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古埃及金字塔(埃及) 秦始皇陵(中國)明太祖孝陵(中國)馬克思墓(英國)…………世界著名陵寢 古埃及金字塔(埃及) 1789年7月21日,拿破侖率領他的遠征軍來到了埃及。當他在開羅遭遇到埃及統治者毛拉德本人指揮的阻攔時,面對著穆斯林的彎刀,這位科西嘉的小個子指著金字塔向他的歐洲刺刀們發了話。他說:“4 000年的歷史在蔑視你們!”顯然,拿破侖對埃及懷有無比的敬意和深刻的理解。金字塔,這些矗立在荒漠中的巨大枯寂而冰冷的石頭,的確代表著埃及那曾盛極一時而又被人遺忘的歷史,代表著遠在沒有伊斯蘭教之前就早已死去的世界。作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中唯一的幸存者,它們沉默而高傲地永遠屹立,甚至驕傲如羅馬人,在古埃及人的這些杰作面前,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能力是微不足道而又短暫的。眾所周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Pharoah,意為“宮殿”,借指國王)的巨大陵墓。在中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也有類似的古建筑,但它們是廟宇,而非陵墓。埃及的法老們為什么要用這些聳立在蒼穹之下的石頭來作自己死后的棲身之所呢?原來,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使他們相信:人的肉體死亡以后,靈魂是永存的。死后的前程十分遠大,但首要的一點是必須妥善保管遺體,保證它萬無一失,讓那自由飄蕩的靈魂和護身魂有家可歸并能找到回家的路。他們對死后的世界是如此地深信不疑,無怪有人說:“埃及人的生活就是走向死亡的歷程?!彼篮笥郎男拍顚е铝藘杉虑榈陌l生:一是干尸即木乃伊的制做;一是堅固宏偉的墳墓的修建。在后者上面體現的追求穩固堅實之風到金字塔達到了極巔,埃及人也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者。另外,金字塔的建造也同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三至第六王朝)加強王權神化的思想有關(金字塔的黃金時代也正是在古王國時期)。國王死后將成為太陽神(拉神)的思想使金字塔從最初的凳子形(馬斯塔巴)演變成國王可以由此登天的階梯形,最后成為尖錐形,因為它更能體現升天入云的氣勢,而且從遠處看,棱形的塔身就像太陽的光芒。尖錐形塔是金字塔的完整體制,也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金字塔。因為它的底邊是方形,立面是三角形,與中文的“金”字相似,所以中國習慣稱之為“金字塔”。金字塔這種石陵,內有墓室(因為國王死后仍舊是國王,他在陰間的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一定要與他生前的地位相稱,所以墓室里藏滿了無價珍寶),塔前有祭廟、通道、船壕和圍墻等附屬建筑,圍繞金字塔還有后妃、王子及大臣的墳墓,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陵墓建筑群。埃及境內迄今留存下來的金字塔和金字塔遺址大約有80處。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胡夫①、哈夫拉和曼考拉三代法老在開羅以南10多千米處的吉薩修建的三座金字塔。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最為高大雄偉。胡夫金字塔也稱大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登峰造極之作,用花崗石砌成。大金字塔原高146米(經數千年風雨侵蝕,現高 137米),原塔基每邊長 230米(現長 227米),占地 5.29萬平方米。在世界歷史上,它保持作為最高建筑物的歷史達4 500年之久,直到 19世紀末才被艾菲爾鐵塔超過。它的龐大的體積所需用的石料之多是空前絕后的。據估計,建成此塔共用了230萬塊石料,平均每塊重2.5噸,最大的一塊重達16噸。這龐大的工程所達到的準確度之高也令人吃驚:巨大的金字塔的邊長和角度的誤差“不超過一個人的大拇指;石塊的拼裝緊密,至今石縫里一根針、一根頭發也插不進去”。②大金字塔的內部構造比較復雜。塔的入口位于塔身北側中心,高出地面約18米。塔中心地下30米處,是一被廢棄的地下墓室。沿距入口處不遠的一條上行的狹窄甬道,可到達第二個被廢棄的墓室。沿此甬道再上行,走過一條高達8米的大長廊,再經過一小室,就是國王墓室,這里安放著胡夫的紅色花崗巖石棺,不過,里邊的木乃伊早在古代就被起義人民拋出墓外了。國王墓室長10.5米,寬5.2米,高約5.8米,入口處有一50噸重的石閘門作為保護,屋頂用一塊重達400噸的大石板覆蓋。由于墓室離地面已有40米高,頂蓋承受重壓極大,所以上面又連續用同樣的石板筑成五層空間結構,這種5倍安全系數讓現代建筑師們贊不絕口;當然也有吹毛求疵的人對此提出批評,因為在現在看來,只需一層就夠了。哈夫拉(胡夫之子)的金字塔位置居中,高143.5米,底邊長215.5米,由于其地勢較高,看上去比胡夫金字塔還要高一點。其藝術風格的莊嚴與工程設計的精確均可與大金字塔媲美,并且以宏偉壯觀的附屬建筑見長。那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就匍匐在其河谷邊祭廟的西北方。哈夫拉的繼承者——曼考拉的金字塔位于南端,高僅66。5米,底邊各長108.5米,體積雖小,裝修卻十分精美。這三座金字塔體形簡潔、穩重,尖錐直刺云端,在長空烈日下對角相接,參差映襯,強烈地傳達出似乎亙古即存、萬世不滅的不朽氣質。通常把它們稱作“吉薩大金字塔群”,所謂的“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埃及金字塔,就是指此而言。在技術突飛猛進的19世紀,西方的技術人員根本不相信、也不肯承認沒有機器、滑輪、卷揚機和吊車的古代能造出如此龐大的建筑物。然而考古學家們在一座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法老墓里發現的一幅畫,足以證明古埃及人的確干成了這件不可思議的工作。他們用的是最簡單、最笨拙的裝置,但他們那無與倫比的耐心和技藝卻使擁有機械裝置的現代人不得不甘拜下風。法老們追求萬世不朽的欲望給人民造成了異常深重的苦難。金字塔逐層加高,千千萬萬的人們卻一批批地在勞累中死去,國家財富也被這石頭巨人吞得精光。少數人的長期驕奢必然導致長期挨餓的多數人的反抗;金字塔的墓葬多次被起義人民破壞,盜墓業也日益發達。到第十八王朝初年,整個埃及已沒有一座王陵是完整的了。那些幻想不朽的國王們生前費盡心機造墓的結果卻是引來大舉的破壞,如果他們地下有知的話,對這樣的大違初衷,想必無限懊惱。不過,他們后面的法老卻是心驚肉跳,最終不得不放棄這富麗堂皇的陵墓,另覓他途。圍繞偉大的金字塔,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和猜測,直到今天仍然不斷,金字塔的神奇魅力可見一斑。秦始皇陵(中國)西漢文學家劉向說:“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本推渌帟r代而論,劉向所經歷的世面實在不能算多。不過,秦始皇陵卻果真如他所言,在整個封建時代大大小小的墳丘中拔了頭籌,無論是陵冢高度、陵園規模,甚至地宮①的豪侈程度,都確確實實地是空前絕后了。如今古墓已成蒼嶺,氣勢猶存地盤踞在陜西省臨潼縣驪山北麓。驪山又名麗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玉”,風景優美,素有“繡嶺”之稱,秦始皇貪慕麗山的美名,故長眠于此,連墳墓都號“驪山”。驪山墓面朝渭水,背依驪山,占地總面積約63·7平方千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果然是“千古一帝”的風范。驪山墓始建于公元前227年,當時秦始皇還未成為始皇帝。他姓嬴名政,是個剛剛繼承其父(秦莊襄王)王位的13歲的少年君主。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大約十年的時間里,嬴政在他先世開創的霸業基礎上,兼并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近300年的割據混戰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空前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志得意滿的嬴政自認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稱“皇帝”,又幻想皇權永固,可以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地萬代相傳,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是一個有為的封建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大秦王朝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然而比這速度更快的,則是秦始皇不斷膨脹的奢欲。他無休止地役使天下人民,開疆拓土,修建長城,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疲病不堪的人民哀號呻吟,他置若罔聞,又大舉營造阿房宮,并征發刑徒70萬人去繼續修建驪山墓。這一切,既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又大大損耗了秦國的國力,成為他自促秦朝滅亡的禍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終年53歲,這時驪山墓猶未竣工。驪山墓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皇陵,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帝王埋葬規制和陵園布局的先例。從秦始皇陵開始,不僅堆土成冢,而且建筑豪華的陵園和寢殿,這是與君主專制和皇權獨尊相適應的。古人講“視死如生”。秦始皇陵的規制就是仿照咸陽都城的規制,分內外兩城,呈南北狹長的“回”字形。內城周長2 520米,外城周長 6 294米,城四角設有警衛的角樓,內外城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城門。陵冢坐落于陵園西南,是完全依靠人工用純凈的黃土夯筑而成的四棱臺形土丘,有些像埃及金字塔截去上半部分尖錐的樣子。陵冢高120米,周長2177米,上面遍植草本以像山嶺。高大的陵冢雖然歷經2 0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已降至76米,但仍冠歷代帝王陵墓之首。陵冢下據推測是巨大的豎穴式土坑,雖未經發掘,不能知道地宮的真面貌,不過,從《史記》記載還可略知一二,而這已足夠令人吃驚的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極端的專制,無休止的奢欲,對長生不死的妄想和對死亡的恐懼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身上奇妙地結合著,使他的行為充滿了愚妄和荒誕的色彩。他一面聽信齊人徐市(fú扶)“海上有仙山”的鬼話,派他率幾千童男童女入海求取不死藥;另一方面費盡心力地為自己造陵墓。他把自己在人間的享受盡數搬到了地宮。地宮就是咸陽宮在地下的縮影。它掘地極深,用紋石砌筑,以堵絕地下的泉流,并涂上“丹漆”以防潮;東西南北四面有結構宏大,布局奇特的墓道相通。槨室灌入銅液,可謂固若金湯。地宮內部構造極為復雜、陳設更盡侈麗;里面建有豪華的宮殿,設有百官的牌位,奇珍異寶不可勝數;墓室頂部排列著日月星辰的圖形,底部灌注水銀象征江河大海,機械轉動,這九泉之下的銀河就能流動;還有黃金制成的大雁與野鴨翔空弋水,又有人魚脂肪做成的蠟燭,可以長明不息。這一切都強烈地昭示著“長生”。然而不死藥自然沒能求來,盡管神勇的始皇帝曾御駕親征,到海上用連弩射殺了據說阻擋求藥行程的大魚。始皇厭惡說“死”,百官不敢言死,但死亡終究要來。地宮再怎樣繁華,再怎樣酷似人間,也不能讓棺木中的尸骨起死回生了??蓱z秦始皇還令工匠特制會自動放箭的弓弩,來保衛這于生命一無用處的墳墓;更可嘆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將始皇后宮中未生兒子的嬪妃全部殉葬之后,又將工匠全部活埋在這座大墓的中門和外門之間,以永保地宮的安全。根據近年來的考古材料,地宮仍然完好無損,拋開秦始皇不言,這對于秦代文明的保存和研究來說倒確是一樁幸事。陵園的中心部分是寢殿,它位于內城的西北部,里面放置死者生前的衣冠,供靈魂起居之用,這反映了秦始皇死后仍要統治天下,駕馭群臣的癡心妄想,這種富有代表性的想法付諸實踐便開創了古代帝陵建筑寢殿的先例。從今日的殘磚斷瓦、土石遺跡尚能想象出當年宮殿建筑的豪華壯觀。陵西側緊靠內城西墻是守陵人和侍奉宮人的住處,此外還有車馬坑、馬廄坑和珍禽異獸坑,完全是帝王生前的排場。陵園內還有一條高約10米,長1400米的排水大堤,以防水患,可見秦始皇陵園設計之周密,真稱得上是“千年大計”了。近年來,始皇陵周圍陸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兩乘彩繪銅車馬,這是我國考古史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銅質車馬。銅車馬俑大約是真車真馬真人的一半,挽具齊全,裝飾華麗,造型生動,制作精巧,色彩鮮艷,是極珍貴的青銅藝術品。最能反映始皇陵豪華和宏偉的還是陵園東門外的兵馬俑從葬坑。三座兵馬俑坑共出土陶制兵俑上萬件,戰馬600余匹,戰車120余乘,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威震宇內,削平群雄的強大軍容。如今這座地下文物寶庫又重見天日,成為秦代陶瓷藝術和金屬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的見證,并被稱譽為“世界第八奇跡”,這恐怕是始皇當年始料不及的。更讓始皇絕對意料不到的是秦始皇陵的開放。這座地下帝國于1961年被我國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整的秦始皇陵作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象征,聞名世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人來此領略絢麗多姿的秦代文明的風采。明太祖孝陵(中國)《紅樓夢》里的妙玉特別激賞宋朝詩人范成大的兩句詩:“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是說人的壽命無論怎樣長久,也終究要死。土饅頭是墳的俗稱,因圓形的墳,看去恰如饅頭。不過在帝陵中,這種饅頭墳直到明代才出現,秦漢唐宋時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圓形墳是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的創舉。因為南方多雨,陵墓作圓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濕墓穴,由此可見這位朱皇帝不泥守傳統、立足實際的革新精神。朱元璋選陵址的辦法也頗有新意。他登基后,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湯和征詢陵址的意見,并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連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到時從各自的袖筒中掏出來一對,結果不約而同地寫著同一地點。這不免讓人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這個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的靈谷寺舊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懷王滅越后,曾在這里掘地埋金,以鎮“王氣”。它三峰井峙,氣勢雄偉,自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鐘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故有“虎踞龍盤”之說。獨龍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氣蒸騰,云氣山色,朝夕多變,確是一塊風水寶地。陵址一經選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靈谷寺遷到紫金山東麓,讓地給自己建陵。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營建孝陵,翌年馬皇后去世,就安葬在這個墓里。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時隔15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終年70歲,與馬皇后合葬孝陵。孝陵周長約30千米,規模宏大,由南向北,縱深達2。6千米,是一組排列有序、相對集中的木構建筑群。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這是陵寢威嚴的標志,輕忽不得,否則就得問個大不敬罪。下馬坊東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所立的“禁約碑”,碑文洋洋數百字,是保護陵園和謁陵的有關規章制度。禁約碑東北約500米處是孝陵大紅門,門上原有重檐黃色琉璃瓦頂,今只剩下門洞。過大紅門是四方城,這里原是一座碑亭,現在只剩下四周圍墻。城內原有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為他父皇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一通,滿碑全是對朱元璋的頌揚之辭。四方城略北過御河橋是平坦寬闊的孝陵神通,兩側排列有12對石像生①,包括文臣武將各四尊,華表2座,石獸24只,綿亙排列達10千米之長,象征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可以說是“死要威風”。這些石刻比唐宋帝陵的石雕體態更顯壯觀,石刻技法簡樸,形態雖稍嫌呆滯,但具有靜謐肅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孝陵的神道非常獨特,由華表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孫陵崗”的小山。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神道轉彎在帝王陵寢中是不多見的。據載,當年建陵時,曾有人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說:“孫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蔽从枧鷾?,于是神道只好繞行而過。比起同世之雄曹操“生了當如孫仲謀”(仲謀是孫權的字)的喟嘆,孫權——倘若他地下有知的話——想必會更加感激千載之后這位開國之君的惺惺相惜:成全了他的“入土為安”。神道盡頭,過欞星門遺址就是孝陵的正門,門上嵌有“明孝陵”青石門額一塊。正門之后是中門,原來的建筑已經毀壞。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中門臺基上修建了一座碑亭,里面矗立著五通石碑,中間一通上刻清康熙皇帝的題字,康熙六次南巡,曾五次親謁明孝陵,這塊“治隆唐宋”碑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時所題。其他四碑也都刻有清代皇帝的題字,其中有乾隆皇帝1751年南巡時所題刻的詩句,詩中對明太祖打下一片大好江山,而后世子孫卻無法守成十分感慨。碑亭后面是獻殿,這是陵園最突出的建筑,原有45間涂龍滾柱的殿屋,規模十分宏大。這也是朱元璋對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秦漢唐宋時期陵園中供帝王靈魂起居的下宮建筑,并相應取消了陵寢中留居宮女以侍奉亡靈起居的制度,而保留并擴展了供謁拜祭典的上宮建筑,從而更加注重朝拜祭祀的儀式排場。這既說明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陵寢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漸廢止,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為推崇皇權,鞏固統治而借祭祀大作文章的良苦用心。然而,再盛大的祭祀也保不住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清軍入關之際,孝陵獻殿全部被毀,只剩下遍布刀傷的臺基和柱礎。清朝占據中原后,為安撫人心,曾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殘存的臺基上重建了一個座獻殿,但只面闊3間,與須彌座①式的臺基相比,寒傖而落魄。解放后,人民政府曾進一步修整和裝飾了重建的獻殿,部分建筑已恢復了昔日的盛容。陵園最后部分是寶城,寶城是陵墓前的一圈圍墻。寶城上建有明樓,這是陵園內最高的建筑物。寶城和明樓也是朱元璋的創舉。寶城內的巨大土丘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地,上面條石篆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關于孝陵地宮的情況,未經發掘,不得而知,不過從陵園地面建筑的豪華宏偉來看,地宮必然是奢侈宏麗,縱然史家一再粉飾,標榜節儉,也難以令人相信。朱元璋雖然在后人的畫像里厚唇長顎,十分不堪;安徽的花鼓戲也對這位皇帝充滿了諷刺怨恨,但他能由一介農夫成為一朝開國之君,確有他過人之處。而他對陵寢制度的改革,也為后世垂范。明十三陵及清東陵、西陵在規制上就是基本沿襲孝陵,只是規模更為宏大而已。明太祖孝陵也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起重新對外開放。那高大精美的建筑和形勝天然的景色令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流連忘返。馬克思墓(英國)在英國首都倫敦北部有一個叫“海格特”(Highgate,意為“高門”)的住宅區,據說14世紀時,這里原是森林和獵場,設有稅卡,稅卡處有一座高門,故而得名。海格特跨卡姆登、伊斯靈頓和哈林蓋3個自治市,當地曾居住過許多名人,當地的公墓——海格特公墓中也安葬著很多知名人士,如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米歇爾·法拉第,著名小說家喬治·艾略特、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斯賓塞等等。在公墓內有一塊墓地,每天前來瞻仰的人絡繹不絕,成為公墓中一個絕無僅有的現象,這塊墓地就是馬克思墓(Marx’s Tomb)。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出生于普魯士萊茵省的特利爾城,大學畢業后遷居波恩。從1842年10月開始,馬克思幾次被驅逐出普魯士、法國和比利時,過著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1849年,31歲的馬克思移居當時歐洲最繁華的城市,觀察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的理想窗口——倫敦,從此在這滯留下來,直至1883年與世長辭。馬克思曾說:“我是世界公民,我到哪兒就在哪兒工作?!北M管寄寓倫敦的生活異常艱苦,但他從未停止過工作和戰斗,他同恩格斯一起,以滿腔的熱忱關注并指導當時歐洲的革命運動。在他和恩格斯的領導下,1864年在倫敦成立了“第一國際”,把歐洲工人運動推向新的階段。同時,馬克思還以驚人的毅力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寫作。他的理論巨著《資本論》就是在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里辛勤研讀25年結出的獻給工人階級、獻給全人類的最偉大的科學碩果。馬克思在倫敦期間的生活極端困苦。正如列寧所說:“貧困簡直要置馬克思和他的一家于死地?!庇捎谏钏龋R克思先后搬過好幾次家。先是在倫敦切爾西區安德森街4號住了幾個月,因為付不起每周1個半英鎊的房租,被房東攆出門;又搬到倫敦鬧市中心的索霍區第恩街28號。當時的索霍區是倫敦最窮的居民區之一,住著許多像馬克思這樣的政治流亡者。馬克思住在這幢4層舊式樓房的3樓,全家7口人只有兩個房間,小的一間是馬克思一家的臥室和更衣的地方,大的一間則權充馬克思的會客室、書房,又兼飯廳和孩子們的娛樂室。當年監視馬克思的一個普魯士警察如實地記下了馬克思的生活:“馬克思住的是倫敦最次、也最便宜的房子,……整套公寓里沒有一件干凈、結實的家俱,連個舊貨商人都不好意思出售這類什物。”貧困和疾病始終困擾著馬克思,以至他的大衣在1853年一年內兩度被送進當鋪,使他有時幾天不能出門;因為沒錢給孩子治病,他有3個孩子在這里夭折。然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等名著卻正是在這樣難以言說的艱難和惡劣的條件下誕生的。后來,馬克思又搬了3次家。1881年冬,馬克思失去了終身伴侶燕妮,1883年1月又失去了他最鐘愛的長女。這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使馬克思早已透支的精力和體力再也難以恢復,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梅特立公園路41號書房的安樂椅上,靜靜地長眠了。在他逝世前兩分鐘,恩格斯還去看望了他。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的遺體被安葬在距寓所不遠的海格特山坡上的墓地里。不過,當時馬克思的墓地位于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旁,那是公墓內一個偏僻荒涼的角落。而且馬克思的墓太樸素了,甚至有點寒傖,墓上只有一塊普通的石碑。1956年3月14日,英國工人和各國共產黨集資在公墓東端購買了一塊較大的墓地,并將馬克思親屬的遺骨遷來葬在一起。馬克思墓上是一塊花崗石的墓碑,呈方柱形,高2.44米,碑頂安放著一座1。22米高的馬克思青銅頭像。頭像呈沉思的表情,目光深遠,凝視著前方;墓碑東西兩側,鑲嵌著兩個青銅花環。這是英國著名雕刻家勞倫斯·布雷德肖的杰作。墓碑正面上方刻著金光閃閃的大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下方鐫有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蹦贡醒腓偳吨粔K白色的大理石,上面刻著:“卡爾·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的夫人燕妮同馬克思合葬,女兒愛琳娜、外孫哈里、龍格和女傭人海倫而安葬在附近,墓碑的中央也刻著他們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日。馬克思墓的四周肅穆整潔,蒼松翠柏,傲然挺立,終年常青,墓前常有人敬獻的鮮花和花環。特別是德國的勞動人民,幾乎每次到倫敦,都要來此謁陵,以表達故鄉人民對這位偉大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和深摯的懷念。。
熱心網友
秦始皇陵李世民陵墓明孝陵金字塔泰姬陵
熱心網友
除了上面提及的埃及法老金字塔、秦始皇陵、十三陵、明太祖孝陵外,還有不少世界著名陵園不能不提,比如:印度的泰姬陵,英國的西閩(又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面葬著英國歷代君王、首相丘吉爾等)等。另外,中國的黃帝陵、孔廟、岳墳等也是很知名的陵園。最后,再提一個臭名昭著的——日本靖國神社。也很有名,但這個“名”是反面意思。
熱心網友
我喜歡硬度泰姬陵
熱心網友
夠詳細了!!我就不說了!
熱心網友
埃及法老金字塔、秦始皇陵、十三陵等等,中國的皇家陵墓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