,想象的余地更大了嗎? 從游覽的一般經驗上看,鸛雀樓只有三層,而詩人顯然又為登樓而來,哪有不一氣登上最高層的三樓而憑欄遠眺而即景賦詩之理。認定詩人在登上第二層樓時就將所觀之景寫成了詩,那么第三層樓還登不登,登了之后,所觀之景肯定要遠過于第一、二樓所見,他還再賦不賦詩呢?依常情來說,他又怎么可能不把他登頂之后所看到的最為遠大,最為壯美的景觀描繪出來呢?登樓而不登頂即賦詩的不合情理的現象,在古典詩歌的創作中,實在鮮見。 再從詩人所寫之景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其實已是“窮盡千里目”的至大至遠至壯至美之景,詩人已經以他那神奇的無與倫比的如椽之筆,將登臨鸛雀樓的最高層所能見到的極景寫盡寫絕了,即使再上一層樓,還能看到比這更遠更大更壯更美之景嗎?這樣的景色,還能說是“未窮千里目”嗎?就連那些持“二樓觀”的論者也不得不承認其“已經寫盡了望中的景色”。顯而易見,按“二樓觀景”來理解,詩的前后部分就自相矛盾了:既然“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已窮千里目之景,詩人為何還要再“欲窮千里目”呢?既然在第二層樓就已窮千里目了,那還有什么必要“再上一層樓”呢? 切合詩意的理解應是,詩人所寫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之景并不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是登臨鸛雀樓的最高層,亦即第三層樓所見。也正因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登臨鸛雀樓頂層的“窮盡千里目”之觀,是登臨一、二層樓所難以見到的至遠至大至壯至美之景,詩人才可能在鸛雀樓的頂樓領略了如此遠大壯美之景后,反思自己登臨一樓二樓的觀景過程,遂自然而然地生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人生感悟--要想窮盡千里目,看到極遠極大的壯美之景,就要登臨最高處,登高方能望遠;對鸛雀樓而言,就是要登到最高的第三層樓,而不要僅僅登上一、二層樓就停步不前,徒留下看不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壯美之景而“未窮千里目”的遺憾。而歷代讀者之所以激賞這首詩,之所以能千萬遍地吟哦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而深深地陶醉其中,深深地嘆為觀止,除了深受其“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人生哲理的啟迪外,更在于詩人以虛實相生的如畫筆墨,寫盡寫絕了“窮盡千里目”至美至壯之景。 。
熱心網友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O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熱心網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熱心網友
登鸛雀樓 唐 王之煥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