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天氣晴好時,常常見到天空蔚藍,白云潔白。但在很高的高原上,天空的藍的發暗,藍中帶黑,云也沒有平原上看那么潔白。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呢?     因為“天”本身是沒有顏色的,藍色不是“天”的顏色,而是大氣分子散射了太陽光中的藍色光線的緣故。空氣越稠密,天就愈藍。所以秋冬季冷空氣過后,我們處于密度很大的冷空氣團中,天便顯得特別湛藍。高山和高原上的空氣稀薄,天空的藍色逐漸減弱,天色便發暗了。例如,在珠穆朗瑪峰拍的許多彩色的照片上,天呈藍黑色,甚至黑色,就是個道理。     如果在9000-10000米的高空飛行,透過飛機座艙的玻璃向天頂仰望,便可以看到頭頂上的天空是暗藍色的。在9000-10000米高空觀看日出和日落等天象也是很有趣的,因為這里3/4的大氣已在腳下,空氣稀薄,日出前和日落時太陽都不變形,星星不管亮的或是暗的,都不眨眼,特別是日出和日落后,地平線上是鮮艷的紅色,而紅色上面緊接著的就是橙色、黃色、綠色和藍色,彩帶很窄,但對比極為鮮明。     再往更高的高空,就高出了大氣圈了,暗藍色的天空就變成暗黑色的天空。太陽、月亮、星星都同時在灰黑色的天穹上發出耀眼的光輝,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坐在宇宙飛船上,宇宙奇景便展現在我們眼前了。回首腳下,便會看到那披著淡藍色輕紗的人類家鄉——地球。當然這淡藍色的輕紗就是地球大氣,所以說藍色其實不是“天”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