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必須升值?
熱心網友
人民幣必須升值!中科院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認為2001年中國與美國等七個國家相差100年左右。當有記者對何傳啟(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研究員)以中國在經濟現代化方面要趕上美國需要多長的時間進行采訪時,何傳啟作如下回答:"我們認為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美國2002年的人均GNP為35400美元,根據其4%的經濟增長速度計算,一年增長1416美元。而中國2002年的人均GNP為960元,按照8%的增速計算,每年增長僅為77美元左右。" 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GDP(國內生產毛額)/GNP(國民生產毛額)(為方便計,下文僅用GDP進行討論),均為世界銀行根據各國的相關統計總額換算成美元進行統計,因此,各國貨幣與美元的比率使得世界銀行對各國的GDP統計結果密不可分,某國貨幣對美元的升與貶即起著該國GDP數值上的升與降。由于GDP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日元對美元的比率在80年代從380:1達至80:1。則按照科學院的差距判定觀點,日元對美元僅這一匯率變動,兩國在經濟實力方面就拉近了數十年。有人或許會說:如果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調高到1:1,中國在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中國的經濟實力豈不就是世界第一了?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段有關微軟的消息:。這則消息說明了,蓋茨在其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由于其股票價值下跌而使得蓋茨的資產縮水了20億美元。對某一公司而言,公司的經濟實力在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完全可以由其股價的升跌而產生變化。類似的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其經濟實力也可以由其貨幣的升與貶而產生變化,盡管其不動產毫無變更。 當某一公司的股價上升了,那就說明其經濟實力在其股票上升前被低估了,或曰之前其股價被低估了。同理,某國貨幣被低估亦說明該國GDP被低估,而只有該國貨幣幣值上升到一定價位時,該國經濟實力才可被視為達至某一合理程度。如同股價一樣,某國貨幣幣值不是該國想升多少就升多少。只有當國際評估機構(當然不排除其它形式的評估)根據該國經濟因素(如該國物價與國際價格相比較等等)作出的結論才有說服力。就如同高盛的一個舉動可使蓋茨一天之內的個人資產縮水20億美元一樣。這就是評估機構的權威與力量。現在,即使是最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人也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了,那就說明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已被低估。 那人民幣被低估多少呢?筆者生活在英國,不妨用英國的物價與中國物價比較來判定。我們的公車票價一般為一到兩元人民幣(以北京為例),而在英國,顧客(在倫敦)至少一英鎊,即17元人民幣,(注意"至少"兩個字),又比如,我們的書報價是英國的幾十分之一(筆者發現,將國產書本書背上的人民幣改成英鎊都較同樣頁數的英國書本更便宜)。至少在交通及書報上,相對于英鎊而言,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十倍或被低估了至少1000%。至于其它方面,如食品,住房等,亦大致如此,如在京5元錢可吃到四兩角子,在英國同樣花費,半個角子都吃不上!在京的4000元一平米的住房在倫敦得超過4000英鎊一平米。因此,總體而言,用物價比較來判定,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1000%。 (已考慮到兩國間其它商品接近物價的因素,如我國的進口貨等,如不考慮這些因素,那總體而言,人民幣就不僅僅被低估了至少1000%)。 另外,我們要申明的是,我國在消耗與西方同樣多的石油,電力等所產生的產值是西方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是由于幣值低而不單是效率低的問題,如在消耗了大體相同的電力,石油等,上例中外公車票價的差價就導至中外交通行業產值的不同,而不止是效率的問題。截至2005年3月末,中國外債余額為2334。09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即超過19000億人民幣。如果人民幣升值50%,同時在不久人民幣可實現外債由人民幣結算(見文后附[注1]--引自中國經濟時報),則我們到時僅需還約9500億人民幣而不是19000億人民幣。即比升值前少還9500億人民幣。而這少還的人民幣或到時由此兌換出的巨額外幣,就是中國通過人民幣升值進行"掠奪"而得到的國外資金。特別,由于我國外債逐年增加,若干年后,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則對于我國不斷增長的巨額外債起到減壓的作用。人民幣升值多少決定了中國經濟實力上升了多少,如同某公司的股價升值多少決定了該公司的資產或經濟實力上升了多少一樣,盡管二者(國家及公司)的不動產都毫無變更。由于人民幣已實現了經濟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見文尾[附注1]),則不僅中國國內的所有資產會大幅增值,同時,中國遍及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總資產(2萬億人民幣--現約2440億美元)也可大幅增值。如果人民幣升值(50%)既可將中國在海外以美元計價的海外總資產從2440億美元一夜之內變為近3660億美元的資產(如同公司股價上升而使公司資產增加一樣)。 這也是我們的人民幣升值可使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并代動整體國家實力增強的一個例子。 而這一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只有當外界認為某國貨幣被嚴重低估并給于壓力迫使其升值時才可被利用到極至。如在80年代初,日元對美元的匯比為380:1,在廣場協議里,美國迫使日元升值30%。但日人將這視為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口里假裝不情愿,心里樂開了花。日人不僅在廣場協議上簽了字,同時在后來的幾年里,日人無所顧慮的大升狂升日元,竟把日元升到80:1{相當于將人民幣升到(對美元)比率1。7:1之多---僅類比,不是說人民幣應如此泡制}。關于日人由此增強國家經濟力等國家利益已在另文闡述,另外,我們要說的是,國際間把日本表面上的一些經濟問題通通歸于廣場協議,這是不確切的,因美國人在廣場協議里并未要求日元升值數倍以上。 筆者認為,日人有點激動的過了頭。當初他們僅將日元升至200%就夠了,而不一定狂到非得升到80:1的程度。因為升至200%也可給一些小型日本企業一個提高產業層次的機會及時間,不至于非得使許多日本企業由此倒閉。畢竟,日本是一個出口貿易型國家。或許如同有些人在有些文章所認為的;日本是一個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民族。他們可以為個人的災難而活著,但卻要為國家的災難而出現群體性剖腹自殺的行為(筆者對此有小小爭議)。如非如此,當初日本上上下下怎么就能啞忍。換上其它民族,不鬧翻了國才怪。 無疑,人民幣被各方認為被低估是好事,他說明,我國的經濟實力已被低估。一旦中國的綜合國力回到它應有的價位,那才是令國人感到激動的時刻(至少比世界杯小組出線更有意義)。05年7月4日的報導:全球2004年GDP排名我國位居第七,具體開列如下:美國(11。6675萬億美元),日本(4。6234億美元),德國(2。7144萬億美元),英國(2。1409萬億美元),法國(2。0026萬億美元),意大利(1。6723萬億美元),中國(1。6493萬億美元)。由于截止去年年底(04年底),美元在最近三,四年對歐元,日元等貨幣已貶值了至少40%(既人民幣同時貶值),而在三,四年前,人民幣被低估的呼聲已存在了。即使現在人民幣回到3,4年前人民幣對歐元的比率(既現在對美元升值40%),那我國上述1。6493萬億美元的GDP也可增值到2。309萬億美元,即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接近世界第三。對于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其它利國利民的利益(如:中國所有涉外活動的所需費用,各種目的的出國費用等,以及利于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等)。其它文章已有,這里不再論述。但人民幣應升值到何種價位,則絕非筆者所能左右的。前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程中的中方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今年受邀在著名的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演講說:"即使中國把人民幣的匯率上調100個百分點,我可以告訴你們,中國的出口產品仍然有競爭力。。。。"。我們已在上面,用物價比較來判定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1000%。如果以用人民幣升值到不會影響到中國產品競爭力來判定。則人民幣至少被低估了100%(根據龍永圖語)。如果人民幣能破除阻力而升值至100個百分點。那中國的GDP在不久的幾年就可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距離亦可縮短數十年!。。
熱心網友
人民幣必須升值!中科院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認為2001年中國與美國等七個國家相差100年左右。當有記者對何傳啟(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研究員)以中國在經濟現代化方面要趕上美國需要多長的時間進行采訪時,何傳啟作如下回答:"我們認為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美國2002年的人均GNP為35400美元,根據其4%的經濟增長速度計算,一年增長1416美元。而中國2002年的人均GNP為960元,按照8%的增速計算,每年增長僅為77美元左右。" 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GDP(國內生產毛額)/GNP(國民生產毛額)(為方便計,下文僅用GDP進行討論),均為世界銀行根據各國的相關統計總額換算成美元進行統計,因此,各國貨幣與美元的比率使得世界銀行對各國的GDP統計結果密不可分,某國貨幣對美元的升與貶即起著該國GDP數值上的升與降。由于GDP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日元對美元的比率在80年代從380:1達至80:1。則按照科學院的差距判定觀點,日元對美元僅這一匯率變動,兩國在經濟實力方面就拉近了數十年。有人或許會說:如果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調高到1:1,中國在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中國的經濟實力豈不就是世界第一了?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段有關微軟的消息:。這則消息說明了,蓋茨在其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由于其股票價值下跌而使得蓋茨的資產縮水了20億美元。對某一公司而言,公司的經濟實力在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完全可以由其股價的升跌而產生變化。類似的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其經濟實力也可以由其貨幣的升與貶而產生變化,盡管其不動產毫無變更。 當某一公司的股價上升了,那就說明其經濟實力在其股票上升前被低估了,或曰之前其股價被低估了。同理,某國貨幣被低估亦說明該國GDP被低估,而只有該國貨幣幣值上升到一定價位時,該國經濟實力才可被視為達至某一合理程度。如同股價一樣,某國貨幣幣值不是該國想升多少就升多少。只有當國際評估機構(當然不排除其它形式的評估)根據該國經濟因素(如該國物價與國際價格相比較等等)作出的結論才有說服力。就如同高盛的一個舉動可使蓋茨一天之內的個人資產縮水20億美元一樣。這就是評估機構的權威與力量。現在,即使是最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人也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了,那就說明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已被低估。 那人民幣被低估多少呢?筆者生活在英國,不妨用英國的物價與中國物價比較來判定。我們的公車票價一般為一到兩元人民幣(以北京為例),而在英國,顧客(在倫敦)至少一英鎊,即17元人民幣,(注意"至少"兩個字),又比如,我們的書報價是英國的幾十分之一(筆者發現,將國產書本書背上的人民幣改成英鎊都較同樣頁數的英國書本更便宜)。至少在交通及書報上,相對于英鎊而言,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十倍或被低估了至少1000%。至于其它方面,如食品,住房等,亦大致如此,如在京5元錢可吃到四兩角子,在英國同樣花費,半個角子都吃不上!在京的4000元一平米的住房在倫敦得超過4000英鎊一平米。因此,總體而言,用物價比較來判定,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1000%。 (已考慮到兩國間其它商品接近物價的因素,如我國的進口貨等,如不考慮這些因素,那總體而言,人民幣就不僅僅被低估了至少1000%)。 另外,我們要申明的是,我國在消耗與西方同樣多的石油,電力等所產生的產值是西方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是由于幣值低而不單是效率低的問題,如在消耗了大體相同的電力,石油等,上例中外公車票價的差價就導至中外交通行業產值的不同,而不止是效率的問題。截至2005年3月末,中國外債余額為2334。09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即超過19000億人民幣。如果人民幣升值50%,同時在不久人民幣可實現外債由人民幣結算(見文后附[注1]--引自中國經濟時報),則我們到時僅需還約9500億人民幣而不是19000億人民幣。即比升值前少還9500億人民幣。而這少還的人民幣或到時由此兌換出的巨額外幣,就是中國通過人民幣升值進行"掠奪"而得到的國外資金。特別,由于我國外債逐年增加,若干年后,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則對于我國不斷增長的巨額外債起到減壓的作用。人民幣升值多少決定了中國經濟實力上升了多少,如同某公司的股價升值多少決定了該公司的資產或經濟實力上升了多少一樣,盡管二者(國家及公司)的不動產都毫無變更。由于人民幣已實現了經濟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見文尾[附注1]),則不僅中國國內的所有資產會大幅增值,同時,中國遍及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總資產(2萬億人民幣--現約2440億美元)也可大幅增值。如果人民幣升值(50%)既可將中國在海外以美元計價的海外總資產從2440億美元一夜之內變為近3660億美元的資產(如同公司股價上升而使公司資產增加一樣)。 這也是我們的人民幣升值可使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并代動整體國家實力增強的一個例子。 而這一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只有當外界認為某國貨幣被嚴重低估并給于壓力迫使其升值時才可被利用到極至。如在80年代初,日元對美元的匯比為380:1,在廣場協議里,美國迫使日元升值30%。但日人將這視為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口里假裝不情愿,心里樂開了花。日人不僅在廣場協議上簽了字,同時在后來的幾年里,日人無所顧慮的大升狂升日元,竟把日元升到80:1{相當于將人民幣升到(對美元)比率1。7:1之多---僅類比,不是說人民幣應如此泡制}。關于日人由此增強國家經濟力等國家利益已在另文闡述,另外,我們要說的是,國際間把日本表面上的一些經濟問題通通歸于廣場協議,這是不確切的,因美國人在廣場協議里并未要求日元升值數倍以上。 筆者認為,日人有點激動的過了頭。當初他們僅將日元升至200%就夠了,而不一定狂到非得升到80:1的程度。因為升至200%也可給一些小型日本企業一個提高產業層次的機會及時間,不至于非得使許多日本企業由此倒閉。畢竟,日本是一個出口貿易型國家。或許如同有些人在有些文章所認為的;日本是一個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民族。他們可以為個人的災難而活著,但卻要為國家的災難而出現群體性剖腹自殺的行為(筆者對此有小小爭議)。如非如此,當初日本上上下下怎么就能啞忍。換上其它民族,不鬧翻了國才怪。 無疑,人民幣被各方認為被低估是好事,他說明,我國的經濟實力已被低估。一旦中國的綜合國力回到它應有的價位,那才是令國人感到激動的時刻(至少比世界杯小組出線更有意義)。05年7月4日的報導:全球2004年GDP排名我國位居第七,具體開列如下:美國(11。6675萬億美元),日本(4。6234億美元),德國(2。7144萬億美元),英國(2。1409萬億美元),法國(2。0026萬億美元),意大利(1。6723萬億美元),中國(1。6493萬億美元)。由于截止去年年底(04年底),美元在最近三,四年對歐元,日元等貨幣已貶值了至少40%(既人民幣同時貶值),而在三,四年前,人民幣被低估的呼聲已存在了。即使現在人民幣回到3,4年前人民幣對歐元的比率(既現在對美元升值40%),那我國上述1。6493萬億美元的GDP也可增值到2。309萬億美元,即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接近世界第三。對于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其它利國利民的利益(如:中國所有涉外活動的所需費用,各種目的的出國費用等,以及利于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等)。其它文章已有,這里不再論述。但人民幣應升值到何種價位,則絕非筆者所能左右的。前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程中的中方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今年受邀在著名的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演講說:"即使中國把人民幣的匯率上調100個百分點,我可以告訴你們,中國的出口產品仍然有競爭力。。。。"。我們已在上面,用物價比較來判定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1000%。如果以用人民幣升值到不會影響到中國產品競爭力來判定。則人民幣至少被低估了100%(根據龍永圖語)。如果人民幣能破除阻力而升值至100個百分點。那中國的GDP在不久的幾年就可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距離亦可縮短數十年!。。
熱心網友
民幣必須升值!中科院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認為2001年中國與美國等七個國家相差100年左右。當有記者對何傳啟(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研究員)以中國在經濟現代化方面要趕上美國需要多長的時間進行采訪時,何傳啟作如下回答:"我們認為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美國2002年的人均GNP為35400美元,根據其4%的經濟增長速度計算,一年增長1416美元。而中國2002年的人均GNP為960元,按照8%的增速計算,每年增長僅為77美元左右。" 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GDP(國內生產毛額)/GNP(國民生產毛額)(為方便計,下文僅用GDP進行討論),均為世界銀行根據各國的相關統計總額換算成美元進行統計,因此,各國貨幣與美元的比率使得世界銀行對各國的GDP統計結果密不可分,某國貨幣對美元的升與貶即起著該國GDP數值上的升與降。由于GDP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日元對美元的比率在80年代從380:1達至80:1。則按照科學院的差距判定觀點,日元對美元僅這一匯率變動,兩國在經濟實力方面就拉近了數十年。有人或許會說:如果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調高到1:1,中國在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中國的經濟實力豈不就是世界第一了?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段有關微軟的消息:。這則消息說明了,蓋茨在其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由于其股票價值下跌而使得蓋茨的資產縮水了20億美元。對某一公司而言,公司的經濟實力在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完全可以由其股價的升跌而產生變化。類似的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其經濟實力也可以由其貨幣的升與貶而產生變化,盡管其不動產毫無變更。 當某一公司的股價上升了,那就說明其經濟實力在其股票上升前被低估了,或曰之前其股價被低估了。同理,某國貨幣被低估亦說明該國GDP被低估,而只有該國貨幣幣值上升到一定價位時,該國經濟實力才可被視為達至某一合理程度。如同股價一樣,某國貨幣幣值不是該國想升多少就升多少。只有當國際評估機構(當然不排除其它形式的評估)根據該國經濟因素(如該國物價與國際價格相比較等等)作出的結論才有說服力。就如同高盛的一個舉動可使蓋茨一天之內的個人資產縮水20億美元一樣。這就是評估機構的權威與力量。現在,即使是最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人也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了,那就說明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已被低估。 那人民幣被低估多少呢?筆者生活在英國,不妨用英國的物價與中國物價比較來判定。我們的公車票價一般為一到兩元人民幣(以北京為例),而在英國,顧客(在倫敦)至少一英鎊,即17元人民幣,(注意"至少"兩個字),又比如,我們的書報價是英國的幾十分之一(筆者發現,將國產書本書背上的人民幣改成英鎊都較同樣頁數的英國書本更便宜)。至少在交通及書報上,相對于英鎊而言,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十倍或被低估了至少1000%。至于其它方面,如食品,住房等,亦大致如此,如在京5元錢可吃到四兩角子,在英國同樣花費,半個角子都吃不上!在京的4000元一平米的住房在倫敦得超過4000英鎊一平米。因此,總體而言,用物價比較來判定,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1000%。 (已考慮到兩國間其它商品接近物價的因素,如我國的進口貨等,如不考慮這些因素,那總體而言,人民幣就不僅僅被低估了至少1000%)。 另外,我們要申明的是,我國在消耗與西方同樣多的石油,電力等所產生的產值是西方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是由于幣值低而不單是效率低的問題,如在消耗了大體相同的電力,石油等,上例中外公車票價的差價就導至中外交通行業產值的不同,而不止是效率的問題。截至2005年3月末,中國外債余額為2334。09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即超過19000億人民幣。如果人民幣升值50%,同時在不久人民幣可實現外債由人民幣結算(見文后附[注1]--引自中國經濟時報),則我們到時僅需還約9500億人民幣而不是19000億人民幣。即比升值前少還9500億人民幣。而這少還的人民幣或到時由此兌換出的巨額外幣,就是中國通過人民幣升值進行"掠奪"而得到的國外資金。特別,由于我國外債逐年增加,若干年后,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則對于我國不斷增長的巨額外債起到減壓的作用。人民幣升值多少決定了中國經濟實力上升了多少,如同某公司的股價升值多少決定了該公司的資產或經濟實力上升了多少一樣,盡管二者(國家及公司)的不動產都毫無變更。由于人民幣已實現了經濟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見文尾[附注1]),則不僅中國國內的所有資產會大幅增值,同時,中國遍及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總資產(2萬億人民幣--現約2440億美元)也可大幅增值。如果人民幣升值(50%)既可將中國在海外以美元計價的海外總資產從2440億美元一夜之內變為近3660億美元的資產(如同公司股價上升而使公司資產增加一樣)。 這也是我們的人民幣升值可使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并代動整體國家實力增強的一個例子。 而這一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只有當外界認為某國貨幣被嚴重低估并給于壓力迫使其升值時才可被利用到極至。如在80年代初,日元對美元的匯比為380:1,在廣場協議里,美國迫使日元升值30%。但日人將這視為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口里假裝不情愿,心里樂開了花。日人不僅在廣場協議上簽了字,同時在后來的幾年里,日人無所顧慮的大升狂升日元,竟把日元升到80:1{相當于將人民幣升到(對美元)比率1。7:1之多---僅類比,不是說人民幣應如此泡制}。關于日人由此增強國家經濟力等國家利益已在另文闡述,另外,我們要說的是,國際間把日本表面上的一些經濟問題通通歸于廣場協議,這是不確切的,因美國人在廣場協議里并未要求日元升值數倍以上。 筆者認為,日人有點激動的過了頭。當初他們僅將日元升至200%就夠了,而不一定狂到非得升到80:1的程度。因為升至200%也可給一些小型日本企業一個提高產業層次的機會及時間,不至于非得使許多日本企業由此倒閉。畢竟,日本是一個出口貿易型國家。或許如同有些人在有些文章所認為的;日本是一個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民族。他們可以為個人的災難而活著,但卻要為國家的災難而出現群體性剖腹自殺的行為(筆者對此有小小爭議)。如非如此,當初日本上上下下怎么就能啞忍。換上其它民族,不鬧翻了國才怪。 無疑,人民幣被各方認為被低估是好事,他說明,我國的經濟實力已被低估。一旦中國的綜合國力回到它應有的價位,那才是令國人感到激動的時刻(至少比世界杯小組出線更有意義)。05年7月4日的報導:全球2004年GDP排名我國位居第七,具體開列如下:美國(11。6675萬億美元),日本(4。6234億美元),德國(2。7144萬億美元),英國(2。1409萬億美元),法國(2。0026萬億美元),意大利(1。6723萬億美元),中國(1。6493萬億美元)。由于截止去年年底(04年底),美元在最近三,四年對歐元,日元等貨幣已貶值了至少40%(既人民幣同時貶值),而在三,四年前,人民幣被低估的呼聲已存在了。即使現在人民幣回到3,4年前人民幣對歐元的比率(既現在對美元升值40%),那我國上述1。6493萬億美元的GDP也可增值到2。309萬億美元,即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接近世界第三。對于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其它利國利民的利益(如:中國所有涉外活動的所需費用,各種目的的出國費用等,以及利于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等)。其它文章已有,這里不再論述。但人民幣應升值到何種價位,則絕非筆者所能左右的。前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程中的中方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今年受邀在著名的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演講說:"即使中國把人民幣的匯率上調100個百分點,我可以告訴你們,中國的出口產品仍然有競爭力。。。。"。我們已在上面,用物價比較來判定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1000%。如果以用人民幣升值到不會影響到中國產品競爭力來判定。則人民幣至少被低估了100%(根據龍永圖語)。如果人民幣能破除阻力而升值至100個百分點。那中國的GDP在不久的幾年就可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距離亦可縮短數十年!。。
熱心網友
人民幣必須升值!中科院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認為2001年中國與美國等七個國家相差100年左右。當有記者對何傳啟(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研究員)以中國在經濟現代化方面要趕上美國需要多長的時間進行采訪時,何傳啟作如下回答:"我們認為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美國2002年的人均GNP為35400美元,根據其4%的經濟增長速度計算,一年增長1416美元。而中國2002年的人均GNP為960元,按照8%的增速計算,每年增長僅為77美元左右。" 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GDP(國內生產毛額)/GNP(國民生產毛額)(為方便計,下文僅用GDP進行討論),均為世界銀行根據各國的相關統計總額換算成美元進行統計,因此,各國貨幣與美元的比率使得世界銀行對各國的GDP統計結果密不可分,某國貨幣對美元的升與貶即起著該國GDP數值上的升與降。由于GDP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日元對美元的比率在80年代從380:1達至80:1。則按照科學院的差距判定觀點,日元對美元僅這一匯率變動,兩國在經濟實力方面就拉近了數十年。有人或許會說:如果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調高到1:1,中國在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中國的經濟實力豈不就是世界第一了?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段有關微軟的消息:。這則消息說明了,蓋茨在其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由于其股票價值下跌而使得蓋茨的資產縮水了20億美元。對某一公司而言,公司的經濟實力在不動產毫無變更的情形下完全可以由其股價的升跌而產生變化。類似的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其經濟實力也可以由其貨幣的升與貶而產生變化,盡管其不動產毫無變更。 當某一公司的股價上升了,那就說明其經濟實力在其股票上升前被低估了,或曰之前其股價被低估了。同理,某國貨幣被低估亦說明該國GDP被低估,而只有該國貨幣幣值上升到一定價位時,該國經濟實力才可被視為達至某一合理程度。如同股價一樣,某國貨幣幣值不是該國想升多少就升多少。只有當國際評估機構(當然不排除其它形式的評估)根據該國經濟因素(如該國物價與國際價格相比較等等)作出的結論才有說服力。就如同高盛的一個舉動可使蓋茨一天之內的個人資產縮水20億美元一樣。這就是評估機構的權威與力量。現在,即使是最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人也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了,那就說明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已被低估。 那人民幣被低估多少呢?筆者生活在英國,不妨用英國的物價與中國物價比較來判定。我們的公車票價一般為一到兩元人民幣(以北京為例),而在英國,顧客(在倫敦)至少一英鎊,即17元人民幣,(注意"至少"兩個字),又比如,我們的書報價是英國的幾十分之一(筆者發現,將國產書本書背上的人民幣改成英鎊都較同樣頁數的英國書本更便宜)。至少在交通及書報上,相對于英鎊而言,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十倍或被低估了至少1000%。至于其它方面,如食品,住房等,亦大致如此,如在京5元錢可吃到四兩角子,在英國同樣花費,半個角子都吃不上!在京的4000元一平米的住房在倫敦得超過4000英鎊一平米。因此,總體而言,用物價比較來判定,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1000%。 (已考慮到兩國間其它商品接近物價的因素,如我國的進口貨等,如不考慮這些因素,那總體而言,人民幣就不僅僅被低估了至少1000%)。 另外,我們要申明的是,我國在消耗與西方同樣多的石油,電力等所產生的產值是西方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是由于幣值低而不單是效率低的問題,如在消耗了大體相同的電力,石油等,上例中外公車票價的差價就導至中外交通行業產值的不同,而不止是效率的問題。截至2005年3月末,中國外債余額為2334。09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即超過19000億人民幣。如果人民幣升值50%,同時在不久人民幣可實現外債由人民幣結算(見文后附[注1]--引自中國經濟時報),則我們到時僅需還約9500億人民幣而不是19000億人民幣。即比升值前少還9500億人民幣。而這少還的人民幣或到時由此兌換出的巨額外幣,就是中國通過人民幣升值進行"掠奪"而得到的國外資金。特別,由于我國外債逐年增加,若干年后,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則對于我國不斷增長的巨額外債起到減壓的作用。人民幣升值多少決定了中國經濟實力上升了多少,如同某公司的股價升值多少決定了該公司的資產或經濟實力上升了多少一樣,盡管二者(國家及公司)的不動產都毫無變更。由于人民幣已實現了經濟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見文尾[附注1]),則不僅中國國內的所有資產會大幅增值,同時,中國遍及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總資產(2萬億人民幣--現約2440億美元)也可大幅增值。如果人民幣升值(50%)既可將中國在海外以美元計價的海外總資產從2440億美元一夜之內變為近3660億美元的資產(如同公司股價上升而使公司資產增加一樣)。 這也是我們的人民幣升值可使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并代動整體國家實力增強的一個例子。 而這一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只有當外界認為某國貨幣被嚴重低估并給于壓力迫使其升值時才可被利用到極至。如在80年代初,日元對美元的匯比為380:1,在廣場協議里,美國迫使日元升值30%。但日人將這視為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口里假裝不情愿,心里樂開了花。日人不僅在廣場協議上簽了字,同時在后來的幾年里,日人無所顧慮的大升狂升日元,竟把日元升到80:1{相當于將人民幣升到(對美元)比率1。7:1之多---僅類比,不是說人民幣應如此泡制}。關于日人由此增強國家經濟力等國家利益已在另文闡述,另外,我們要說的是,國際間把日本表面上的一些經濟問題通通歸于廣場協議,這是不確切的,因美國人在廣場協議里并未要求日元升值數倍以上。 筆者認為,日人有點激動的過了頭。當初他們僅將日元升至200%就夠了,而不一定狂到非得升到80:1的程度。因為升至200%也可給一些小型日本企業一個提高產業層次的機會及時間,不至于非得使許多日本企業由此倒閉。畢竟,日本是一個出口貿易型國家。或許如同有些人在有些文章所認為的;日本是一個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民族。他們可以為個人的災難而活著,但卻要為國家的災難而出現群體性剖腹自殺的行為(筆者對此有小小爭議)。如非如此,當初日本上上下下怎么就能啞忍。換上其它民族,不鬧翻了國才怪。 無疑,人民幣被各方認為被低估是好事,他說明,我國的經濟實力已被低估。一旦中國的綜合國力回到它應有的價位,那才是令國人感到激動的時刻(至少比世界杯小組出線更有意義)。05年7月4日的報導:全球2004年GDP排名我國位居第七,具體開列如下:美國(11。6675萬億美元),日本(4。6234億美元),德國(2。7144萬億美元),英國(2。1409萬億美元),法國(2。0026萬億美元),意大利(1。6723萬億美元),中國(1。6493萬億美元)。由于截止去年年底(04年底),美元在最近三,四年對歐元,日元等貨幣已貶值了至少40%(既人民幣同時貶值),而在三,四年前,人民幣被低估的呼聲已存在了。即使現在人民幣回到3,4年前人民幣對歐元的比率(既現在對美元升值40%),那我國上述1。6493萬億美元的GDP也可增值到2。309萬億美元,即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接近世界第三。對于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其它利國利民的利益(如:中國所有涉外活動的所需費用,各種目的的出國費用等,以及利于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等)。其它文章已有,這里不再論述。但人民幣應升值到何種價位,則絕非筆者所能左右的。前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程中的中方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今年受邀在著名的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演講說:"即使中國把人民幣的匯率上調100個百分點,我可以告訴你們,中國的出口產品仍然有競爭力。。。。"。我們已在上面,用物價比較來判定人民幣已被低估了至少1000%。如果以用人民幣升值到不會影響到中國產品競爭力來判定。則人民幣至少被低估了100%(根據龍永圖語)。如果人民幣能破除阻力而升值至100個百分點。那中國的GDP在不久的幾年就可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距離亦可縮短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