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第五代戰機SU-47金雕的機翼是向前的這樣的飛機有什么好處性能跟美國、英、法的飛機比起來怎樣謝謝!!!
熱心網友
一、俄羅斯蘇-47“金雕”前掠翼戰斗機研制過程 前掠翼飛機在全世界航空發展史上非常獨特,至今成功實現飛行的主要有三種機型:納粹德國時期的“容克-287”噴氣式轟炸機,于1944年2月進行了首次飛行;美國小型前掠翼驗證機X-29A,于1984年12月24日完成首次飛行,在1985年12月13日成功完成了前掠翼飛機的世界上首次超音速飛行;俄羅斯S-37“金雕”前掠翼戰斗機,于1997年9月25日完成了首次試飛,后被正式稱為蘇-47戰斗機。 俄羅斯第五代戰斗機的概念研究始于1981年。其設想也采用高低搭配,大致與美國的F-22和JSF相對應,分為重型的多功能戰術戰斗機(MFI)和輕型戰術戰斗機(LFI)。外界認為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從八十年代末期正式研制下一代戰斗機樣機。前蘇聯在二戰時繳獲了納粹德國的幾架“容克-287”噴氣式轟炸機和大量技術資料。在已有的基礎上,前掠翼戰斗機又凝聚了蘇聯航空專家近50年的研究,通過理論和實踐,解決大量技術難題。新型戰斗機至今仍是俄羅斯航空方面的最高機密,因此具體情況的報道多來源于新聞媒體的分析和猜測。 俄《空軍通報》雜志在1996年3~4月號上的一張照片,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照片中,在空軍司令員彼德·杰伊涅金上將和蘇局總設計師米哈伊爾·西莫諾夫與其他與會者們面前,放著兩個飛機模型,其中一個不難看出是多用途戰斗機—蘇-27M(蘇-35)的模型,而另一個模型涂成黑色,帶有前掠翼、前置平尾、普通平尾、雙立尾。毋庸置疑,這是新一代戰斗機的模型。模型上涂的機號“32”也說明了這一點。當時,西方把這種飛機稱為C-32,一直到1997年秋,蘇霍伊設計局的出版物上將其稱為C-37(英譯為S-37)后為止。 1997年夏,這種飛機的原型機已運到了茹科夫斯基城試飛研究院的機場,并進行了數次滑行,并準備在1999年莫斯科航空博覽會上展出,但到了最后一刻,俄空軍領導層對公開展出下達了禁令。 1997年9月25日,試飛員沃金采夫駕駛這一新飛機完成了首飛。試飛員對飛機三十分鐘的飛行狀況感覺良好。首飛時,另一名試飛員弗羅洛夫駕駛著蘇-30雙座多用途戰斗機進行了伴飛。1997年10月23日,俄羅斯《獨立報》和《商務報》首次公開刊登了C-37飛機的照片和部分特性數據。 在2002年4月26日,經過和米高揚設計局的MFI驗證機激烈競爭,蘇霍伊設計局被選擇為下一代俄國PAK FA戰斗機計劃主要的承包商。下一代戰斗機(PAK FA)將會是Su-47的一個發展但是沒有前掠翼。看來前拉翼戰斗機真正進入服役尚待時日。。
熱心網友
機翼向前的是‘前掠翼’;傳統向后的是‘后掠翼’;機翼可變角度的是‘可變后掠翼’(如F-14)。SU-47(S-37)是前掠翼式戰機,這使它的低速機動性異常優秀。非常適合作航空表演。但同時,由于它采用前掠翼(增強了機動性)和固定進氣道的設計,其在超音速飛行上的能力較差。這也是它的致命傷! 和美國的F-22相比較(英、法還沒有公布其第四代戰機的計劃,所以暫不考慮)它還是有差距的(數據上面兩位已講得很詳細了,就不再多說了)。首先它在與“米格I-1.44”的競標中就已經失敗了,因為在俄羅斯空軍對其第5代戰機的三項主要指標中(超音速巡航、超機動、隱身) S-37 只有超機動一項符合要求。它在97年9月首飛之時俄羅斯空軍就沒人喜歡它,命中注定要胎死腹中。(不過大多數軍迷卻都喜歡它,還有YF-23)就跟美國當時的YF-22和YF-23一樣,(YF-23競標失敗,但仍保留作為驗證機用)不幸的 S-37 只能作為試驗機用(收集數據),而且鐵定只有一架。[不過 米格1.44 也好不到哪里去,雖然它要比 S-37 好,但仍無法滿足俄羅斯空軍的要求。由于經費原因俄羅斯的第5代戰機計劃(LFI)在2012年之前不可能復活,真到了2012年,也不可能再去生產一種20年前的飛機了。]。
熱心網友
世界上眾多的新型戰斗機中,風頭正勁的可能是美國F/A-22“猛禽”戰斗機、法國的“陣風”戰斗機、歐洲“臺風”戰斗機、瑞典的“鷹師”戰斗機和俄羅斯新型蘇-27系列戰斗機等,但只要有一種樣式新穎的前掠翼戰斗機出場,所有的戰機可能都無法掩蓋其奪目的異彩,這種戰斗機就是俄羅斯蘇-47“金雕”前掠翼戰斗機,其自身就是一個最好的宣傳,全世界獨一無二。 一、俄羅斯蘇-47“金雕”前掠翼戰斗機研制過程 前掠翼飛機在全世界航空發展史上非常獨特,至今成功實現飛行的主要有三種機型:納粹德國時期的“容克-287”噴氣式轟炸機,于1944年2月進行了首次飛行;美國小型前掠翼驗證機X-29A,于1984年12月24日完成首次飛行,在1985年12月13日成功完成了前掠翼飛機的世界上首次超音速飛行;俄羅斯S-37“金雕”前掠翼戰斗機,于1997年9月25日完成了首次試飛,后被正式稱為蘇-47戰斗機。 俄羅斯第五代戰斗機的概念研究始于1981年。其設想也采用高低搭配,大致與美國的F-22和JSF相對應,分為重型的多功能戰術戰斗機(MFI)和輕型戰術戰斗機(LFI)。外界認為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從八十年代末期正式研制下一代戰斗機樣機。前蘇聯在二戰時繳獲了納粹德國的幾架“容克-287”噴氣式轟炸機和大量技術資料。在已有的基礎上,前掠翼戰斗機又凝聚了蘇聯航空專家近50年的研究,通過理論和實踐,解決大量技術難題。新型戰斗機至今仍是俄羅斯航空方面的最高機密,因此具體情況的報道多來源于新聞媒體的分析和猜測。 俄《空軍通報》雜志在1996年3~4月號上的一張照片,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照片中,在空軍司令員彼德·杰伊涅金上將和蘇局總設計師米哈伊爾·西莫諾夫與其他與會者們面前,放著兩個飛機模型,其中一個不難看出是多用途戰斗機—蘇-27M(蘇-35)的模型,而另一個模型涂成黑色,帶有前掠翼、前置平尾、普通平尾、雙立尾。毋庸置疑,這是新一代戰斗機的模型。模型上涂的機號“32”也說明了這一點。當時,西方把這種飛機稱為C-32,一直到1997年秋,蘇霍伊設計局的出版物上將其稱為C-37(英譯為S-37)后為止。 1997年夏,這種飛機的原型機已運到了茹科夫斯基城試飛研究院的機場,并進行了數次滑行,并準備在1999年莫斯科航空博覽會上展出,但到了最后一刻,俄空軍領導層對公開展出下達了禁令。 1997年9月25日,試飛員沃金采夫駕駛這一新飛機完成了首飛。試飛員對飛機三十分鐘的飛行狀況感覺良好。首飛時,另一名試飛員弗羅洛夫駕駛著蘇-30雙座多用途戰斗機進行了伴飛。1997年10月23日,俄羅斯《獨立報》和《商務報》首次公開刊登了C-37飛機的照片和部分特性數據。 在2002年4月26日,經過和米高揚設計局的MFI驗證機激烈競爭,蘇霍伊設計局被選擇為下一代俄國PAK FA戰斗機計劃主要的承包商。下一代戰斗機(PAK FA)將會是Su-47的一個發展但是沒有前掠翼。看來前拉翼戰斗機真正進入服役尚待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