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蒙古人都是剃發結發髻穿緊身短袖的蒙古服飾的,那么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后有沒有像滿洲靼子那樣強迫漢人剃發結發髻穿蒙古服飾呢?
熱心網友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后。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服飾上蒙漢互相影響。元代服飾統稱長袍,男女差異不大。用華麗的織金布料及貴重的毛皮制成,分為蒙制和漢制兩種。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為主的袍服,交領、左衽、長及膝,下著長裙,足著軟皮靴。漢制的婦女服飾一般沿用宋代的樣式,以交領、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為主,也常穿窄袖的長褙子,下穿百褶裙,內穿長褲,足穿淺底履,這類服飾是當時服飾的特點表現。應該說蒙古人和滿族人都想推行其本族服飾,但是蒙古人在實行不果后就放棄了,而滿族人則屠殺了近半的漢族人口,誓要推行滿服。這種殘酷的統治不僅消滅了漢服,也損害了漢民族精神,挫折了漢人的脊梁。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就發源于斯。《斷頭刀下的文明》節選——漢服消亡史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的都蕩漾著濃烈的諷刺意味……第一節 伴隨著滿洲入關而來就是剃發易服令 此前,遼東漢民早已深受剃頭之荼。早在滿洲建國時期,滿洲統治者就強令投降的漢人效法滿洲人的發式,把剃發作為歸順的標志,如天聰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勝利時令“歸降將士等剃發”,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國衣帽及令婦人束發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國。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軍入關,繼續推行這個政策。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就下令剃頭。五月初一日,攝政王多爾滾率領清軍過通州,知州迎降,多爾滾“諭令剃發”。初二進北京,次日多爾滾給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別發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撫,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發,衣冠悉遵本朝制度”。這是清朝進入北京后正式下達剃發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這一政策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在朝漢族官員遵令剃發的為數寥寥,不過孫之獬等最無恥的幾個人。不少官員觀望不出,甚至護發南逃,畿輔地區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爾滾見滿洲貴族的統治還不穩固,自知操之過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順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諭旨中說:“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發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后,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所以清軍入關后,剃發、易衣冠的政策只實行了一個月。 然而,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結。當滿洲統治者認為天下大定之時,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態,悍然下令全國男性官民一律剃發。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報之時,多爾滾即遣使諭給在江南前線的總指揮豫親王多鐸命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發,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十五日諭禮部道:“向來剃發之制,不即令畫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禮部通告全國軍民剃發。規定實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內外限于十日內,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達后的十日內“盡行剃發”。規定懲治辦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這是對民眾的。同時要求地方官員嚴厲執行,更不許疏請維持束發舊制,否則“殺無赦。”這是一道嚴令,只能執行,不許違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滿清的辮子絕不僅僅是一個頭發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滿洲統治者其實把辮子作為的“良民證”使用!多爾滾在順治元年五月講到剃發令時,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別順逆”:“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發,以別順逆”! 剃發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動極為重大,它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反抗以至于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幾乎遍及全國,導致了長期的政局不穩,以至生靈涂炭。 時人陳確記:“去秋新令:不剃發者以違制論斬。令發后,吏?不剃發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許多地方的抗清斗爭不是始于清廷接管之時,而起于剃發令頒布之日。江陰人民壯烈的據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縣宣布剃發之后,相率“拜且哭曰:頭可斷,發不可剃”的情況下爆發的。從閏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兩個多月期間,清軍對江陰屢攻不下,喪亡“三位王爺和十八員大將”,而江陰城中糧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戰士們卻士氣越發的激昂,高唱著“江陰人打仗八十日,寧死不投降”的雄壯軍歌。清軍又調來西洋大炮轟城,八月二十日,江陰城被清軍攻破。清軍攻進江陰后,十分痛恨江陰人民的頑強抵抗,就下令屠城,“滿城屠凈,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為幸,無一人順從者。”大砍大殺了三天,被屠殺者達17萬兩千人,未死的老小僅有53人。江陰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達80多天之久,打敗了清軍二三十萬的大軍,殺死了七萬五千多清兵,使滿清侵略者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中國通史》,丁文主編)。在嘉定三屠后,當滿清統治者“如愿以嘗”的將“削發令已行”的旗幡插上城頭的時候,滿城已是白骨累累,史載:在滿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內民眾無一投降者。 在此之前,滿清自入關到占領南京,其間無論是揮戈西征還是舉兵南伐無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許多地方甚至是兵不血刃傳檄而定,沒有受到十分頑強的抵抗。為何如漢人的抵抗態度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明末朝庭吏治腐敗、貪瀆橫行,官貴殷實卻國庫空虛。為鎮壓農民起義和抵御女真南下,明毅宗不斷向民眾加派三餉(剿餉、練餉、遼餉),民不堪命怨聲載道。咸認明庭橫征暴斂不恤民艱。孟子所言:“君視民如草介,民視君如寇仇”就是這個道理。更早的詩經則有民眾的怒斥:“時日曷喪,吾及汝皆亡”!故無論毅宗自縊煤山或弘光被擒蕪湖民眾都不以為意。因風傳滿清輕徭薄賦,漢人反而對于滿清則翹首以望,只要這傳聞屬實,漢民并不介意胡人帝于中華。在華夏民眾看來,雖然金鑾殿的皇帝變了,但只要自己不受干擾地照舊生活,中國仍然是中國,漢民照樣是漢民。賦稅反正總是要交的,如果滿人皇帝輕徭薄賦豈不更好?待滿清剃頭令嚴厲重頒之時,民眾如夢大醒,遂怒不可遏。原來滿人皇帝不僅是要自交稅服役,還要變我風俗習慣,毀我文化傳統。按此胡服垂辮,華夏將成胡虜,中國將不再是中國(“言語、風俗、歷史,三者喪一,其植不萌(就可認為是亡國)。”而衣冠屬于風俗一項,所以當時百姓認為如果剃發易服,則中國就不能再稱為中國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熱血者振臂一呼,應者云集。一夕之間竟成燎原之勢。 明儒顧炎武很明確地把“亡國”和“亡天下”兩個概念區別開。他的《日知錄》中有一段話很值得注意:“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與有責焉耳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認為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易姓改號,謂之亡國”,如滿清那樣使“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他還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與有責焉”。這就是后人總結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換言之,歷史上的“易姓改號”的“亡國”就是“亡朝代”,“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的“亡天下”就是“亡國家”。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 當時的西方傳教士對此頗感不解。他們疑問為什么“為保守頭顱柔順如羊之漢人,今則因保守其發而奮起如虎”?漢族人民先“保守頭顱”是不愿為保衛昏庸的腐敗明庭上陣拼殺。后“奮起如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民族尊嚴。漢族的發式衣冠是華夏民族文化傳統的象征。滿清要把漢族人民的民族尊嚴和民族感情踩在腳下,這就遭到了漢族人民堅決的浴血反抗。 相應的,為了保證推行剃法令能夠執行到底,滿洲統治者對起義反抗的義軍進行武力鎮壓,這種鎮壓,還伴隨著搶掠和血腥屠戮,以及殺人立威。 清廷頒行“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注意:“留發不留頭”不是百姓的口頭闡,而是滿清的正式頒布的命令)、“剃發易服,不隨本朝制度剃發易衣冠者殺無赦”、“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發投順,開城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盡行屠戮。”以多爾滾為代表滿洲貴族發布的“屠城令”后,有蓄發者立執而剃之,不服則斬,懸其頭于剃頭挑子所縛高竿之上示眾。 以嘉定三屠為例,滿洲統治者“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命令一下,一向“民風柔弱”的江南民眾的反抗怒火,立刻在松山、昆山、蘇州、嘉興、紹興、江陰等地熊熊燃燒。嘉定城中民眾不分男女老幼,紛紛投入了抗清行列。然而,臨時組織的民眾義軍無法與滿洲正規軍和漢*軍的聯盟對抗。乙酉年七月初四嘉定城破后,清軍蜂擁而入。當屠城令下達之時,清兵“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亂草叢棘,必用長槍亂攪。”“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 清兵“悉從屋上奔馳,通行無阻。城內難民因街上磚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紛紛投河死,水為之不流。”若見年輕美色女子,遂“日晝街坊當眾*淫。”有不從者,“用長釘釘其兩手于板,仍逼淫之。”史家慨嘆:“三屠留給這座城市是毀滅和不知道德為何物的幸存者。”血腥屠殺之后,清兵便四出掠奪財物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 。朱子素的筆記《嘉定乙酉紀事》載“兵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故**滿路,皆傷痕遍體,此屢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殺持續了一日,約三萬人遇害,“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尸滿河,舟行無下篙處”(《嘉定乙酉紀事》下同)。更有甚者,清軍“拘集民船,裝載金帛、子女及牛馬羊等物三百余船”,滿載而去了。除嘉定三屠外,還有屠江陰,血洗江南、嶺南、屠昆山、屠嘉興、屠常熟、屠蘇州、屠海寧、屠廣州、屠贛州、屠湘潭,此外還有,屠大同、屠四川等等,甚至勾結荷蘭殖民者,攻屠思明州(廈門)義士百姓屠戮殆盡,尸積成山,血流成河。1649年清軍進四川時貼出公告“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日本人還掛出“皇軍不殺良民”之類的幌子遮掩遮掩,滿洲人連這都不用)。攻陷昆山時,在那里抵抗了三天的義軍逃走,于是對平民實行大屠殺,當天的死難者就達四萬,“昆山頂上僧寮中,匿婦女千人,小兒一聲,搜戮殆盡,血流奔瀉,如澗水暴下”!1649年(順治六年)鄭親王濟爾哈朗占領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總兵姜?為首的山西反清運動,“朕命大軍圍城,筑墻掘濠,使城內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紅衣火炮攻破, 盡行誅戮”,不僅大同全城軍民屠戮殆盡,“附逆抗拒”州縣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殺。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與耿繼茂攻克廣州時的屠城“再破廣州,屠戮甚慘,居民幾無噍類。……累骸燼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因筑大坎痤焉,表曰共冢。”“甲申更姓,七年討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極。血濺天街,螻蟻聚食。饑鳥啄腸,飛上城北,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丘……”。充分暴露出滿清標榜的“吊民伐罪”的偽善。這類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屢見不鮮。古語云:“殺降不祥”,清軍往往以“惡其反側”等借口將來降軍、民屠戮一空(顧誠《南明史》)。 從滿清入關到平定三藩,三十七年之多的屠殺,全國南北皆成廢墟,直隸是“一望極目,田地荒涼”(衛周元,痛陳民苦疏,皇清湊議,卷1),河南是“滿目榛荒,人丁稀少”(李人龍,墾荒宜寬民力疏,皇清湊議,卷4),湖廣是“彌望千里,絕無人煙”(劉余謨,墾荒興屯疏,皇朝經世文編,卷34),素稱“天府”的四川更是“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國溫江縣,民政,戶口),即使抗戰時期日寇實行“三光”政策最慘烈的華北地區也未出現過這種凄慘的景象。許多繁華的大都市盡毀于清軍之手,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幾乎殺絕之后才下令“封刀”。 整個中國“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據張善余主編的《中國人口地理》記載:明朝人口高峰為一億五千萬人,清軍入關第二年(1645年)為八千萬人(當時全國籠罩在血腥恐怖之下,筆者認為此數據不準。明末統計人口數量就有六千萬,當時實行的是按人口繳稅政策,所以民間隱瞞了大量的人口,專家一般認為當時明朝人口大約在一億左右,還有學者認為人口在1。5億左。),三十七年的野蠻屠殺,使全國總人口估計減少了近一半。歷史上其他外族大規模入侵造成的人口損失為:蒙古滅金、宋人口減少四成,約五千萬人;靖康之難減三成,約三千六百萬人;八年安史之亂劇減二至三成,約二千萬;五胡亂華(含侯景之亂)在低谷中波動并幾度顯著減少;日寇侵華二千五百萬人慘遭屠殺,但總人口未減少。可見,清寇的野蠻兇殘連國人切齒痛恨的日寇也望塵莫及!除漢族外,滿清也對其它民族進行屠殺,其中殺苗民一百萬,在西南成村的苗民被清軍消滅,殺回民數百萬,還把漠北蒙古的準葛爾部落殺到最后一個幼童!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殘忍!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問題中國的解決》一文中,懷著強烈的民族義憤,列舉滿清政府的種種殺人罪行,控訴滿清統治者“貪殘無道,實為古今所未有!” 看看現代人自制的漢服: 。
熱心網友
其實 清兵剛占領中原以后,并未立即采取剔發,漢人統一穿滿族服裝。 而是一個明朝降臣為討好多爾滾,自己將自己的發型 服飾改為滿人的 并且說 同為清人 為何不同一發型服飾,所以多爾滾才下令 留發不留頭 所以這才是漢人的悲哀
熱心網友
沒有
熱心網友
沒有,因為元朝實行的是等級制!
熱心網友
沒有。
熱心網友
沒有
熱心網友
元朝實行的是等級制,清朝實行的是滿漢一家親
熱心網友
沒有,他們認為這樣會侮辱他們自己,因為漢人不是人,是類似豬狗般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