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五虎將臥龍鳳雛的蜀到是最先滅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熱心網友

主要是因為吳國雖然沒有像蜀國有那么多的大將,但它有一點的是蜀國無法辦到的,那就是它的人才是一茬接一茬的,像是周瑜后面有魯肅,魯肅后面有呂蒙,呂蒙后面有陸遜,而蜀國則不一樣了,諸葛亮后面除了姜維就沒有什么杰出的人才了,所以這也是它能夠堅持到后面的原因。

熱心網友

人才最少的是蜀國,而不是吳國。

熱心網友

硬件設施并不決定一切。

熱心網友

說的不錯啊

熱心網友

曹魏本來是最有希望撐到最后的,為什么還是亡在了吳之前?其原因有:一,司馬家族本來在曹操掛 之前就可能被滅了,但他考慮到曹丕完成一統還 需要他這樣的人物,到了曹丕繼位,司馬家族的地位更加的如日中天,雖然 后來有那么點小的曲折,對于他門來說并不算啥,也就有了“禍起蕭墻”的 伏筆二,在司馬阻止了諸葛的六出祁山之后,更是得到倚重,雖然曹仁當時的地位,聲望,把司馬他們也弄的“郁悶”,但他們還是抓住 了機會,成了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質上的頭頭。三,司馬也就拷貝了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幌子, 大權在握,理所當然的 魏要被晉所替代,僅僅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曹魏形式上是亡在吳之后 曹魏實質上是亡在吳之前

熱心網友

吳國厲害啊,看二虎相斗,坐收漁人之利,還有那里地理不適合蜀魏進攻,所以才會這樣啊

熱心網友

一、吳國有天險,攻守兼備,吳國水軍優勢在三國里也是很明顯的,三國前期、中期大規模的攻吳都是以失敗告終(曹操赤壁和劉備伐吳),而且還都吃了大虧。高山天險總比水路天險好過點,高山能夠隱蔽軍隊,有偷襲的可能,偷襲得手后吳國在短時間內也不知道。不會對魏國后方老家進行偷襲。而在水上大軍行動沒有任何遮攔,大軍一動誰都知道了,蜀國會趁機進攻。這表現了魏國先要偷襲滅蜀后,再大規模攻吳的正確戰略。二、魏國連年被蜀國攻打,哪有時間去滅吳國.與蜀國的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所以他不會先攻吳。三、自古吳國就是富庶之地,人才也并不少,只不過都在那里陰著。自從那個“樹大招風”的周渝被氣死后,東吳有才能的將領大都不向蜀國將領那么注重名牌效應象什么“五虎將”什么,象呂蒙、陸遜這種能夠一鳴驚人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所以魏國還是不敢貿然進攻吳國。

熱心網友

周泰 甘寧不厲害嗎?

熱心網友

熱心網友

吳國比較陰

熱心網友

一、吳國有天險,攻守兼備,吳國水軍優勢在三國里也是很明顯的,三國前期、中期大規模的攻吳都是以失敗告終(曹操赤壁和劉備伐吳),而且還都吃了大虧。高山天險總比水路天險好過點,高山能夠隱蔽軍隊,有偷襲的可能,偷襲得手后吳國在短時間內也不知道。不會對魏國后方老家進行偷襲。而在水上大軍行動沒有任何遮攔,大軍一動誰都知道了,蜀國會趁機進攻。這表現了魏國先要偷襲滅蜀后,再大規模攻吳的正確戰略。二、魏國連年被蜀國攻打,哪有時間去滅吳國.與蜀國的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所以他不會先攻吳。三、自古吳國就是富庶之地,人才也并不少,只不過都在那里陰著。自從那個“樹大招風”的周渝被氣死后,東吳有才能的將領大都不向蜀國將領那么注重名牌效應象什么“五虎將”什么,象呂蒙、陸遜這種能夠一鳴驚人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所以魏國還是不敢貿然進攻吳國。

熱心網友

你所謂厲害的武將是什么標準?孫武先生的標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很長時間,吳國與強大的魏國(后來的晉國)對峙,很說明吳國將領的高明。應該說很厲害。這固然有魏國不愿意兩線作戰,長江天險,魏晉政變的緣故,但吳國幾代將領的努力也是卓有功效的。

熱心網友

因為他們叛徒少,而且地理有優勢,人文環境好,資源豐富。

熱心網友

有先有后,不能兩個國家一起來.

熱心網友

其實最虧的就是吳!有徐盛,陸遜父子這些人才卻不進攻!想當年武侯四初祁山時若東吳由陸遜攻合肥的話。魏恐怕早就滅了。其實也不能全怪孫權,你們要知道,是東吳讓蜀吃了歷史上最慘痛的失敗,七十五萬大軍全滅。所以武侯一直想報仇,所以讓李嚴這樣的托孤大將守白帝城,不光是防守,也是等東吳一動而蜀軍北方告捷之后反戈一擊。陸遜一直防著這點,所以不貿然形式,故東吳一直堅守本土,一直到280年被滅!

熱心網友

蜀國一直以光復漢室為目標,你說野心大不大!對魏的真正掌權者就是威脅!而吳國本來就沒什么實力,只求自保哪有閑兵攻城掠寨啊?再說吳國強的是水軍!將才也少!能自保就很好了!想對蜀國來說魏國更放心吳國!有五虎將臥龍鳳雛的蜀國要是有喘息治國給他有充分實力的機會你說會怎樣?所以把潛在威脅最大的敵人先除掉是最明智的選擇!何況人家蜀國是明著威脅著魏國的!當然先除之咯!

熱心網友

樓上的兄弟們說的不錯,但漏了最重要的一點我舉另外一個例子吧:元末農民起義,農民軍之間也常發生戰爭和吞并.當時朱元璋處于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形式非常危急.但朱元璋并未順流而下,攻打實力相對較弱的張士誠.反而先逆流而上,消滅了了實力較強的陳友諒,而陳友諒雖有武漢三鎮,但富庶遠不如占據蘇杭的張士誠,這是為什么?無非是因為陳友諒野心勃勃,有一統天下之心,而張士誠則貪圖享受,不思進取.三國之勢也是如此,劉備身為漢室苗裔,無時不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劉備死后,漢丞相諸葛亮也為了克復中原而鞠躬盡瘁.臥龍歸天之后,尚有姜維繼志.反觀江東,孫權不過是守成之主,目光只局限于荊襄.孫權之后,孫氏內耗不止,爭斗不息,自保尚且不足,外戰更是無稽之談.作為魏國來說自然當然會以滅蜀為首要目的.這么說吧,如果這是一盤RTS游戲的話,樓主若是魏晉國主,又會作何抉擇呢?

熱心網友

因為吳國資源充足,很少跟魏國打仗,加上國泰民安,魏國又沒侵犯.蜀國諸六出祁山,損害兵力,資源.但他仗著蜀國,地勢險要,易守難功,魏國又很難消滅它.后來諸死掉,姜雖聰明,但太粗心,最后終于被司馬一族滅了.吳國雖少人才,但很善于鼓舞士氣,士兵以一當十.但后來孫酷敗壞國家,大興土木,搞到江南一年比一年慘.

熱心網友

魏國連年抗蜀無暇管吳,另外動吳有長江天塹易守難攻。

熱心網友

魏國滅蜀不僅消耗大量國力,還要穩定滅蜀后的政治形式,如果你看過資治通鑒就會知道,吳國當時政局不穩,但魏國為恢復國力,在277年〔約滅吳三年前〕才首次將滅吳提到日程上來,而且,吳國非常善于打防御性大規模決戰,如赤壁,彝陵,而陸遜的后代陸抗在軍事上的才華十分出眾,這也是魏國所忌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