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21個月拉。他脾氣很不好。只要有不合他心意的事他就會馬上倒在地上,用額頭撞地。他不喜歡穿衣服,給他穿衣服時他也會用頭撞你。如果你馬上滿意他的要求他馬上停下來,他是外婆帶,很寵他。他平時沒有什么異常。會看書,會跟著電視哼小調,高興時也會哼。會扔球,會跑。就是脾氣太怪,用頭撞物。會不會頭有問題。我害怕會不會是我懷他8個月時得過傷寒。是不是后譯證。

熱心網友

唉,慣出來的毛病。狠心一次,不滿足他的要求,撞頭的話給他加個墊子,一定不要立即滿足他,如果這樣,他會認為只要撞頭就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會把這個當作武器來要挾大人的。

熱心網友

你太寵小孩啦,趕快把這壞習慣改過來,大了就嘛帆

熱心網友

我來支個招!下次他要是再拿頭撞地的話,你就拿提前預備好的紅墨汁趁他不備時抹到他的頭上,然后告訴他"血"流多了就會如何如何......變傻呀,會死呀.他害怕什么你就說什么.試試吧,或許管用!~~~~~~~

熱心網友

別怕,我在安慰自己●張勁松  寶寶吃手指是不是有害的行為?兒子喜歡不停地摸被子,是否心理有問題?活潑可愛的小強睡覺前總要用頭撞床墊,會不會影響大腦?  年輕的父母們經常對寶寶的一些奇特行為迷惑不解:喜歡吸吮手指;一安靜下來就拿著一條絲襪子揉搓;每天帶著玩具熊形影不離;揪著自己的耳朵,甚至以頭撞擊物體才能入睡等等。這些行為顯得很固執,難以用其他的事情取代,如果強行剝奪,就會導致孩子哭鬧。然而,父母們更擔心這些行為會不會對孩子有害?其實,大可不必過于緊張,這些都是嬰幼兒的自我安慰行為。  孩子的自我安慰,就是設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緩解不安或不愉快。自慰的行為一般發生在入睡前、玩后休息時或者感到不安的時候。這是一種天生的自我調節能力,有多種表現形式,而且經常會形成某種習慣性的行為。例如:吃手指,咬著一個心愛的玩具而不肯換其他的玩具,手不停地卷或摸被子,摩擦一條柔軟的布條直至又臟又破,用小手不停地卷著頭發,有的孩子用手敲自己的頭,用頭撞枕頭、床頭甚至撞墻等等。這些自我安慰的習慣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害的,最終會隨著孩子長大而被放棄。下面介紹幾類自我安慰行為,幫助家長了解起因并消除誤解。  寶寶吸吮手指是否有害?  幾乎所有的嬰兒都喜歡吸吮手指,甚至有滋有味地發出響聲。新生兒會反射性地吸吮任何碰到嘴邊的東西,這是一種求食的本能,是不用學的。當嬰兒偶然將手放在嘴邊時,會發現吸吮手指真是既舒服又愉快,吸吮其他物體的現象也是同樣的道理。這種行為就這樣持續下來,并成為習慣。因此,孩子吃手指并不是有什么病,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嬰幼兒期,是階段性的,大多數兒童的吸吮喜好在幼兒期至開始上小學時(即3~6歲期間)逐漸被放棄。  吸吮手指的習慣是否會影響牙齒的發育呢?國外研究顯示,雖然可能會影響乳牙的排列整齊,但對恒牙的發育并沒有什么危害。一旦兒童放棄了此習慣,任何對口腔和乳牙的不良影響也會逐漸消失。通常的嬰幼兒吸吮手指也不意味著有情緒和軀體的障礙,但如果吸吮手指的時間過多,而且持續至較大年齡,家長可以設法用有意義的事情吸引孩子的興趣,如與孩子一起游戲、講故事,并請專家檢查孩子的心理行為的狀態。  現在,有些國家流行使用安慰奶嘴。吸吮安慰奶嘴是否比吸吮手指好呢?不是。寶寶吸吮手指時,可以自由地放進取出,也可以玩弄或發出聲音;而吸安慰奶嘴卻沒有這么自由,很容易掉落、弄臟。如果孩子已經接受安慰奶嘴,一定要選用底部有通氣孔,安全無毒的產品。但不論吸吮什么,都要注意衛生。  “寵物”形影不離,是否應制止?  任何填充布玩偶、長毛絨動物以及非玩具的物品,如手帕、枕頭、毯子甚至柔滑的絲襪、衣服、面料等,都可能成為孩子自我安慰的“寵物”。多數孩子只是在特定的時候才用,如睡覺的時候要抱著枕頭或玩偶、手捻被面才可入睡。也有的孩子將“寵物”隨身攜帶,形影不離,臟了破了也不肯丟棄。對于后者,不應該強行阻止,而要區別對待。  隨著自主性的發展,很多幼兒從2歲開始,不再完全依戀父母,還表現出對物體的依戀。這種依戀雖然不能替代對父母的依戀,但可以使他們得到一定的安全感,同時,這些物體還可以被幼兒隨意控制。  情緒、行為等方面發育正常的兒童,這種對物體的依戀就不是異常的,與孤獨癥或某些心理障礙兒童的對物依戀很容易區別。幼兒對物體的依戀可持續到上小學前。隨著自信心的發展和對外界興趣的增加,孩子會很快放棄他的“寵物”。  對孩子依戀他的心愛之物一般不要干涉,更不應生硬地制止甚至強行奪走孩子的依戀物。如果孩子對依戀物顯得過分緊密,例如:不能分離哪怕是幾小時、臟了不讓洗、找不到不能入睡、破舊了不肯扔等等,則可適當限制或采取措施。如在孩子睡覺的時候清洗,準備兩個一樣的“寵物”交替使用或備用,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來說服孩子不要將容易掉毛的長毛兔子放在吃飯桌上。總之,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清潔和安全。  以頭撞擊,腦子有毛病嗎?  很多孩子在嬰幼兒期有擊打自己身體的現象。不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都可能用頭或手敲擊桌子、床、墻。父母會驚訝地發現,寶寶高興的時候突然擊打自己胸部或是扇打自己稚嫩的小臉,這種現象與孩子的發育特點有關,一般情況是正常的、無害的。有些孩子會表現出有節律的撞擊,如睡覺前用頭“砰砰”地撞擊幾下床墊。這是因為嬰兒在6個月左右發展起節奏感,如隨著節奏感強的音樂躺在搖籃里踢來踢去,他們很喜歡節奏,也逐漸會制造出一些節奏。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設法造出各種不同的節奏,例如:有節奏地發音、“砰砰”的敲擊、搖頭、扭動、在床上反復地上下蹦,節奏可以使他們感到愉快或是緩解不愉快的情緒。他們在進行這些事情時,往往顯得自得其樂,全然不顧家長是多么擔心他們會傷害自己,有時越是看到家長擔心的樣子,他們反而越得意。  如果你的孩子看上去是快樂的,而且發育一直是正常的,就不必憂慮孩子的腦子是否有毛病、心理是否有問題。正常的孩子一般不會撞傷自己,這種有點危險的自我安慰的方式,一般幾個月就過去了。不過,家長也要注意是否有意外性的危險。如在撞擊的物體上是否有尖利的東西;防止孩子過于興奮,不小心摔到床下。如果孩子與同齡兒童相比,在語言和行為表現上有異常,或是經常情緒不好,則應盡快就醫。  嬰幼兒在各個發育時期充分顯示著自我的特點,不要奇怪他們還有什么本文未提到的自我安慰方法。這些現象大都是階段性的,一種現象可能持續幾星期、幾個月,或更長。如果無害就順其自然,如果有潛在的危險,就設法以有益、有趣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轉移孩子注意力的策略:  1。給孩子一個讓他感興趣并能動手玩一會兒的玩具。  2。與孩子做游戲、講故事,如拍手、傳球、玩偶表演等。  3。給孩子做睡前全身按摩或捏脊。  4。給1~2歲的嬰兒可做床上的被動操。  5。可用隨時發生的事情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如傾聽窗外鳥叫或汽車聲、看下雨等。  6。當注意力只能暫時被轉移時,不妨連續多用幾種方法,千萬不要氣餒。 。

熱心網友

同意樓上說的,先天性毛病的可能性不大,是后天養成的習慣,他習慣用這種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家長要進行行為糾正。

熱心網友

那肯定是慣出來的毛病!只能慢慢通過哄的方式改變他這習慣。就是絕不讓他再感到碰頭有用!好好說才能滿足他的要求,慢慢就好了。不然會越來越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