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媽媽遺傳于我的小三陽,但不明白為什么97后、年在學校體檢時只檢得一個甲肝,后來回家治療,因家在小縣城比較落后,再次化驗后醫生說甲乙肝比例為16:1,后來2000年在單位第一次體檢就是小三陽,但這幾年肝功能沒問題,NDA也為陰性。可這些日子總是有隱隱的痛,今天化驗肝功后總蛋白88、球蛋白36、白/球比值1.44,這三項指標均高于參考值,而且B超提示“肝內光點稍粗”,會不會有肝硬化或纖維化的趨勢呀?我才26歲,不敢讓遠在家鄉的父母操心,真的很難過...

熱心網友

我與你有類似情況知識肝功正常,現在正在吃藥.肝區回聲增粗我認為在向進一步不良的方向發展,因為我問醫生他們也不明確回答這種現象到底是什么結果.我認為我們都應該找較專業的醫院進行治療是沒有什么的問題的.所以不要有過多的焦慮那是沒有用的,只有積極治療我想才是唯一的結果.

熱心網友

你檢查小三陽,DNA陰性,肝功能總蛋白88、球蛋白36、白/球=1.44基本正常。B超“肝內光點稍粗”證明肝曾患過病留下的輕微表現。這種情況適當用點保肝藥,注意飲食(不飲酒)休息、定期(3個月)查一次肝功能只要正常就可以了。

熱心網友

乙肝大小三陽離癌變還有多遠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教授 楊秉輝《家庭醫藥》2002年創刊號 許多臨床醫師都有這樣的診療經驗,一些肝炎病人由慢性肝炎逐步轉為肝硬化,然后肝硬化癌變,形成“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當然,這里所指的肝炎是指乙型或丙型肝炎,而甲型肝炎與戊型肝炎由于很少有肝硬化的傾向,所以大致與這個“三步曲”無關。在我國,由于乙型肝炎流行,所以,乙型肝炎與肝癌的關系便...

熱心網友

乙肝大小三陽離癌變還有多遠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教授 楊秉輝《家庭醫藥》2002年創刊號 許多臨床醫師都有這樣的診療經驗,一些肝炎病人由慢性肝炎逐步轉為肝硬化,然后肝硬化癌變,形成“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當然,這里所指的肝炎是指乙型或丙型肝炎,而甲型肝炎與戊型肝炎由于很少有肝硬化的傾向,所以大致與這個“三步曲”無關。在我國,由于乙型肝炎流行,所以,乙型肝炎與肝癌的關系便更顯得非常重要。 大小三陽有癌變的可能 流行病學專家早已發現,凡乙型肝炎流行的地區大多肝癌也高發。若以一地居民血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代表該地乙肝流行的情況,則可明顯看到其中的關系。如中國人群中陽性率為10%,日本為1%,而英美則只有0.1%,與這些國家肝癌的多發、中發、低發相符。有人調查世居美國紐約的居民,華人中乙肝表面抗原的陽性率高于黑人,黑人又高于白人。而肝癌的發病率亦恰恰是華人高于黑人,黑人高于白人。病理學家研究的結果則發現,肝癌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礎上。近代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證實,在肝癌細胞的細胞核中常常發現乙肝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嵌合在其中,足見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關系之密切。 我們研究肝癌病人的血液,發現有乙肝病毒感染證據的(即“大三陽”或“小三陽”等)占95%,有丙肝病毒感染證據的約10%。其中部分病人同時感染兩種肝炎病毒。肝癌病人血清中既無乙肝又無丙肝病毒感染證據的只有1~2%。而且如采取更精確的檢驗或許還不到此數。 預防癌變的關鍵 許多專家都相信,若能預防肝炎,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癌的發病率。目前乙肝疫苗已經普遍應用,并已被國家列為兒童計劃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對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已經十余年,目前嬰幼兒及小學低年級學生中乙型肝炎的發病率已經很低。乙肝疫苗預防乙型肝炎的作用已經肯定。所以許多專家預測也許再過30年左右的時間,由于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種,預防了肝炎也就預防了肝癌。肝癌的發病率將會顯著下降。所以有的專家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乙肝疫苗也許是世界上第一種防癌疫苗。 能不能通過對感染過肝炎病毒的人進行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肝癌呢?我們的研究是肯定的。我們對35歲以上、血中乙肝抗原抗體陽性或有慢性肝炎病史的人,每6個月做一次甲胎蛋白(AFP)與超聲波檢查,證明可以發現早期的肝癌。最早的肝癌約只有一粒花生米大小,亦曾被我們用這種方法發現。而且我們的研究表明,在這群人中檢查發現肝癌的機會要比在一般人中檢查高出35倍之多。所以,我們將35歲以上血清乙肝抗原抗體陽性或有慢性肝炎史的人稱為肝癌的“高危對象”。肝癌的高危對象不一定患肝癌,而且應該說絕大多數不會患肝癌,但是他們患肝癌的危險性確實比別人要高出許多。 要有防癌意識 乙型肝炎在我國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特別是e抗原呈持續陽性(即“大三陽”)狀態的人,他們肝功能常受損害,臨床癥狀亦多,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到處求醫問藥,常使身心疲憊。在這個階段,病人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肝功能的好壞,或是集中于是否“轉陰”。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免疫力的增強,當轉化為e抗體陽性(即“小三陽”)時,病人又為肝功能逐步穩定好轉而慶幸,甚至不再就醫檢查。而往往此時肝癌卻隱隱襲來。一旦發現肝癌的癥狀,即使做CT、核磁共振確診,但常常為時已晚。或者已經無法手術切除,或者勉強切除后又再發生,而成遺憾。 所以,對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陽性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三陽”、“小三陽”,甚至只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或乙肝核心抗體(抗HBc)陽性的人,除了要十分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注意攝生保養和必要的治療之外,還需要有防癌的意識,尤其是35歲以后,作為肝癌的“高危對象”,應該主動地定期就醫檢查。以便萬一有癌變時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甚至獲得根治的機會。 【作者簡歷】 楊秉輝,男,1962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中山臨床醫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臨床醫學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主編《原發性肝癌研究與進展》、《內科治療手冊》,參與《現代腫瘤學》等多部著作的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