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
熱心網(wǎng)友
凡人必有姓與名,姓與名既是人的一種符號的代表,同時又是人的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因此,從古至今,人們對自己姓與名十分珍重,我國的姓與名,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fā)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但在我國古代,并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后有名、字、別號,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義不同。 “姓”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在母系社會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為后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正如《白虎通·三綱六紀》所云:“古元時,未有三剛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個集合名詞,是家族的標識,或表示與某個大家族的某一血緣關(guān)系更為親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漢朝以前才獨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號,氏族的成員都是以這個族號作為自己的姓。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jù)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shù)家,其藝術(shù)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xiàn)形式來看,既體現(xiàn)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征著一個人的職業(yè)、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chǎn)生,是出于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chǎn)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lián)系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xiàn)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謚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后,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 。
熱心網(wǎng)友
報戶口以后~``````~`````哈
熱心網(wǎng)友
自從有文字記載開始前人就有姓名了,但是娘胎里出來的時候有姓,卻不一定有名,大多數(shù)的小孩出生時都還沒有取名字.
熱心網(wǎng)友
從有人的時候開始,名字只不過是有個符號罷了.
熱心網(wǎng)友
從有他娘的時候開始
熱心網(wǎng)友
支持樓上的 哈哈 經(jīng)典
熱心網(wǎng)友
從娘胎里出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