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誰發明的

熱心網友

很明確是美國人

熱心網友

電腦發展史   手指、算籌與算盤  幾千年來,人類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發明出的工具多得誰也數不清,從原始的石斧、獨木舟,到現代的起重機、潛艇,雖然這些工具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語,卻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人的運動器官或感覺器官的延伸。例如,石斧、起重機是人的手臂的延伸,而獨木舟、輪船則可以代步;望遠鏡擴展了我們的視界,無線電使我們成了?順風耳?……。  任何一項偉大的發明,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電子計算機也是如此。人類尋求高速計算工具的努力,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  人的手指是一種天然的計算工具,也是最古老的計算工具之一。遠古時期,人借助扳著指頭數的方法,不僅獲得了許多數的概念,還大大提高了計算速度。  可是,人的雙手要做很多的事情,不能老是用來記數,于是,小石子、貝殼、小木棍、繩結等等,都成了人類的計算工具。  在千百萬次計算的實踐中,我國古代人民發現,將小竹棍按一定的規則擺成各種形狀,就能表示一切的自然數,能夠很大的提高計算速度,于是又發明了算籌。算籌輕巧靈便,用它不僅可以進行加減乘除法運算,還能進行乘方、開方和其它代數運算,計算程序與現在算盤的運算,還能程序基本相同。它是我國古代人民一項極為出色的創造。  算籌也有不足之處。運算時需要經常改變它的形狀,遇到很復雜的計算問題,常常是心算己經得出某一步驟的結果,而手中的算籌仍在慢慢擺放,給人一種得心不應手的感覺。所以,大約在15世紀,算籌就被更快速的計算工具算盤所取代了。  在世界各種古算盤中,我國的算盤是最先進的。它用竹簽串聯一粒粒算珠代替一根根零散的算籌,用快速的撥珠代替緩慢的?運籌?,因而既便于演算,又便于攜帶,算起來又快又準。尤其是通常的加減運算,用算盤甚至比用電子計算器算得還快!  算盤已經基本具備了現代計算器的主要結構特征。例如,撥動算盤珠,也就是向算盤輸入數據,這時算盤起著?存貯器?的作用;運算時,珠算口訣起著?運算指令?的作用,而算盤則起著?運算器?的作用,.....當然,算盤珠畢竟要靠人手來撥動,其運算速遠遠比不上電子計算器,而且也根本談不上?自動運算?。,因此人類便一直想發明一種「神奇的機器」,這個重擔自然而然地落在數學家身上。像目前大多認為巴斯卡發明的齒輪式計算器是第一臺計算器。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臺機械計算器,是1642年由法國數家巴斯卡發明的。這臺能進行6位數加減法運算的機器問世之時,曾經轟動了整個歐洲,吸引了許多人前去參觀。在此先介紹巴斯卡的生平:  (1)巴斯卡的生平  巴斯卡(Blaise Pascal)是法國著名的科學家,他在物理、數學,甚至于文學上都有著崇的地位。他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因此,在稅務局上班的父親便負擔起所有的教育工作。他的父親雖然非常喜好數學,但卻認為數學對于小孩是有害的,而且會傷腦筋,應該等到十五、六歲時再開始學習。再加上巴斯卡的身體不好,因此更是不敢讓他接觸數學,而只是教他語文及歷史。但在巴斯卡12歲時,他偶然發現父親在讀幾何書,而好奇的問父親什幺是幾何學,他的父親為了不想讓他知道太多,只是簡單的說幾何學是研究圖形,如三角形、四方形及圓形的性質,主要的用處就是教人畫出正確美觀的圖,并且將所有的數學書都藏起來。但這卻引起了巴斯卡濃厚的興趣,憑著父親所講的一些簡單的知識而開始研究幾何學。當他把自己研究的結果「任何三角形的三內角和均為180度」告訴父親時,父親驚喜交集,感動之余竟哭了起來。于是他拿出了歐基里得的  《幾何原本》給他看,巴斯卡這才接觸到數學書籍。  在他13歲時發明了「巴斯卡三角形」,17歲便寫出了含有四百多個定理的關于圓錐曲線的論文,19歲時,他為了減輕父親計算稅務的麻煩而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器,還有,數學歸納法也是他最早使用的。在物理學上,他不但發現了水壓機原理,更證明空氣是有壓力的,也奠定了流體靜力學的基礎理論。  巴斯卡不僅提出了三角陣,并把這三角陣當成一種成果,充分的應用于數學的其它方面。如他把二項式定理與三角陣連系起來,并借著三角陣簡單的擴展,得出二項式任意次展開的系數。并且借著賭博游戲與數學家費馬一同建立了一門新的數學基礎理論。  巴斯卡與費馬想過一個問題:「丟一個銅板幾次,所期望的結果出現的機會有多大?于是他們研究了最簡單的情形,一個硬幣有?花?與?人頭?兩面,他們將硬幣的花設為A,人頭設為B,則擲一次硬幣出現的可能情形有:  A,B  擲二次硬幣出現的可能情形有:  AA,AB,BA,BB  擲三次硬幣出現的可能情形有:  AAA,AAB,ABA,BAA,ABB,  BAB,BBA,BBB。  擲四次硬幣出現的可能情形有:  AAAA,AAAB,AABA,ABAA,  BAAA,AABB,ABAB,ABBA,  BABA,BAAB,BBAA,ABBB,  BABB,BABB,BBBA,BBBB,  共16種。  若我不考慮先后次序,只考慮人頭與花所出現的次數(即把AB與看成相同),那幺我們可以將上面結果再整理如下:  擲一次1A1B  擲二次1A2AB1B  擲三次1A3AB3AB1B  擲四次1A4AB6AB4AB1B  我們將A、B略去,這不正是前面所講的「巴斯卡三角形」嗎?巴斯卡與費馬就是借著這個有趣的問題,慢慢的將研究擴大,最后建立起「概率論」的基礎理論。  帕斯卡計算器是一個不太大的黃銅盒子,里面并排裝著一些齒輪。每個齒輪都可以記錄0-9這10個數字,幾個齒輪排成一行,相當于處在個位、十位、百位等數字的位置,當低位齒輪轉動10圈時,高位齒輪剛好轉動1圈,從而實現了自動進位。  1694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更上一層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能進行加減乘除法運算的機械計算器。  (2)萊布尼茲(Leibniz)簡介:  17世紀時,有位很著名的德國數學家叫萊布尼茲。他與牛頓一起,共同奠定了微積分學的基礎,對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在數學史上,萊布尼茲還以發明現代電子計算器二進制概念而聞名,他最先提出了二進制的加、減、乘、除運算。  談到這一成就時,萊布尼茲曾經激動地說:「我的這種不可思議的新發明,.....是因為我發現了一位圣人的古代文字的秘密,這位古代圣人,就是3000年多前,中早期的君王伏羲氏。」他對伏羲發明的太極八卦圖尤贊賞,稱贊它是?流傳在宇宙間科學中的最古老的紀念物?。  太極八卦圖是一幅什幺樣的圖畫呢﹖太極八卦圖由太極圖和八卦圖組合而成。太極圖是一幅圓形的圖案,裹面畫著頭尾相交的兩條陰陽魚;八卦圖是一個正8邊形圖案,每條邊上都有一個特殊的符號。這8個符號就叫做?八卦?:  ──────────  ─────────  ──────────  干坤震艮  ──────────  ───────────  ──────────  離坎兌巽  古時候,我國人民認為宇宙中共有8個基本要素,于是就用8個個卦來表示它們,其中,干表示天,坤表示地,艮表示山,兌表示澤,震表示雷,巽表示風,坎表示水,離表示火。那幺,太極圖又是什幺意思呢﹖古人認為,宇宙的基本矛盾是陰陽二氣,于是就用陰陽魚來表示它們,并置放在整個圖形的中央。  相傳,太極八卦圖是我國遠古神話中的祖先伏羲發明的。那時候,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他就用這種?連續的長劃?和?間斷的短劃?來表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后人曾編出歌訣來幫助記憶這8個符號:  干三連,坤六斷,震仰孟,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每一句歌訣中,第一個字都是卦名,后面的兩個字則用來形容卦的形狀。例如?干三連?,指干卦的上中下三劃都是連而不斷的;又如?震仰孟?,指震卦形如一個仰放著的缽子。  太極八卦圖在我國民間流傳極廣。神魔小說《西游記》里,有一段精彩故事叫?八卦爐中逃大圣?,天兵天將抓住大鬧天宮的孫大圣后,刀砍斧剁,雷轟火燒,都不能傷他一根毫毛。太上老君把孫悟空推進?八卦爐?中,用文武火鍛煉,要將他化為灰燼。后來,孫悟空躲在爐中巽卦的方位,才僥幸逃得性命。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江邊巨石布下了一座?八卦石陣?,陣勢變幻莫測,隱含無限殺機,嚇得東吳的追兵不敢舉步向前.....  其實,太極八卦圖并非神幻莫測的鬼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用來描述客觀世界的一種模式,蘊含在其中的宏奧哲理,曾啟迪過無數科學家的智能。相傳在17世紀末期,萊布尼茲正是在太極八卦圖的啟示下,發明了二進制的記數方法。  當時,萊布尼茲正在研制乘法計算器,他反復試驗了許多種方案,卻總也提不高機器的運算速度。后來他發現,要提高速度,就必須采用一種適合機器運算的記數方法。可是,他苦苦思索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想出一個好主意來。一位在中國傳教的友人,給他寄來了一幅太極八卦圖。這幅古老而神奇的圖案,引起了萊布尼茲極大的興趣,觸發了他的靈感。他發現,如果把圖中?連續的長劃?看作是1,把?間斷的短劃?看作是0,那幺,用八卦就可以表示出從0到7的這8個整數。后來,他又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終于發明了二進制的記數方法。  在常用的記數方法中,二進制是最低的一種進位制。由于它只有0和1這兩個數字,遇到比1大的數就得進位,因而產生出許多令人?不可思議?的算式。譬如,1+1=10,11+1=100,等等。  不過,這里的10不能讀作?十?,要讀作?一零?;100也不能讀作?一百?,要讀作?一零零?。它們分別相當于十進制中的2和4。  八卦與二進制數的關系:  ┌────┬───┬────┬────┐  │八卦符號│卦名│二進制數│十進制數│  ├────┼───┼────┼────┤  │──││││  │──│坤│000│0│  │──││││  ├────┼───┼────┼────┤  │──││││  │──│震│001│1│  │───││││  ├────┼───┼────┼────┤  │──││││  │───│坎│010│2│  │──││││  ├────┼───┼────┼────┤  │──││││  │───│兌│011│3│  │───││││  ├────┼───┼────┼────┤  │───││││  │──│艮│100│4│  │──││││  ├────┼───┼────┼────┤  │───││││  │──│離│101│5│  │───││││  ├────┼───┼────┼────┤  │───││││  │───│巽│110│6│  │──││││  ├────┼───┼────┼────┤  │───││││  │───│干│111│7│  │───││││  └────┴───┴────┴────┘  不難想象,如果用二進制來表示1987,不知要??鑼灤瓷隙喑さ囊淮∧晴郟繾蛹撲閆魑茬燮捎謎庵吱???鑼簍?的進位制呢﹖  原來,在電子計算器內部,是用電子器件的不同穩定狀態來表示不同的數字符號。二進制中只有2個不同的數字,對于每一個數字,計算器只要準備一個具有兩種不同穩定狀態的器件就行了。例如,利用電路的?開?和?關?,電脈沖的?有?和?無?,都可以在機器中表示二進制數。如果采用其它的進位制,那幺,對于每一個數字,計算器都得準備一個具有更多種不同穩定狀態的器件,這樣不僅會給計算器的設計制造增添麻煩,還會影響計算的精確性,降低運算速度。  不過,電子計算器并不覺得二進制???鑼簍?。因為電脈沖的頻率很高,一秒鐘里就可產生幾百萬個、甚至上億個電脈沖。要表示一個10位的二進制數,大約10微秒鐘就夠了,還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呢!  萊布尼茲計算器是一個長100厘米、寬30厘米、高25厘米的盒子,里面用梯形軸齒輪結構代替了帕斯卡用鐵釘制成的齒輪結構,從而利用齒數的變換,實現了乘除法運算。梯形軸齒輪是可變齒輪的前驅,萊布尼茲的這一發明,以后長期為各種機械計算器所采用。機械計算器的出現,是計算技術上一個重大的進步。雖然它沒有過程控制機構,還談不上是?自動計算?,但人們畢竟從中看到了?用機器代替思維?的希望。  (三)自動與電器計算器  世界上第一臺能夠自動運算的計算器,是1822年由英國數學家巴貝其發明的。是以蒸汽為動力代替人類進行具體運算。20世紀上半葉,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更發明了不少電器型計算器,進一步為巴貝奇的夢想實現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  (四)電子計算器  1943年,由于二次世大戰的緊迫需要,一個美國科研小組在軍方的大力支持下,決定將電子真空管應用到計算器裝置上,研制出一種自動高速的新型計算器。在研制人員富有成效的合作和發奮努力下,研制工作進展很順利,不到2年的時間,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器ENIAC便研制成功了。  ENIAC是?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器?的英文縮寫,它耗資48萬美元,用去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10000個電容、1500個繼電器,是一個占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的龐然大物。1946年2月15日,ENIAC正式投入運行。它能它在1秒鐘內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比當時最快的電器計算機還快1000多倍。  而從1944年夏天起,世界著名數學大師馮.諾伊曼就參與了ENIAC的研制工作,并以超群的智能對一些關鍵問題作出了貢獻。1945年3月,馮.諾伊曼起草了一份關于?離散變量自動電子算機?EDVAC的設計報告,對ENIAC作了兩項重大的改進:一是在計算機內采用二進制,大大簡化了計算器的結構和運算過程;一是把程序和數據一起存貯在計算器內,使得計算器的全部運算成為真正的自動過程。尤其是后一項改進,標志著電子計算器時代的真正開始。直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電子計算器都采用了馮.諾伊曼的這一設計思想。馮.諾伊曼也因此被譽為是?電子計算器之父?。  (1)馮.伊諾曼(Neumann)簡介  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器ENIAC正式投入了運行。在隆重的揭幕儀式上,ENIAC表演了它的?絕招?:在1秒鐘內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在1秒鐘內進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電器計算器的運算速度要抉1000多倍。全場起立歡呼,歡呼科學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然而,從技術上講,ENIAC尚未正式運行也就幾乎過時了。因為在它正式運行之前,一份新型電子計算器的設計報告,又在計算器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這份設計報告的起草人,就是20世紀天才的數學大師之一、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伊曼。  1903年12月28日,馮.伊曼誕生于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市。他從小就顯示驚人的數學天賦,相傳在6歲時就能心算8位數學除法,8歲時就掌握了微積分,12歲時竟讀懂了一部高深的數學著作《函數論》的大意!后來,馮.諾伊曼在?匈牙利數學之父?費葉爾的指導下,接受了嚴格的訓練。18歲時,他與指導老師合作,在國外的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  1926年,馮.諾伊曼幾乎同時畢業于兩所大學:在蘇黎世高等技術學院獲得?化學工程?文憑;在布達佩斯大學獲得數學博士證書。  1930年,馮.諾伊曼到了美國,被聘為普林斯頓大學的訪問教授。3年之后,年僅30歲的馮.諾伊曼與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一道,成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的首批常任成員。  與馮.諾伊曼一起工作過的人,一致公認他才智過人。他的老師、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馮.諾伊曼是我唯一感到害怕的學生,如果我在講演中列出一道難題,那幺當我講演結束時,他總會拿著一張潦草寫就的紙片說已把難題解出來了。?有一次,一個數學家對一個題的5種情況分別用手搖計算器算了一個通宵,第二天去請教馮.諾伊曼,結果他只用7分鐘就算出了全部的答案,接著,馮.諾伊曼思考了半個小時,又發現了一種更好的簡捷算法。不過,馮.諾伊曼的妻子卻認為他?一點幾何頭腦也沒有?。有一次,她讓馮.諾伊曼去取一杯水,馮.諾伊曼在這幢房子里生活了17年,竟弄不清杯子放在什幺地方,他轉了半天,又走回來問妻子玻璃杯放在哪里……。對生活瑣事的心不在焉,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對科學研究的專注。馮.諾伊曼研究問題時精神高度集中,因而能敏銳地抓住問題的本質。  1940年以前,馮.諾伊曼對數學的頁獻集中在純粹數學方面。他曾研究?算子環?領域達20年之久,一直是這個領域內無可爭辯的世界權威;他的另一項輝煌的科學成就,是部分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為完全解決這著名數學難題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0年,馮.諾伊曼積極投身于反法西斯戰爭的洪流,開始了由純粹數學家到杰出應用數學家的轉變過程。在戰爭年代,他先后被聘為美國海軍兵工局等許多單位的顧問,還直接參與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為設計原子彈的最佳結構提出了許多重要建議。  馮.諾伊曼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善于把人們認為不能用數學處理的實際問題加以公理化、系統化,將抽象的數學理論巧妙地應用于實際生活領域。譬如一次幾十名商人參加的交易會,商人們都會謀求有利于自己的最優策略,其數學復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太陽系行星的運動,馮.諾伊曼敢于知難而進,用一系列的數學創造揭示這類現象的規律,從而奠定了對策論這門數學分支的基礎。  馮.諾伊曼對計算器科學的貢獻,尤其為人們所贊賞。有趣的是,將他引向這個領域卻純粹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1944年夏天,馮.諾伊曼在一個火車站候車時,偶然遇見ENIAC研制小組的負責人之一、數學家格爾斯坦中尉。當時,馮.諾伊曼正為原子彈實驗中遇到的大量計算問題而苦惱,譬如有關原子核裂變反應過程問題,需要進行數十億次初等算術運算,上百名女計算員用臺式計算日夜不停地工作,仍然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在與格爾斯坦中尉閑聊中馮.諾伊曼聽到了ENIAC正在研制的消息,立刻理解了這項工作的深遠意義。不久,他就成了研制小組的常客,并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貢獻。  那時候,ENIAC的研制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馮.諾伊曼與大一起集中討論了ENIAC的不足處。1945年3月,他起草了一份?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器?的設計報告,對ENIAC作了兩項重大的改進。  一項改進是將10進制改為2進制,從而大大簡化了計算器的結構和運算過程;另一項改進是將程序與數據一起存貯在計算器內,使得電子計算器的全部運算成為真正的自動過程。  這份設計報告是計算器結構思想一次最重要的改革,標志著電子計算器時代的真正開始。連一向專搞理論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也破例批準了馮.諾伊曼的研制工作。從此,他那嶄新的設計思想,深深地烙記在現代電子計算器的基本設計之中。西方科學家們對馮.諾伊曼的工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尊他為?電子計算器之父?。  后來,馮.諾伊曼又進一步研究了自動機理論,他用驚人的毅力克服癌癥帶來的病痛,探索了計算器和人腦機制的類似現象。不幸的是,1957年2月8日,《計算器與人腦》的講搞尚未寫完,馮.諾伊曼便被骨癌奪去了生命。  馮.諾伊曼給世界留下了豐富的科學遺產。他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家之一,在理論物理學、經濟學、氣象學等許多科學領域,也都留有他辛勤耕耘的足跡。例如他早年撰寫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一書,首次將量子力學納入嚴格的數學系統,至今仍是理論物理學的經典著作。專家們指出:?如果按年代先后去探討馮.諾伊曼的個人志向和學術成就,那就等于探討了過去30年來科學發展史的概要。?  到1956年,全世界已經生產了幾千臺大型電子計算機,其中有的運算速度已經高達每秒幾萬次。這些電子計算器都以真空管為主要組件,所以叫真空管計算器。利用這一代電子計算器,人們將人造衛星送上了天。這是第一代電子計算器。  第二代電子計算器是晶體管計算器。1956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用晶體管代替真空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全晶體管管計算器Lepreachaun。它使計算器的體積、重量、耗電都大為減少。至60年代,世界上已產了3萬多臺晶體管計算器,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300萬次。  第三代電子計算器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器。1962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與美國空軍合作,以集成電路為計算器的基本電子組件,制成了一臺實驗性的樣機。在這時期,計算器的體積、功耗都進一步減少,可靠性卻大為提高,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4000萬次。  第四代電子計算器是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器。一般認為這是1970年開始的事。現在,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幾億次,在科學研究和經濟管理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微型機則使計算器的體積與成本大幅度減少,并滲透到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今天,要制造一臺具有ENIAC同樣功能的計算器,體積只要有它的百萬分之一也就足夠了。  第五代電子計算器的研制工作已經開展多年了,無論是?夢幻式?的超導計算器,還是光計算器、生物計算器、人工智能放大器,都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一代計算機的速度將達到每秒萬億次,能在更大程度上仿真人的智能,并在某些方面超過人的智能。  數學家把聰明給了電子計算器,電子計算器將使數學家變得更加聰明。而且電子計算器不僅是一種工具,它與其它的工具都不相同:電子計算器是人腦的一個側面的延伸。因為電子計算器不僅具有非凡的計算能力,速度之快令人望塵莫及,而且還能夠仿真人的某些思維功能,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邏輯判和邏輯推理,代替人的部分腦力勞動。1976年,數學家憑借電子計算器去證明四色定理,?依靠機器完成了人沒有能夠完成的事情?,轟動了整個國際數學界。  電子計算器把人的思維更加有效地引向未知領域。僅僅從這個角度,也不難認識到電子計算器是一項多幺偉大的科學發明了。 。

熱心網友

電腦是人腦發明的 !

熱心網友

埃尼阿克

熱心網友

電腦的英文名稱是computer,又叫計算機,最早是為了便于計算而研制出來的工具。  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1945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設計和研制出來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實就是電子識字計算機。不過,在這之前,人們研究電腦已經很廠一段時間了,所以嚴格說來,電腦應該是科學家們共同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