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出土于甘肅省武威的東漢墓.
熱心網友
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是雷臺,其位于甘肅武威城區北關中路,是絲綢之路上精品旅游景區。據史料記載,雷臺為前涼(公元301年-375年年)國王張茂所筑靈鈞臺。《資冶通鑒》中記載:為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輪80余堵,基高9仞"。現雷臺保存基本完好,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臺上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偉、規模宏大。周圍古樹參天,湖波蕩漾,是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勝地。 1969年9月在臺下東南角發現了一座東漢晚期(公元186-219)大型磚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前、中、后室等部分組成, 通長40米;前室有左右耳室,中室有右耳室,墓葬雖經盜掘,但遺存尚多,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漆、石、陶等珍貴文物共231件,古錢幣3萬枚,被史學界稱為一座豐富的"地下博物館"。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鑄造精致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1971年9月全國著名考古學家、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賓努首相在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時發現銅奔馬,稱其為"馬踏飛燕"。1973年外交部長陳毅決定讓銅奔馬赴世界各地展覽。作為中國考古文化優秀代表于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先后到法國、日本、英國、羅馬尼亞、奧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蘭、比利時、美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高度贊譽。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1985年武威市將"馬踏飛燕"定為象征武威騰飛的城標;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為了進一步保護開發和利用雷臺及雷臺漢墓這一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改善旅游設施、提高旅游區的服務質量和綜合接待能力。撤地設市后,在國家、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爭取資金3500多萬元對雷臺旅游區進行旅游基礎設施和景點建設,擴大占地面積66670m2,雷臺旅游區以嶄新的面貌向中外游客充分展示了雷臺文化一條街、堪稱"中華第一門"的漢風格大門、大型音樂噴泉、天下第一馬"馬踏飛燕"、凝聚漢文化精萃的巨型浮雕、牌樓、圖騰柱以及堪稱"世界之最"的整體放大6倍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隊列,建成并布展了具有天馬藝術風采的天馬藝術館。進行了古建筑維修、綠化、美化建設,建成后,中央及各省、市領導、專家、學者參觀后給予了高度評價。 雷臺旅游區環境的改善、漢文化和馬文化全方位的展示,給國內外游客提供了舒適優美的游覽環境,我們熱忱歡迎中外游客來中國旅游標志之都,目睹那神奇的"馬踏飛燕"出土地及古代人民智慧的杰作。 。
熱心網友
甘肅武威,我們那年的語文閱讀高考題里有這個
熱心網友
出土于甘肅省武威的東漢墓.這個東西是郭沫若起的名字.
熱心網友
甘肅武威出土的
熱心網友
正規的名稱應該馬超龍雀馬超龍雀是中國旅游業的圖形標志。 “馬超龍雀”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公元25-220年)時期的一件青銅制品。這件文物集我國當時繪畫、雕刻、冶煉鑄造藝術于一體,是件國寶。銅馬昂首揚尾,四蹄騰空,筋骨剛健、體態飄逸,它沒有轡頭、繩索,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奔放、輕盈、瀟灑,奔馳如飛地超過了龍雀。 馬超龍雀,曾被稱為“馬踏飛燕”。后經歷史學家考證,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云:“龍雀蟠蜿,天馬半漢。”《后漢書》也有“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并銅馬”的記載,故正名曰“馬超龍雀”,簡稱“天馬”。 選擇“馬超龍雀”作為中國旅游業的圖形標志,其涵義是: 1、天馬行空,逸興騰飛,無所羈縛,象征前程似錦的中國旅游業。 2、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奮進的象征,旅游者可以在中國盡興旅游。 3、馬超龍雀青銅制品,象征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顯示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
熱心網友
是不是長沙馬王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