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棍、槊、棒、拐子、流星往往提到18般兵刃,有時候也稱18般武藝。小時候聽的評書里邊,因為比較上口,我依稀還記得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镋鐮槊棒、鞭锏錘抓、拐子流星。按《大保鏢》里邊的說法,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棍槊棒、拐子流星。這基本和評書里邊差不多??墒恰端疂G》里邊的說法就大相徑庭了,是: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扒。火器都上來了。而《隋唐演義》的作者褚人獲的筆記中,記載的是: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撾殳叉、把頭、錦繩套索、最可氣的是第十八是“白打”。想來這白打肯定不會是“大嘴巴隨便抽”的意思,應(yīng)該是指徒手的功夫,已經(jīng)不是器械了??偟貋砜?,18般的說法不一,而且就是把種種說法匯總起來,也還有許多兵器,什么飛刀啊、判官筆啊、方便鏟兀的沒有包括進去。這個說法,不過是用來反映武術(shù)的概貌而已,膠柱鼓瑟地理解看來一定是不成的。。
熱心網(wǎng)友
武俠小說之所以稱為“武”俠小說,是由于其中展現(xiàn)人物行動與豐采的關(guān)鍵,往往便在于人物的“武功”;這一“武功”,是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實際存在或“虛擬”出來的“武術(shù)”。展演武術(shù),必有相關(guān)的“配備”,這些“配備”,就是所謂的“十八般武器”。 “十八般武器(藝)”的說法,大概從宋、元以來就流行了,如元代雜劇〈逞風(fēng)流王煥百花亭〉就有“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弩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的記載,而〈敬德不服老〉中也說“他十八般武藝都學(xué)就,《六韜》書看的來滑熟”,這里的“武藝”,就是指運用“武器”施展出來的“技藝”。不過,各家對“十八般”的說法不太一致,綜合各家說法,“十八般武器”至少有25種以上,而且,不在這些范疇中的“奇門兵刃”、“暗器”,更是不勝枚舉,因此,我們不妨將“十八”看成是一個約略的數(shù)字,不必執(zhí)著在數(shù)目上計較。 “十八般武器”是中國傳統(tǒng)兵器的總稱,每一“般”下,都各有許多形制、功能不同的兵器,如“刀”下,有九環(huán)刀、雁翎刀、春秋刀、三尖兩刃刀、斬馬刀、砍山刀、大刀……等等,名目繁多。這些兵器,原本都是在實際作戰(zhàn)當中廣泛使用的武器,有部分甚至原來就是農(nóng)具,如“鈀”是農(nóng)家用來鋤地、挑草的器具(《西游記》中的豬八戒,以“九齒釘鈀”為武器,非常有名,正因他在高老莊當女婿時,是莊稼漢的身分),中國歷代的戰(zhàn)爭,很多都和農(nóng)民有關(guān),因此兵器往往就從農(nóng)具中脫胎換骨而成。 另有說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鐮槊棒,鞭锏錘抓,拐子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