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圍護結構的取材,在城市主要由經濟和材料品種條件而定,由低級至高級,由簡陋到美觀。房屋建筑、設計、造型及裝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反映到建筑物的實用與美觀,也反映社會的興替。 板壁、蘆席、土坯 1949年以前,這幾種材料用于房屋的圍護結構還較為普遍,板壁多用在武昌白沙洲、漢陽鸚鵡洲等木材集散地區,因為取材易,施工簡便。一般板墻,均采用1。2厘米厚的毛邊或齊邊板,內立木筋,釘成魚鱗狀,以免透風和滲入雨水,較高級的房屋內壁再釘一層上下接縫的清水簿木板。蘆席圍護結構多用于郊區菜農集中的村落,一種是用黃泥、石灰加石料或草筋版筑的,另一種是用田泥加草梗,然后和熟做成土磚坯陰干。這兩種圍護結構易于取材且施工簡便,有實用價值。武漢解放后,市政府規定,在市區內不準搭蓋蘆席棚房,原有的棚戶區亦逐步拆除改建。現在這種圍護結構已成為歷史,即使有所出現,也僅僅是建筑工地臨時搭蓋的工棚。 磚石砌塊磚石砌塊的圍護結構歷史悠久,遺留下來的城內寺觀廟宇和武昌龍泉山的楚王陵寢,其做工精細,做到水磨磚,燈芯縫,橫平豎直,平整無疵。1861年以后,融入了西方建筑藝術,三鎮磚石砌塊的藝術造型,也有長足的發展。其中代表作有1905年建成的青島路街面成排倉庫,系框架結構,外包清水外墻,用紅磚砌筑,勒腳為花崗石,紅磚棱角整齊毫無缺損,灰縫用平縫,與墻面平齊,抱柱略為突出墻面。在門窗洞口,則從上至下將墻身收進,再以帶狀花邊粉刷周邊,上部用磚拱,排列整齊。磚是先加工刨成大小頭然后砌筑的,因而墻面不斷有垂直線條造成的陰影效果,消除了大片墻面的笨重感。這種以構造本身來加強美感,手法簡便而效果甚佳,堪稱上乘之作。1915年建成的天津路電話局外墻系用漢陽鐵砂磚砌筑,砌工精細,收分明快,棱角方正,至今無損。1914年開工、1920年建成的匯豐銀行大樓,1921年開工、1924年建成的江漢關大樓,外墻均是用湖南花崗石直砌到頂,正面做成廊柱體,墻面有粉刷花飾或刻石花飾的腰線及檐口線以及基座線,極為繁雜和富麗堂皇。1931年建成榮光堂,其正面山墻砌出屋檐,中部拔高,二側作馬鞍型下垂,用粉刷線腳做成壓頂,頂端立十字架,略如騎馬墻形式,外部全部清水,勒腳則加粉刷,外墻門窗洞口將墻身收進數皮。形成向內的重疊線條,窗子狹而高,均用尖圓拱,富有宗教建筑神秘感。 50年代絕大部分為清水外墻。其中施工較考究的有武漢展覽館、中南行政大樓(現中共武漢市委大樓)、洪山賓館、武漢歌舞劇院等少數公共建筑。60年代,外墻面均為混合沙漿粉刷。70年代,墻體改革較為迅速,出現煤灰磚、漢二磚、矽酸鹽砌塊、泡沫混凝土砌塊、加氣混凝土砌塊等。80年代高層建筑不斷涌現,結構型式多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其圍護結構的用材,多選用加氣混凝土塊,以減輕框架的承重。其墻面均鑲飾馬賽克或釉面磚,窗臺以下有的鑲嵌大理石等高級建筑材料。 預制鋼筋混凝土大板 1972年,湖北省設計院和湖北省建總公司白沙洲新型材料廠合作。進行了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大板的設計、生產、施工的綜合研究,并進行了試驗和試建。1979年經市科委作專題項目下達,付諸研究實施。武漢市建工局在實踐中不斷改善設計與施工方法,提出了《武漢建工大板住宅建筑體系》,在結構設計上采用標準化多樣化的原則,其主要構件基本型61種,反型18種,樓梯3種。可組成8個單體,即臥室4種,客廳2種,廁所1種,梯間1種。8個基本單體可分別組成1室1廳、2室1廳、3室1廳3種戶型,可按4個單元組成平面進行布置,適應不同住戶需要。湖北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在市內亦大量發展大板住宅的建設(圖11-7、11-8),并在生產工藝上,推行現場疊層生產,減少二次運輸,降低造價,獲得顯著成效。1983年以后,大板住宅又改為內板外砌,避免了外墻板隔熱差的缺點。至1985年底,全市大板住宅約建成130余萬平方米。。

熱心網友

圍護結構是房屋建筑的基本概念之一。參看: 圍護結構包括外圍護結構和內圍護結構。外圍護結構主要包括屋面、外墻和窗戶(包括陽臺門)等。內圍護結構主要包括地面、頂棚、內隔墻等。有圍護結構的陽臺其圍護結構的具體含義是指陽臺四周有墻、窗、頂等,就象房間一樣。

熱心網友

我的理解圍護結構的陽臺,就是陽臺的四周有東西攔,通俗的說就是全封閉陽臺.建筑上陽臺封閉了就按全面積計算,如不封閉就算一半.

熱心網友

圍護就是保護的意思,是建筑安全的意思,具體的意義是保護人員安全,比如陽臺攔板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