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師的關系就象貓和才鼠

熱心網友

首先從心理上除掉恐懼感,不要怕他,他只是個普通人,有什么可怕的。另外就是與他多交流,幾次以后就會有改觀

熱心網友

雖然說下面的文章是給老師看的,不過對你應該也有一些啟示希望你會喜歡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幾點認識 王寶泉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師生關系已從陳舊的“師道尊嚴”的堡壘中解放出來,正朝著健康方向發展。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教育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如何處理師生關系的問題。健康的師生關系是發展教育的基礎。教師能否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學生能否全面、主動地發展,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關系是否良好。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造就人。現代教育思想告訴我們:師生關系和諧健康,學生才會樂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小學生年齡小,特別需要關心和幫助。生活中教師為學生創造和睦、寬松的環境,學生才會信任教師,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才會樂于向教師說出真情實感,才會把教師當作朋友。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親師”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這一點與現代教育觀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門藝術,對待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內涵,對教育過程發生的問題在思想上要有明確的認識,處理要適度妥當,既不小題大做,過分渲染夸大,也不簡單粗暴,草草了事,這樣才能促進師生關系健康、和諧。怎樣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呢?1. 遵循理解原則。小學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總是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師生關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一個同學抄作業,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是害了那個同學。挨批評的學生很不服氣,下課后,主動找到老師說:“我知道讓他抄作業不好,可是他說看看我怎么做的。我想讓他看看也沒什么不對。”聽學生一說,老師意識到自己調查了解不夠,沒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評他是不對的。便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及時解決了出現的矛盾。學生認為讓同學“參考”一下自己的作業“沒什么”,教師卻把這類事看得很嚴重,這就是認識上的差異。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作業,看看別人怎樣做的,再動腦思考不是壞事,學生的學習愿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對于一點不動腦筋、完全照抄別人作業的學生還是要適當批評,絕不能聽之任之。諸如此類事情,師生雙方如果相互理解,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理解并不深刻,有時可能還有些偏激。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看成是找岔兒;教師的態度稍微嚴厲一點,就認為是不尊重他們、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問題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終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錯誤的思想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教師的責任,班主任老師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批語幫助和惡意的訓斥指責。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學生提出意見,教師能夠耐心聽取,給予積極響應,也是民主的表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么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2. 堅持尊重原則。尊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么,尊重就是這一關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教師不尊重、愛護學生,便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許多學生在調查問卷中說:喜歡和佩服尊重學生的教師。一個學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寫道:“老師,您講課時我在下面小聲說話,您不但沒批評我,還讓同學們聽聽我有什么看法,使我很感動,我覺得您這樣做很好!”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不禮貌行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唯我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結果造成學生心里極為不滿,出現抵觸行為,甚至在背后議論教師、給老師起外號等等。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壞,戴上有色眼鏡看后進生,師生關系成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學習,雙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影響。應該明確的是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盡量減少失誤。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悉心呵護。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教師應采取寬容態度,適當加以疏導,不激化矛盾。教師偏愛少數優秀的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不和諧的又一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促中間”,好學生非常受寵,而大部分學生卻被冷落。教師這樣做,尊重的只是少數“好學生”,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失落感,這些學生不但會對少數“好學生”產生厭煩感,而且對教師也很不滿意。教師偏愛少數“好學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數學生。師生無親疏,無論哪一個學生都有長處,教師應該一視同仁,善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才能的機會,這樣才能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總之,建立民立、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應該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原則是保障。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有時教師的一句平常話、一個普通的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絕不只是上面所探討的幾個方面。今后還應不斷實踐和總結,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

熱心網友

我覺得只要是你不要對老師有畏懼之心這樣就比較好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