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打斷了中國的脊梁? 為什么毛周爭取到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我們丟掉了?為什么以前造出大飛機,現在不行了。為什么80年代以前中國那么貧窮?為什么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人才過剩嗎?一切因為這0.6%,GDP成份論。 單純比較GDP多少是沒有意義的。做1億條褲子和造1架飛機的GDP是一樣的。但是造飛機的是富國,做褲子是窮國。就是造100億條褲子也比不上1架飛機。國家的窮富不是看GDP的多少,而是看GDP的成分。要論GDP,大清國是小日本的4倍,但是大清國的GDP是茶葉、瓷器和褲子,日本的GDP是大炮輪船。甲午戰爭,日本的大炮GDP一下就把大清國的褲子GDP打回原形。 所以要看看清楚,這GDP是做褲子呢還是造飛機。如果是做褲子,不管你多有錢,你永遠是個窮國。如果GDP是造飛機的,那么也許你現在很窮,但是你很快就富了。 二戰剛結束,日本被美國炸平了,一無所有,還得賠錢,GDP是負數。那時候日本窮得很,物資缺乏,搞配給制,發肥皂票什么的。但是日本會造飛機。所以“改革”了20幾年,很快就富了。 解放后,領導層認準了造飛機的路子,脫了褲子當當,派1萬8千多留學生去蘇聯東歐留學,學習造飛機,所以國家很窮。不過到1980年,中國終于會造100多噸的大飛機,比日本的還大。如果繼續發展造飛機,像戰后日本一樣,很快也會富,但是中國放棄了飛機,選擇墨西哥、阿根廷那些拉美國家的路子,給美國人做褲子。而且鐵了心做褲子,科技投入從改革前的1.3%急劇下降到0.6%。 我國的科技投入在0.6%的水平上一直徘徊了20年。可以說一心一意做褲子。結果韓國在這20年突飛猛進,科技超越了我國。而我國眼見要陷入拉美化的深淵,工人們工資低,大學生沒工作。為什么大學生都找不著工作,因為國家不做飛機,做褲子。造飛機才要大學生,做褲子只要小學生就夠了。 很多人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素質差沒有競爭力。其實不然。如果我國不造火箭,錢學森也沒有競爭力。反之,我國造原子彈的時候,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沒經驗,一邊干一邊學,都成人才。大學生的需求量是由經濟結構決定的。在一個“打工換外匯”、“市場換技術”理論盛行的國家里,大學生過剩是必然結果。 1980年我們可以造100多噸的噴氣客機。改革開放后,因科研經費壓縮(1.3%到0.6%),飛機下馬。造飛機引擎的廠改產,飛機研究所也不新招大學生了,人員流失,從1000多人到了200多人,出國者有之,下崗者有之,只剩下動不了的老頭老太。25年過去,我們再也早不出那么大的飛機,我們就會做褲子,全世界都是中國造的褲子。 飛機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幾乎所有工業門類,諸如冶金、玻璃、橡膠、電子、儀器儀表等等。會造大飛機,說明我國的工業體系已經完成。而這一切,都是在“閉關自守”、“動蕩不安”、“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的情況下完成的。設計者是“知識分子被迫害”,制造者“工人吃大鍋飯,出工不出力”。可是從設計到制造只花了10年時間。真是怪呀。 能夠制造100噸以上大飛機的只有4個半國家:美、俄、英、法。中國以前會,現在不會,算半個。剛好是聯合國五大常。可見只會做褲子是當不了常任理事國的。 運十飛機是周總理親自建議上馬的項目,總設計師是馬鳳山,40歲,算是年輕人。1970年8月,批準立項,所以代號為708工程。 1975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 1976年9月,制出了供靜力試驗用的飛機。 1980年9月,由機長王金大駕機首飛成功。 1984年1月,運十飛機從成都飛拉薩成功。 1986年,因3000萬油費無法籌集,運十停飛。此后國家開始花費巨億資金,大規模引進麥道飛機、波音飛機。 1990年總設計師馬鳳山郁郁而終,年僅61歲。不知道馬先生逝世時,是否會想起那個火紅的不可思議的激情歲月。“科技的春天”,“尊重人才”。嗚呼。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轉自鐵血 到70代中期,我國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完成。那個時候,中國的科技全面開花,衛星、火箭、大飛機。70年代我們開始輸出機車、戰斗機。堅持科技投入,我國的工業產品會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好。加上當時我國和非洲拉美的良好關系。接下來,按照計劃,中國援建的鐵路和火車源源不斷地運來非洲拉美的資源,再把中國的工業制成品源源不斷地銷往非洲拉美。 一個國家現代化所需的三個經濟條件,工業生產、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此時都已經具備。可以說當時雖然物質生活不豐富,但是科技、文化處于一個大爆炸的前夜,非常類似于二戰剛剛結束時后的日本。日本戰后用30年時間建成經濟強國,而75年周總理也提出要用25年時間,也就是在20世紀末完成四個現代化。可惜,毛周一去,繼任者就放棄了這種路線。科研經費劇減一半,從1.3%降到0.65%,科研平臺放棄,科研隊伍解散。 設想一下,如果改革開放后,堅持毛周提出的“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科研平臺不放棄,75年周總理提出的在20世紀末完成四個現代化絕對不是不可完成,至少我們會多很多有競爭力的產業。看一下毛周時代的工業遺產,航天堅持自主,結果現在接近世界水平;反之航空和美國合作,結果航空工業灰飛煙滅。卡車堅持外援為輔,現在中國卡車競爭力超強;反之轎車搞外援為主,結果淪為生產車間,連小小韓國都不如。輪船搞外援為輔,結果現在競爭力緊逼日韓。 科技和工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梁。文革結束,雖然我們有點窮,但是科技發展的不錯,就像一個成長期的少年,有點面黃肌瘦,但是骨骼發育很好,需要的是加強一點營養。歐美經濟黃金時期,各國的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最高比例在1.5%至2.6%之間。中國1950-1979的最高年份是2.32%,,平均1.28% 。也就是說,改革開放,應該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加上0.6%,變成2.0%。可惜,我們選擇的是減去0.6%。 80年代90年代我國的科技投入一直在0.6%徘徊。由于連年投入不足,我國科技最高獎國家技術發明獎98年以后連續6年空缺,科技界到了青黃不接的窘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到1999年。因為99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美國轟炸了我國的大使館。然后江主席說了一句最中聽的話,“歷史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同年,江主席主持了兩彈一星有功人員的慶功大會。持續了20年的“造船不如買船”的科技政策才開始慢慢扭轉。 不管什么主義、什么經濟,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最近汽油漲價,可見資源單靠國內是不夠的。毛周去后,總有人抱怨對亞非拉的外交援助太多,其實這和我國放棄四個現代化路線有關。按照周總理的規劃,實現工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資源,從美國蘇聯那兒買資源是不可能的,所以亞非拉這些朋友是非交不可的。再次引用江主席的話,“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資源也是。蘇聯在石油管道問題上向我們漫天要價。你說亞非拉這些朋友要不要呢。 飛機代指科技。很多人舉出反例說,科技并不那么重要,法國的的褲子幾千美元一條,做褲子也可以賺錢云云。這是沒有說服力的。中國這樣的大國,褲子產量太大,一下子生產成百億條,全世界每人好幾條,價格無論如何是賣不到那么高的。就算是法國,褲子雖然賺錢,法國總統來中國也是推銷空中客車的飛機,而不是幾千美元一條的褲子。
熱心網友
人類走向光明的步伐是不可阻擋的,回想一下我們百余年的恥辱,我們滿后的不只是科技,也不只是人的素質,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假的,我們要找就找我們落后的根源,用馬克思的理論來反觀我們真正的落后,也許我們就不必在痛心疾首了.愿以我血濺軒轅!
熱心網友
中國人的脊梁并沒有被誰壓彎,我們也不可能過多的去追憶過去痛苦的歷史,因為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相反,還是應該把過去的屈辱化做力量,再起來。至少,要讓我們的同胞不要感到自己的脊梁是彎的!
熱心網友
第一次鴉片戰爭割地賠款,第二次鴉片戰爭割地賠款,八國聯軍攻陷紫京城割地賠款,甲午海戰割地賠款,望廈條約,辛丑條約。。。。數不完的不平等條約,數不完的血淚事件,數不完的苛捐雜稅,沉重負擔壓垮中國人的脊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