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五歲了,整天只想玩玩具和看電視,要他做作業就說頭暈、困了想睡覺,要不就說太簡單了(或太難)不想做;他還問我:“媽媽為什么我一定要上學啊?” 我該怎么辦呢?

熱心網友

你好,孩子貪玩這是天性,不過,要讓孩子喜歡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下面摘錄了兩篇關于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文章,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電燈、電話的發明者愛迪生,活了84歲。一生發明創造達二千多種,平均每15天就有一種發明。有趣的是這位著名的發明家一生中只在學校讀過3個月的書,最終還因學習成績差被趕出校門。但他并沒有被挫折所嚇倒,重新認識自己。就是這次的挫折使他改變了人生之路。五歲的愛迪生,有一天看到母雞孵蛋,他連蹦帶跳地跑去問媽媽,“那只雞把雞蛋放在屁股下干什么?”母親耐心地告訴他:“是雞媽媽在孵小雞,它怕蛋著涼給它們暖和暖和。”有一天吃飯的時候,全家人找不到愛迪生,最后還是爸爸從雞窩里把他找出來。原來他正在仿照母雞的樣子孵小雞呢!屁股上沾滿了蛋清和蛋黃。媽媽當過小學教師,理解孩子的心情,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稱贊孩子的求知欲,更加喜歡小愛迪生了。過了些時候,愛迪生從氣球充滿氣體能夠上天,聯想到人體充滿氣體也許同樣能飛上天。于是,他設法弄到一包吃了能產生氣體的藥粉,和小伙伴米吉偷偷地進行試驗,由于劑量過大,米吉吃下不久,肚子痛得難受,幸虧發現及時,經搶救才免于死。面對這樣“頑皮”,又愛“闖禍”的孩子,他的母親南希懂得,這一切都是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引起的。對健康好奇心,非但不能打擊,而且必須愛護和設法激起新的好奇心,并逐步把這種好奇心引導到事業的軌道上。從此,他的母親親自擔負了教育孩子的責任。春天,南希和愛迪生在門前,邊欣賞春色邊上課;夏天,南希領著愛迪生在湛藍的天空下爬上瞭望塔,一邊乘涼,一邊講羅馬帝國興衰的故事;秋天,南希又和愛迪生在小河邊,從小河到大海,朗讀《魯濱遜漂流記》等文學作品。就在這樣的具體、生動、形象的教育活動中,培養了愛迪生的理想和求知欲,為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以上的真實故事,就是愛迪生從身邊的生活中注意觀察產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孩子學習的興趣也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變化的。家長應該隨時注意孩子的成長過程,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自己的孩子的興趣向正確方向發展。 孩子有興趣,才能學習好 如今,無論家長還是教師,都認識到學習興趣的重要性了,到處都在討論怎樣培養興趣。 興趣當然重要。干一件事有興趣和沒興趣做起來完全是兩股勁,這幾乎不需要論證。而且,人類歷史告訴我們,偉大人物、杰出人才,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對其所從事的事業喜愛到癡迷程度的。從這個意識上可以說,興趣是創造之母。但是可惜,培養興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發現教師和家長“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努力多半是失敗的。“培養”很容易給教育造成誤解,以為孩子的興趣是可以命令出來的,或者是訓練出來的。 興趣有先天因素(如智力類型),是自然形成的,一般無法刻意培養。興趣中包含著太多的感情色彩,而感情是無法操縱的。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有點像談戀愛,不但包辦不得,就是您主動當“介紹人”,他也常常不買帳,想讓孩子“先結婚后戀愛(先努力學某門功課,后來逐漸喜歡上它),成功率也很低。 所以,學習興趣是可遇而不可強求的東西。我見到的很多教師、家長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努力培養,都有“牛不喝水強按頭“的意味,與其說這是在提高學習興趣,不如說是在促使孩子厭學。這么說,家長和教師在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方面豈不就無所作為了嗎?當然不是。在這方面家長和 教師大有用武之地,只不過應該轉變觀念,減少控制色彩,增加服務心態。 首先要為孩子提供產生興趣的情境。一般說來,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更多是在課外活動中產生的,因為課外活動比較自主,比較寬松,這是產生興趣的良好條件。現在喜歡在課堂學習的孩子,就多數來說,說他們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其實他們是對考試分數感興趣。這是“結果興趣”而不是“過程興趣”,其實是“偽興趣”。 興趣本質上是非功利性的。有不少家長都喜歡給孩子選擇那些直接與課內學習掛鉤的補課班,比如英語班、寫作班、奧數班等等,這些培訓班其實只是課內學習的延伸乃至拷貝,除非孩子本人很愿意參加,否則對培養興趣是無效的。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各種機會,如參觀、游覽、讀課外書、參加各種課外特長班等等,觀察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的興趣指向,以便進一步引導。 在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之間架設橋梁。家長不要以為孩子課外的興趣就只能在課外起作用,家長應該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學會把孩子的課外興趣與課內學習聯系起來。有一個教職業高中的數學教師告訴我,她的學生是學賓館服務的,對數學一點兒沒有興趣。這位教師發現學生在整理客房時,手忙腳亂,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動作,很是苦惱。于是她就建議學生采用數學辦法,把客房整理的各項活動分解,計算出每一項需要幾秒鐘,結果學生工作效率大為提高。從此上數學課比以前認真了,興趣也多了起來。這位老師就是一個善于“搭橋”的人,我們希望這樣的教師多起來。其實,孩子的很多課余愛好也可以用同樣方法和課內學習連接起來,比如看課外書,只要引導得當,一定對語文學習有好處。問題是你必須內行,才能發現其中的內在聯系加以引導。如是外行,就只好逼著孩子“兩耳不聞課外事,一心只讀課內書”了。 讓孩子接觸真正有興趣的人。培養興趣的最佳辦法是讓孩子接觸對某事有興趣的人,因為興趣的感染性很強。家長自己最好做“興趣帶頭人”。但是學校有這么多學科,家長要門門做帶頭人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孩子接觸真正內行的學科愛好者,比如親戚朋友等。實踐證明,家長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當“學習警察”和“作業監工”上,不如用在給孩子找好的“興趣引路人”上。 化“消極興趣”為“積極興趣”。對于孩子有些確實“不務正業”的興趣,例如上網聊天、早戀、追星、煲電話粥、趕時髦要名牌等等,家長也不可生堵硬截,因為經驗證明,那樣往往適得其反。最聰明的辦法是進行一定程度的防范,而用更多的精力來“搭橋”,化“消極興趣”為“積極興趣”,使孩子生活更加豐富,人格更加健全,推動課內學習。 總而言之,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很重要,但這是難題,是藝術,不要期望立竿見影。 。

熱心網友

年青的媽媽,是你的問題啊,五歲的孩子就不貪玩的話,肯定是病了。才五歲就要他熱愛做作業,太過分了!如果還沒上學就開始厭學,對上學有恐懼感,以后怎么辦?先解決你自己的認識問題吧,你很愛學習嗎?你以做數學題、寫作文為樂嗎?慢慢體會什么是“寓教于樂”吧。我太同情你五歲的兒子了,告訴他,有個阿姨很同情他。

熱心網友

立規矩永遠不會太晚,但對稍大一點的孩子而言,你已經給過他“自由牌”的生活,現在又想給他“自律牌”,他肯定會反抗。考驗父母的重重難關就此出現了: 第一難關:孩子開始“討價還價” “如果我答應9點鐘關掉電視上床睡覺,你周末就要帶我去動物園”,“如果你要我整理玩具,就要獎我一個冰激凌”……所有這些纏磨都令大人的耐心迅速耗盡,最終,你放棄“民主”面目用巴掌懲罰了孩子。 闖關辦法:最大程度地控制自己的火氣。態度要和藹,但底牌要堅決,只要嚴肅地、緩慢清楚地說一遍:“現在結束討論,就這樣做!”讓孩子看一看你眸中的決心,他一般會放棄纏磨的努力。要與你的伴侶和父母商量好,在實施規則時大家的態度必須一致。 第二難關:孩子嫌你“嘮嘮叨叨” 在立規則的過程中孩子肯定會出現反復,這個時候你是否一遍遍地“口頭強調”?很遺憾,口頭重復的效果并不好,正值反叛期的孩子會這樣沖撞你:“媽媽,你好煩。”“媽媽,你要是出差就好了,我就自由了。” 闖關辦法:別被他的抵觸情緒牽著鼻子走。要盡量讓孩子自覺生發出對規則的認同感和親切感,如將規則編成兒歌,貼在墻上,與孩子一起唱,這是將外在規則潛移默化為“內在需求”的一個好招。此外,一味指責孩子只會造成雙方情緒上的對立。發現孩子有過線的行為,不必馬上講道理,過一會兒講一個故事,把他的行為化為故事主人公的行為,在故事中昭示此種行為最可能帶來的后果,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 第三難關:孩子說他記不得所有規則 在一段時間內,孩子對一部分規則執行得好,另一部分則表現出“不合作情緒”,這個時候你是制定更多規則來強調你的權威,還是做出讓步和妥協? 闖關辦法:前者將誘發孩子“面服心不服”的兩面派特征,令你必須時時刻刻近距離監控;后者則披露了你的猶豫和軟弱,你只要有第一次退讓,就會有第十次。 正確的辦法是立規則必須與孩子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對等,規矩太多只會帶給孩子壓力,并遭到他的反抗。不如循序漸進,從執行幾條簡單且關鍵的規則開始,讓孩子初步擁有自律精神。 記住,對規則的貫徹與實施,少即是多! 溫情提示:2-7歲兒童必須確立的“基本規則”: ●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要告訴孩子不亂竄馬路并非“不勇敢”,而是對生命負責的表現。 ●禮貌原則 把對長輩的尊敬、對同伴的友善以“講道理”的態度,向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禮貌往往被自詡“觀念先進”的年輕父母所忽略,其實這一規則的缺位往往使人生出驕縱之心,不肯體諒他人,也是孕育“小霸王”、“刁蠻公主”的溫床。 ●游戲公平原則 游戲規則一旦實施,任何人都必須遵守。從小悔棋耍賴、要別人讓步的孩子,長大后很可能成為團隊中“不受歡迎”的人。 ●自我管理規則 自己的義務不能由大人代勞,這一原則的貫徹可以從整理。玩具和堅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開始。知道人必須有克制、有責任,必須在權力和義務間取得平衡,這將對孩子終生有益。。

熱心網友

大道理樓上的兩位已講得很詳細了,我來講具體操作,他喜歡玩玩具你就和他一起玩一邊玩一邊傳授知識,如用積木蓋房子你就要教數字和形狀的概念給他,還要對他講,房子的大小是按面積計的,而面積是這樣算的,三角形和四方形的面積又是這樣算的還可以引出一連串相關的知識,從而引起他的學習興趣。只要他喜歡玩,你就在玩上動動腦筋傳授知識,你最好買多些益智的玩具和他一起玩,而不要照本宣科,這樣很枯燥而且知識面也不廣,總之圍繞著玩作文章,小孩有得玩就很容易教,以前我兒子喜歡玩一個關于中世紀戰爭的電腦游戲,我就買了有關中世紀歷史的書讓他看,他非賞愿意并很快弄懂中世紀的歷史,這樣在玩中又完成了這段史的學習。

熱心網友

2。讓孩子從學習中體會樂趣據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大部分孩子不能體驗學習的樂趣。中小學生對學校中的課程普遍不喜歡,調查發現,中小學的課程中,除了像物理、化學這樣的操作性和探索性較強的課程受到學生的喜歡外,其他課程的喜歡比例隨年級升高呈下降趨勢,喜歡“語文”和“數學”的學生比例由小學一年級的65。31%和60。77%降到初三年級的39。04%和42。9%。喜歡“外語”的學生比例:小學隨著年級的增高而增高,但初中“外語”隨著年級的增高而下降。就連音樂、美術、體育這樣極易引起學生興趣的課程都使學生感到厭煩。據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的學習的動力來自于對好成績的追求,而不是興趣。孩子們在對“為什么喜歡該科目”的原因做出解釋時,選擇“成績好”的比例集中在70-80%,選擇“老師講解好”的比例為30%,而選擇“有興趣”的比例不超過30%。這說明,相當多的孩子學習的外在動機較高,認為學習是為了考試。盡管有的孩子考試成績非常好,但并不是因為喜歡讀書而學習。大部分孩子不能在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而是苦學完成學業。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在很多同學感到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很重的同時,也有一些同學學得生動活潑,主要是這些同學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己調控自己的身心負擔。心理學家認為,一項活動是否容易令人疲勞,既跟活動量有關,也跟人們對它的態度有關。作為家長,也許我們減少不了孩子學習的量,但卻可以改變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借此從心理上減輕疲勞感。樂學的意義就在于樹立對學習的積極態度,從而改善心理感受,把學習變成一個快樂的過程。興趣包括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兩種。直接興趣是對學習過程的興趣,為此,我們應該善于從聽課、作業、鉆研、思考等學習過程中體會樂趣。間接興趣是建立在對學習結果和意義的認識基礎上的興趣,為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善于從學習的良好結果中體會成就感和自豪感。還有就是讓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很多學生每天都要學到很晚,可是學習效果并不明顯,原因是什么?就是沒有掌握梁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這些方法和技巧包括閱讀技能、聽課方法、記憶術、思維方法、預習和復習方法、積累、總結和整理知識的能力,以及適合于不同學科的具體學習方法等。除此之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不盲從老師。老師的教學一般是針對全班而言的。如果我們能根據自己的特點采取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就會學得輕松自如。例如,在名目繁多的補課中只聽自己需要的知識,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加強學習的計劃性,把一學期、一個月或一周的學習任務分解到每一天,合理安排好每天的學習、休息和娛樂,做到有張有弛。除了上述幾點之外,學生的心理負擔過大主要來自五個方面:家長、學校和老師、社會輿論、團體壓力、個人目標和現實狀況的差距。前四種都屬外界壓力,他們必須“用心感受”才能轉化成內在心理負擔。因此,有的時候,家長應該學會給孩子減壓,告訴他們,不必過分關注家長的期望、老師的評價和在班級里的排名,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活動本身,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和學習成效。只要自己盡了力,發揮了應有的潛力,就應該坦然面對各種結果,這樣一來,壓力一小,學習效果反而會更好。第五個方面屬于內在壓力,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目標的方法來緩解這種壓力,即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適時調整目標,使之既有一定的難度,又不是高不可攀,這就和每一個孩子對自我的期望值有關了,作為家長,必須時刻關心自己孩子的心理波動,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學習上的壓力主要來自哪里,是不是自我定位不合理,應該如何糾正等等。主要就是讓孩子能夠始終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更為輕松自如的應對學習。 愛迪生在8歲時才開始上學念書。進的那所學校只有一個班級,校長和老師都是那位恩格爾先生。學校課程設置呆板,老師還經常體罰學生。老師講課枯燥無味,引不起愛迪生的興趣。因此,他從來沒有好好地坐在椅子上過,老師在講臺上教課,他就在下面走動,有時還跑到外面去。有時候,他會收集附近人家丟棄的物品,而制造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帶入教室,整天就玩這些東西,完全不注意老師在臺上講些什么。長期下來,老師感到很頭痛,因為他往往妨礙別人上課。一次,在上算術課的時候,教師講一位數的加法。許多學生都安靜地聽講,只有愛迪生忽然舉手發問說:“二加二,為什么等于四?”老師被問得張口結舌。不久老師把愛迪生的母親叫到了學校,對她說:“愛迪生這孩子一點不用功,還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問題。昨天上算術課時,他居然問我二加二為什么等于四,你看這不是太不像話了嗎?我看這孩子實在太笨,留在學校里只會妨害別的學生,還是別上學了吧。”愛迪生的母親非常生氣地說:“我認為愛迪生比同齡的大多數孩子聰明,我會教我的愛迪生,他再也不會來到這里!” 此后,愛迪生便在母親的親自指導下如饑似渴地汲取著人類先哲的智慧思想。她具有高超的教育才能,因此把家庭教育辦得生動活潑。春天,樹木抽出嫩枝時,她和兒子坐在屋門前,邊曬太陽邊上課。夏夜,天上是密密麻麻的星星,庭院里一片蔥綠,她和兒子來到高高的望塔上,一面納涼,一面讀書。到入了秋,愛迪生又念上了《魯濱遜漂流記》、《悲慘世界》這一類古典文學作品。冬天,天寒地凍,她又與兒子在一起圍火授課。她講地理,如同把愛迪生帶到世界各地周游,漂洋過海,登山探險;她講英文,又非常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她教文學,使愛迪生對雨果敬慕不已。以至于朋友們都管他叫維克多•雨果•愛迪生。在這些教育中,愛迪生深深地體會到讀書的重要,他說:“讀書對于智慧,也像體操對于身體一樣。”他也認為,母親是真正理解他的人,后來,愛迪生說:“我在早年發現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當學校教員叫我笨蛋時,她來到學校為我極力辯護,就從那時,我決定要給她爭臉面,不辜負她對我的盼望。她實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由于母親的良好的教育方法,愛迪生對讀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正是由于愛迪生從學習中得到了樂趣,因此他才會在自學的條件下取得成功,最終成為趨勢文明的科學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