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69歲的老皇帝玄燁興致勃勃地到南苑去打獵。他偶感身體不適,即命駕返回京師西郊的皇家苑囿-暢春園休憩,不料病情日漸加劇,延至十一月十三白晚上溘然長逝。當夜,遺體送還紫禁城,安放在乾清官,十四日大堿。二十日,文武百官奉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追溢玄燁為仁皇帝,廟號圣祖。 康熙帝是清朝第二個皇帝,君臨天下61年,正是清初的隆盛時期,封建的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一個新的頂點。他的逝世和雍正繼承皇位,不但是當時震撼全國的重大事件,而且由此產生了許多傳說和懷疑。諸如:康熙是怎么死的?是因病壽終正寢還是被人鴆毒而死?雍正是怎樣登上皇帝寶座的?他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嗎?的確,宮禁事秘,傳聞多誤,這歷史的疑云織錦還沒有揭開,理所當然地成為清史研究者探討的課題。 康熙有子35人,女20人。在諸皇子中,胤禛最長,但不是嫡出。嫡出最長者胤礽,康熙十四年被立為皇太子,準備日后繼承大統。清代自太祖以來皆不預立儲位。太祖曾說:“有德者即登大位。”清代之立太子自此開其端。胤礽立為皇太子以后,康熙選派大學士張英、儒臣熊賜履等教之,南巡北狩,都隨駕從行。康熙三十五年,御駕親征噶爾丹于漠北,皇太子在京留守,得了狂疾。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在布爾哈蘇臺行圍時,召集諸大臣宣布廢立,將胤礽幽禁咸安宮。這是第一次廢太子。這時,太子兄胤是為直郡王,弟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 、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是貝勒,各結黨引類,覬覦儲為。皇太子廢立后,更加植黨暗爭。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念儲位不定,他日必定引起動亂,而廢太子胤礽病情略有好轉,便又立胤礽為皇太子。沒有很久,皇太子狂疾復發,至康熙五十一年不得已仍廢黜禁鋼,從此再也不提建儲的事。但諸皇太子奪嫡之爭益加激烈。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死了。他是怎么死的,不能不涉及諸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王先謙的《東華錄》說,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玄燁到南苑行圍,十一月初七日身體不適,返回暢春園,十三日病情加劇,命速召皇四子胤鎮前來;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囑咐:“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聯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隨即趕來,不久康熙宴駕,胤禛即位。從記述的情況來看,康熙帝是因病逝世,胤禛是奉遺命即皇帝位。 雍正朝編纂的《大義覺迷錄》,其中湖南人曾靜的供詞指出,康熙是被毒死的,兇手就是胤禛。他說:“圣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這是當時社會上俚俗流言的反映。但同時成書于雍正年間的蕭爽的《永憲錄》則另有一說,稱康熙病危時“以所帶念珠授雍親王”,用這一含蓄的敘事說明胤禛的合法性。可是根據《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這一串念珠原不是昭示帝位誰居的信物,恰恰相反,它是康熙彌留之際用來泄憤的“武器”。它述稱:康熙垂危時,眾多的皇子都不在身邊,只有胤禛一人隨侍在側。老皇帝從昏迷中蘇醒,他想宣召朝廷重臣入宮托付后事,可是沒有一人前來,心知有變,氣惱之下,取下手腕上的一串玉念珠朝胤禛擲去,沒有擊中,胤禛假意跪下謝罪。不久深宮傳出消息,康熙“龍馭上賓”。這些記載,或此或彼,使人感到撲朔迷離。 清史研究者對這個問題也是聚訟紛壇,莫衷一是。 30年代初,清史研究的第一位開拓者孟森認為,康熙當時的病勢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無疑”,“參湯一碗之說,至少不能無同等之嫌疑也”而隆科多身任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掌握警比中的武裝力量,和年羹堯為川陜總督,以封疆大吏支持廄旗,都是這一事件的“機括所在”。(見《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 王鐘翰在解放前寫成的《清世宗奪嫡考實》一文和孟森的看法一致,他并且引用意大利人馬國賢身臨其境目擊其事的記載:“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近年來,隨著清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也出現了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被毒死無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許曾重撰文說,西征之役即將結束時,胤禛返京即位已成定局,胤禛因此采取斷然手段。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制暢春園的情況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藥,致使康熙死去。(見《清史論叢》第4輯) 另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久病纏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癥狀導致死亡。南開大學歷史系馮爾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邊警衛森嚴,時有提防,不可能被人暗害。毒死之說是經不住推敲的。(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看來還需要對現有史料進行全面綜合與比較,通盤考察,加強分析,去偽存真,才能揭開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 。
熱心網友
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