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臺灣軍隊自退臺以后,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為依美建軍階段(1949—1969年)。這一時期主要依賴美國的軍援,并在美國軍事顧問的督導下進行全面整頓和改編。軍隊建設的特點是,編制體制上全面仿效美軍,武器裝備上全部依賴美援,作戰訓練上接受美軍指導。  第二為調整過渡階段(1969—1979年)。這一期間,中美關系逐步有所改善,美臺關系開始發生變化,臺灣軍隊在繼續爭取美援的同時,開始調整軍隊建設的方針,在武器裝備上注重自行研制和仿制,力求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在戰備訓練上由美臺聯合逐步走向獨立進行。  第三為自立建軍階段(1979—1990年)。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美臺斷交后,美臺“共同防御條約”被廢止,雙方“聯合作戰計劃”亦隨之取消。自此臺軍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建軍方針,在兵力結構上加強海空軍建設,力求三軍均衡發展;在武器裝備上加快更新步伐,提高自行研制和生產能力;在戰備訓練上強調諸軍兵種協同作戰,提高獨立防御作戰水平。  第四為“二代兵力”建設階段(1990年以來)。臺灣當局自90年代以來,根據島內外形勢和兩岸關系的變化,強調走“質量建軍”的道路,不惜重金研制和購買大量高性能的武器裝備,對主戰武器裝備實行全面的更新換代,并對軍隊編制體制進行大幅改革,精減員額,力圖建成一支“量少、質精、反映快、效率高、戰斗力強”的現代化軍隊。   臺灣的軍事體制,在2002年3月1日改革以前,基本沿襲國民黨當局退踞臺灣前在大陸時期的軍事體制,并參照美國的模式,即“總統”為臺軍最高統帥,通過軍政和軍令兩大系統領導全軍。在軍政系統上,“總統”通過“國防部長”對軍隊行使統率權;在軍令系統上,“總統”通過參謀總長對軍隊行使指揮權。除軍政、軍令系統外,臺灣當局還設有“國家安全會議”,主要任務是研究和規劃“國防”安全及“國家”建設大政方針。  “國防部”隸屬于“行政院”,主管“國防”行政事務,負責軍隊人事安排、組織編制、軍費預算、武器研制與采購、軍隊設施建設等。“參謀本部”為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參謀總長”在軍令系統為“總統”的軍事幕僚長,掌握軍隊指揮大權;在軍政系統上同時又為“國防部長”的幕僚長。“參謀本部”下轄陸軍、海軍、空軍、聯勤、憲兵、海岸巡防及軍管區司令部。陸、海、空軍總司令部等依據軍隊的建軍方針及原則,擬訂本軍種的建設規劃和作戰計劃,戰時組織指揮戰斗行動,平時組織部隊訓練。臺軍還設有總政治作戰部,并在軍隊各級單位設有相應機構,主要負責對官兵的思想教育和部隊的內部控制,以及對大陸進行“心戰”策反。  李登輝主政后,一直醞釀改革現行軍事體制,擬將以前的軍政、軍令二元化軍事體制改為一元化。1998年5月21日,臺灣“行政院”通過了“國防法”草案及“國防部組織法”修正草案。2000年1月29日,《國防法》、《國防部組織法》正式公布,并由“國防部”組成“國防組織規劃委員會”,在規定的三年時間內,推動軍事體制的改革。2000年底,與之配套的《參謀本部組織條例》又通過立法。2002年3月1日,“國、防二法”正式實行,新的“軍政、軍令、軍備”三大系統一元化的軍事體制至此完全確立。  新的體制架構,實行軍政、軍令一元化,即“國防部長”由文人擔任,為“總統”的軍事幕僚長,“總統”通過“國防部長”行使統帥權指揮三軍。而“參謀總長”為“國防部長”的軍事幕僚長,“參謀本部”為“國防部長”的軍事幕僚及三軍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參謀本部”改稱“國防部參謀本部”;原隸屬“參謀本部”的各軍兵種司令部等改為直接隸屬于“國防部”,必須在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和聯合后勤司令部、后備司令部、憲兵司令部前加上“國防部”三個字。“總統”對軍隊行使統帥權時,將直接下令“國防部長”,由“國防部長”責成“參謀總長”指揮軍隊。  依據新的軍事體制,“國防部”下轄軍政、軍令、軍備三個體系,分別由軍政、軍備副部長、參謀總長督導。  軍政體系即“國防部”,編設六個司六個室和兩個委員會。六個司是:戰略規劃司、人力司、資源司、法制司、軍法司、后備事務司;六個室是:部長辦公室、史政編譯室、督察室、整合評估室、人事室、會計室;兩個委員會是:訴愿審議委員會、國軍官兵權益保障委員會。“國防部”所屬機關有:總政治作戰局、主計局、軍醫局、軍備局和中山科學研究院、國防大學。  軍令系統即“參謀本部”和聯戰指揮機構。參謀本部下設七個室,包括軍務辦公室、通信電子資訊參謀次長室、后勤參謀次長室、作戰計劃參謀次長室、情報參謀次長室、人事參謀次長室、聯合作戰訓練暨準則發展室。  軍備體系即“國防部”軍備局。2003年元月3日,臺“立法院”三讀通過了《軍備局組織條例》。“軍備局”下設五個處三個室,為“國防部長”掌理軍備決策事務的專業咨詢幕僚機關,并為軍備事務的主管機關,臺軍武器系統的獲得、軍事采購、“國防”工業發展、軍備交流合作、營產管理和整體后勤支援等重要軍備整備工作,均由軍備局依專業分工原則管轄。  “國防部”下轄各司令部的組織體制為:  陸軍總司令部內設主要機構及直屬單位有:人事署、情報署、作戰署、計劃署、后勤署;總政治作戰部;航空特戰司令部、后勤司令部、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司令部;飛彈指揮部、炮兵指揮部;督察室;兵整中心;六軍團司令部、八軍團司令部、十軍團司令部、澎湖防衛司令部、金門防衛司令部、馬祖防衛司令部、花東防衛司令部。  海軍總司令部內設主要機構與直屬單位有:人事署、情報署、作戰署、計劃署、后勤署、戰系署;總政治作戰部;督察室;作戰司令部、艦隊司令部、陸戰隊司令部、后勤司令部、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司令部。  空軍總司令部內設主要機構與直屬單位有:人事署、情報署、作戰署、計劃署、后勤署;總政治作戰部;督察室;作戰司令部、防空警衛司令部、后勤司令部、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司令部。  聯合后勤司令部,執掌三軍軍工生產和三軍后勤支援,內設主要機構與直屬單位有:辦公室、聯絡室、政治作戰部、人事署、兵工生產署、工程署、測量署、經理署、物資署、財務署、主計署、留守業務署、美援物資接收處、軍眷業務管理處、總務處、主計處、采購處、管制處、分發處、綜合財務處、物資供應處、建筑工程處、副食供應處、糧服生產處、營房管理處、軍品鑒定測驗處、軍法處、外事服務處、研究督察委員會等。直屬機構有三軍總醫院及兵器生產廠、儲備庫及運輸、油料支援指揮部等。  憲兵司令部:臺灣當局主管軍隊紀律、協助治安之警察、特工機構。其職權是:主管憲兵警備,統一指揮臺灣地區憲兵,協調督導軍事憲兵,執行聯合勤務、軍事和軍中司法警察勤務,維護軍紀,協助治安,支援作戰。內設主要機構與直屬單位有:政治作戰部、辦公室、研究發展室、人事室、情報處、訓練處、警備處、后勤處、計劃處、主計處、軍法處、總務處、通信處、補給處、勤務中心、憲兵訓練中心等。并設有憲兵指揮部、憲兵營、調查組、機動組、憲訓中心、軍人監獄等業務機構。三軍概況   幾十年來,臺灣軍隊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總兵力,20世紀50年代為66萬余人,到90年代初為50萬人左右,目前則為38。5萬余人。從2004年開始實施兵力精減,預計每年裁減1。5萬人,到2006年完成,總兵力約達34萬人,其中陸軍約2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為5萬余人,其他部隊包括憲兵部隊、后勤支援部隊等3~4萬人。并且在2006年以后還將繼續精簡,到2013年降到30萬人左右。同時,部隊的編組、武器裝備等,也都依據新的需求有了很大的變化。  臺灣陸、海、空三軍概況如下:  陸 軍  臺灣的陸軍總司令部設在龍潭,現有兵力20萬人。下設三個軍團司令部,即陸陸軍第六、第八、第十軍團司令部及金門、馬祖、澎湖、花東三個防衛司令部,后勤司令部、防空導彈指揮部等。另外,陸軍空降特戰司令部改編為航空特戰司令部,陸軍作戰發展委員會改編為督察長室與陸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委員會。1998年6月30日,臺軍實施“精實案”后,將師級逐次改編為“裝步旅”、“空騎旅”、“摩步旅”、“裝甲旅”及“特戰旅”等5種“聯合兵種旅”,總共有39個“聯兵旅”。為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還組建了電子戰營。  臺軍推行“精實案”后,臺陸軍對“防衛戰略”和兵力編制進行了調整,特別是陳水扁提出“決戰境外”的構想后,臺軍確立了“以空海戰力為優先的三軍聯合作戰”的軍事戰略,將陸軍從過去主戰軍種的“主導角色”調整為協助作戰軍種的“支援角色”,其具體任務亦轉變為:“深遠作戰、維護基地安全、負責地面防空、負責島內綏靖作戰”等。  臺陸軍現階段的建軍目標是:作戰立體化、裝備機械化、指揮自動化。所謂“立體化”是:為適應未來作戰型態,改編陸、航部隊,使其具有攻擊、戰搜、突襲、運輸能力,并逐步采購新型直升機,以強化反登陸、反空降、反裝甲和空中機動作戰能力,達成“空地一體”的立體化作戰需求。此外,為確保基地防空安全及陸軍戰力完整,完成陸軍現有各式導彈部署及性能提升與建立低空野戰防空系統,以有效維護空域安全,達到“以地制空”之最高要求。  所謂“機械化”是:逐年完成部隊M48-H勇虎型主戰坦克及M60-A3型主戰坦克“換裝編實”及各式裝甲車的性能整體改良,并結合臺灣島“防衛”作戰的特性,研發輕型坦克,增大機動戰力,增強射控能力,提高反裝甲作戰能力,以強化機動打擊力,適應機動作戰的要求。  所謂“自動化”是:積極整合資訊管理、指管通情、電腦兵棋系統,達到平時精進作業管理、決策支援,戰時強化指揮管制、掌握戰場功能,從推廣資訊管理系統,精進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區分近、中、遠程研發電腦兵棋系統等三大目標整體規劃,建立平、戰時一體的決策管理和指揮用兵的統合戰力。  目前,臺陸軍兵力80%部署在臺灣島內,其中第六軍團部署在臺灣北部地區,第十軍團部署在臺灣中部地區,第八軍團部署在臺灣南部地區。金門、馬祖、澎湖部署兵力約5萬人。臺軍認為,澎湖群島將是解放軍武力進攻臺灣最有可能先登陸取勝的戰略要地,因此,將澎湖的戰略地位提升為臺澎防衛作戰中的最前哨。為強化澎湖地區的防衛能力,在澎湖部署了裝步旅和炮兵旅,并將澎湖陸軍裝甲旅改編為裝甲503旅及守備168旅。  海 軍  海軍總司令部是臺灣海軍的最高統帥機關,設在臺北,通過海軍作戰指揮系統、教育訓練系統及后勤支援管理海軍部隊,現有兵力約5萬多人。海軍總司令部下設艦隊司令部、陸戰隊司令部、兩棲部隊司令部(以上均設在左營)、后勤司令部和三個負責指揮海軍基地的軍區等。編有驅逐艦隊、巡防艦隊、潛艦戰隊、水雷艦隊、勤務艦隊、兩?⒍印⒌嫉焱Р慷印⒑>嬌詹慷印噸玫嫉慷印⒐弁ㄏ低持富硬俊⒒刂富硬俊⒑>秸鉸謾⒑2餼幀⒑7⒅行牡取?  軍區是臺灣海軍的主要陸面機構。臺灣海軍依據臺灣海區地理狀況和作戰任務,劃分為第1、2、3軍區和中正基地指揮部,直屬海軍總司令部。軍區司令部在轄區內為海軍最高行政機構。軍區司令對本轄內的海區、海軍基地的防務負責,還負責保障部署在轄區內的艦隊兵力、岸防部隊、機關和其他軍事設施的活動。軍區轄區范圍內的海軍其他陸上機構均受軍區司令部督導監察和行政管理。軍區以下劃分為若干軍分區,并設有相應的陸地機構,即基地指揮部。在烏丘、東沙及南沙設有3個守備區。  臺灣海軍的后勤保障體系較為完善,其造船工業能力完全可以滿足臺灣自身防務的需要。目前,臺灣共有大小船廠約200家,分布在高雄、基隆、臺南、蘇澳港等6個地區。這些造船工業能夠設計建造各種大中型民船和較大的軍用輔助船。但不具備較大艦艇的設計能力。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臺灣的艦艇修理改裝能力較強。臺灣曾對二戰時期美國制造的驅逐艦和護衛艦進行不同程度的現代化改裝,某些性能超過了20世紀80年代世界驅、護艦的先進水平。  臺海軍現階段的建軍目標是:指揮管理自動化,艦艇武器導彈化,反潛作戰立體化。一是配合聯戰系統整合,強化三度空間資訊電子戰系統,提升三軍整體防空與反制能力;二是籌建新一代作戰艦艇、近海巡防艦及大型導彈快艇,組成有效制海與機動打擊水面兵力,并增強反封鎖能力;三是籌建潛艇、潛射武器,充實空中反潛及掃布雷兵力,增強三度空間反潛及掃布雷作戰能力;四是加強岸置火力部署,提升陣地防御,有效地增強制海能力;五是持續整建陸戰隊防空、反裝甲與機械化裝備,強化快速反應及聯合作戰能力,擴大制海優勢。   臺灣海軍陸戰隊占臺海軍總人數的1/2。為因應“精實案”兵力調整,將海軍陸戰師整編為陸戰旅。臺灣海軍陸戰隊是參謀本部的戰略預備隊,直接受參謀本部指揮,以“永遠忠誠”為隊訓,自詡為“參謀本部的兩只鐵拳”。在陸戰隊的營地中,一部分運兵車上永遠裝有武器、彈藥、糧食,只要幾分鐘,上萬部隊就可以立即出動。為了跟上世界水準,海軍陸戰隊主要聘請美國教官進行訓練。   空 軍  空軍總司令部是臺灣空軍部隊的最高領率機關,設在臺北市仁愛路,其主要任務是依據臺灣軍隊的建軍方針、原則和軍事戰略,擬制空軍建設規劃并組織實施;制定防空作戰計劃,指揮空軍部隊的戰斗行動;組織各種技術、勤務保障;制訂訓練大綱,組織部隊訓練。臺灣空軍現在兵力5萬多人,由飛行部隊、地面技術勤務保障部隊和防空炮兵部隊組成。地空導彈部隊歸陸軍建制。  飛行聯隊是空軍的主體,原有8個聯隊,實施“精實案”后撤銷了第8飛行聯隊,整編為7個作戰飛行聯隊,其中戰斗機聯隊6個,反潛運輸機聯隊1個。6個戰斗機聯隊中,3個裝備F-16型機,1個裝備幻影2000-5型機,2個裝備IDF型機。戰斗機聯隊下轄1個飛行大隊、1個維護補給大隊、1個基地勤務大隊;反潛運輸機聯隊下轄2個運輸機大隊,1個反潛機大隊,1個維護補給大隊和1個基地勤務大隊。飛行大隊是臺灣空軍的基本戰術分隊,戰斗機中隊編制飛機18—22架,運輸反潛機中隊編制飛機16架。臺灣空軍的各飛行聯隊分別駐在桃園、清泉崗、馬公、新竹、臺中、嘉義、臺南、花蓮、臺東、高雄及屏東等基地,空軍基地設有指揮部。  地面聯隊是臺灣空軍的技術、勤務保障部隊,包括通信航管聯隊、戰術管制聯隊、氣象聯隊和電訊監測中心等,主要任務是實施技術勤務保障。松山、金門、馬公和花東所設的4個指揮部,為空軍駐該地區的輔助指揮、管理機構。花東指揮部(東指部)成立于1992年,第8飛行聯隊撤銷后,其所屬的第8飛行大隊隸屬“東指部”。1998年7月,桃園基地成立“桃園指揮部”,第8飛行大隊移駐桃園基地,隸屬于桃園指揮部。  防空炮兵部隊主要擔負臺灣機場、港口、雷達陣地、導彈連和指揮機關的防空警衛任務。臺灣空軍設有防空炮兵警衛司令部,下設北部、中部、南部、東部4個警衛指揮部、8個防炮團,下轄14個防炮營和11個警衛營,共109個連。其中40毫米防炮營下轄4—5個高炮連,每連裝備40毫米雙管自行高炮8門,12。7毫米4管高射機槍“麻雀”導彈發射架4部,組成“天兵”防空系統。  近年來,臺軍以大陸為假想敵,加緊研究“電子戰”,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組建了相應的部隊。2000年初,臺空軍第20電子戰大隊正式成立,由預警機中隊和電子反制中隊組成,主要裝備E-2T預警機、EC-130H電子干擾機,基地在屏東。  臺灣空軍現階段的建軍目標:指管自動化,防空系統化,打擊精準化。一是依聯合作戰系統整合指導,構建遠距偵搜能力,綿密雷情涵蓋,增加預警時間,爭取地對地導彈“早期預警”及反制能力;二是繼續籌建提升偵搜及電子戰能力,有效支援作戰任務;三是健全防空“精準接戰”作為,以戰管復式自動化指管系統為中樞,整合偵照機、預警機、電戰機、高性能戰機及地面防空武器系統等兵力;四是配合新一代戰機成軍,建立戰術空軍型態武力,遂行制空任務,并聯合友軍實施反封鎖、地面防衛作戰;五是繼續整合各類型地面防空武器系統,以提升聯合防空作戰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