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知道老師如何教,我們教的和老師方法不同,有時侯反而造成孩子的困惑,成人的思維不同于孩子,怎樣才能統一協調起來。

熱心網友

1。 蹲下去  這不僅指身體上的蹲下去,而是指心態上的蹲下去。有時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議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你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建議對于小孩來說是否合適。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親都喜歡逛商場,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歡,為什么?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你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聽話,你有道理嗎?所以,在小孩不聽話的時候,最好換一個角度去想,這樣,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2。 走過去   小孩為什么不愿與大人們交流,不僅僅是什么代溝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我們這些成人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出現,不愿做他們做朋友。試想你整天擺出一幅長者的臉孔,以一種教訓的口氣,不停的抱怨,不停的責備。他怎么會聽你的話呢?我開家長會的第一句話就是:請大家關上手機,認真的聽兩個小時;如果你連兩個小時都堅持不下來,你有什么資格來責備你的小孩,要知道他(她)每天在教室里要坐上八九個小時,不說學習,光只是坐都不好受,可是我們有哪位家長能體會小孩的苦處呢?我與自己的小孩是最好的朋友。我從不責備他,當然有問題的時候,我只是幫他分析產生的原因。所以我與小孩的關系很好,他也很樂意向我講一些他的趣事或苦惱,和我探討一些他這個年齡不懂的問題。這樣做當然不夠。我一星期,不管工作多忙,總是要抽出一兩個晚上的時間與他一起活動活動。比如,打球,散步,讀書,看電視什么的。所以要想小孩與你交流,作為家長,必須學會與他成為朋友3。 放開手   現在的小孩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不爭的事實。怎么造成的呢?還不是我們大人們的原因。在家里,你什么事都給他代勞了,他用什么來鍛練自已的能力?而我們往往卻給自己找一個借口:只要你學習搞好了,其他事不用你操心。這里,我們恰恰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生活的能力與學習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說相互促進性。我的小孩從三歲起就開始自己穿衣,平時的日常生活的一些事務全部由他自己獨立完成。 到現在,他自己洗衣,自己做飯(我們值班的時候),自己清理房間,自己收拾學習用品,等等。所以,他的動手能力很強,說實話,有時候,作為父親,我都很祟拜他。比如,他做的手工之類的作品,簡直太有特點了,可以算得上是工藝品。這些我都收藏著,他不在家的時候我就拿出來欣賞。再舉一個例子:兒子上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早上上學沒有帶作業本,我也不作聲。結果那天被老師罰了站。回家后,他責怪我為什么不提醒他,我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從此,他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事情?! ∫粋€自理能力強的人,就是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也是一個思維有特點的人。這些素質表現在學習中,其潛力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勸家長們盡量放開手去,讓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這樣對小孩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4。 多鼓勵   一個人的健康成長總是離不開鼓勵的。我想這一點家長們都知道。關鍵是如何鼓勵,以什么方式鼓勵,在什么時候鼓勵。這些家長們未必都十分清楚。這里有幾個誤區:第一,一味地強調物質鼓勵。小孩考好了,他提什么要求都可以,考差了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了。第二,不適當的鼓勵。有些家長機械地認為,提倡鼓勵就是不管小孩做得怎么樣,都是一樣的鼓勵。到最后,可能你的鼓勵對你自己而言都沒有什么公吸引力。第三,從來不鼓勵。認為嚴厲可以讓小孩更好的成長。。

熱心網友

教人是教方法,而不是結果,所以你們才會發現與老師教的有出入。你可以與孩子說:到北京的路有很多條,如坐飛機、火車,但目的地都是北京。老師是教坐飛機,媽媽是教你乘火車,當然你喜歡什么方法得你選了,因為你有能力了。孩子會樂于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