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0年代經濟增長速度很快,為什么人民幣實際匯率在上世紀80年代會持續下降?
熱心網友
為什么80年代人民幣持續的貶值?過去幾年勞動生產率增長這么快,但為什么實際匯率還沒有持續升值呢?盧鋒教授認為,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匯率實際上是高估的,在80年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消化匯率高估的這個壓力。對此我國改革大致采取了兩步驟進程。首先利用雙重匯率、出口補貼等形式,使計劃時期體制設計所暗含的匯率高估問題明顯化和外在化,然后在推進和配合貿易自由化和經濟開放進程中,改變這些扭曲形態影響,這一改革過程客觀上導致實際匯率的持續貶值。
熱心網友
當時受國外經濟制裁,而且當時國有企業改革也沒有開始,經濟并不是很好.
熱心網友
當時受國外經濟制裁,而且當時國有企業改革也沒有開始,經濟并不是很好.
熱心網友
為什么80年代人民幣持續的貶值?過去幾年勞動生產率增長這么快,但為什么實際匯率還沒有持續升值呢?盧鋒教授認為,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匯率實際上是高估的,在80年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消化匯率高估的這個壓力。對此我國改革大致采取了兩步驟進程。首先利用雙重匯率、出口補貼等形式,使計劃時期體制設計所暗含的匯率高估問題明顯化和外在化,然后在推進和配合貿易自由化和經濟開放進程中,改變這些扭曲形態影響,這一改革過程客觀上導致實際匯率的持續貶值。
熱心網友
為什么80年代人民幣持續的貶值?過去幾年勞動生產率增長這么快,但為什么實際匯率還沒有持續升值呢?盧鋒教授認為,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匯率實際上是高估的,在80年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消化匯率高估的這個壓力。對此我國改革大致采取了兩步驟進程。首先利用雙重匯率、出口補貼等形式,使計劃時期體制設計所暗含的匯率高估問題明顯化和外在化,然后在推進和配合貿易自由化和經濟開放進程中,改變這些扭曲形態影響,這一改革過程客觀上導致實際匯率的持續貶值。
熱心網友
2005年10月29日下午,“CCER中國經濟觀察”第三次報告會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萬眾樓舉行。我們分三期簡報報道會議內容,本期報道張曙光、盧鋒兩位教授發言內容。張曙光:拓展內需 提升消費張曙光教授的演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兩個問題以及原因、調整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的關系、調整政府支出結構、調整內外經濟的關系。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國內經濟增長面臨著外需過旺、內需不足;投資強勁、消費不足的結構性矛盾;二是經濟增長過于依賴高投資,高消耗。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該從調整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來著手。這幾年政府財政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在20%以上,超過居民人均收入和GDP的增長速度;從政府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看,1995和1996年所占比例最低,這兩年財政收入占GDP的10。2%,財政支出占GDP的11。7%;到2004年財政收入提高到GDP的19。3%,財政支出提高到GDP的20。7%,所占比重幾乎增加了一倍。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主要是依靠稅收的增長,稅收來源于居民和企業,這對經濟是一個緊縮性的因素。如果把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與經濟建設聯系起來,財政支出來自財政收入,而國家經濟建設的支出又主要投入到國有企業,所以這個緊縮實際上是對非國有企業的緊縮,而有利于國有企業的擴張。調整政府和居民收入的主要方向應該是減稅。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和增值稅轉型應該盡快在全國推開。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也是一個好事,但是社會各界對這個問題討論過多,而忽略了個人所得稅中的扣除問題。現在的個人所得稅是以個人而不是家庭為單位征稅。例如,對于一個雙職工沒有人口需要撫養的家庭,和另一個是雙職工但要撫養兩三個人的家庭,這兩個家庭的人均稅收負擔有很大的差距,為什么不考慮這種情況,而只在起征點是1500還是1600的問題上吵了個不亦樂乎?因為按家庭人均稅收負擔征稅會大大增加政府的工作量,所以才出現當前的問題。其次要調整政府的支出結構?,F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把經濟增長而不是社會發展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政府遠遠沒有承擔起自己在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就業、廉租屋建設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責任。以最近討論的“醫療改革失敗”為例,有人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市場化,我不這樣認為。醫療改革之所以失敗,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放棄了自己在公共醫療方面該承擔的責任,把不該市場化的東西推給了市場,這才是問題的原因所在。又如,盡管這幾年教育經費可能增長的很快,但是教育經費主要增長在高等教育方面,而基礎教育的投入過低?;A教育中由中央財政支出的比例僅占總支出的2%,地方省市占11%,其它全部是縣鄉兩級支出,而百分之六七十地方的縣鄉兩級財政是赤字,所以所謂的“義務教育”的經費實際上還是由老百姓自己承擔,政府并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如果政府能解決這些問題,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預期都會穩定,消費就會增長起來。。
熱心網友
當時受國外經濟制裁,而且當時國有企業改革也沒有開始,經濟并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