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相"三個字"無我"是什么意思?什么又叫"相"?我該怎么樣才可以做到"無我相"?

熱心網友

所謂“我相”也就是“我見”,是站在分別真心妄心的角度來看待的。能聽、能知之心為真心,那就是有“我”,有“我”就不對了。真心不是能聽、能知之心,能聽與所聽就是兩邊,真心不落兩邊。有能知與所知,就是兩邊,就是二;真心不二,不落兩邊。。。。。。。。。。。。。。。。。。。。。。。。。。。。。。。。。。。。。。。。。。。。。。。。。。。。。。。。。。。。。。。。。。。。。。。。。。。。。。。。。我與無我  《阿含經》講三法印時,講苦、空、無常、無我。《楞伽經》里卻又講“有真我熾然”,《大般涅盤經》里也講“常、樂、我、凈”。為什么佛一會說無我,一會又說有“我”呢?佛在小乘《阿含經》里顯說無我,是說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我是假我,是諸緣和合的我,是無常的我,五蘊身體中沒有一法是恒常不壞的,故名無我。但是在大乘法里,佛說的“我”是指每一個眾生都有的真如,它就是“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常、樂、我、凈”之生命本體──真我。此真如其實是無我性的,假名為我。要想找到這個恒常不壞的我,要以禪宗參禪的方式,這個“我”,也就是禪師常說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所以我有兩個,一個是假我,一個是真我,常說: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禪宗公案說:兩人同喝一杯茶,就是這個意思。小乘的阿羅漢只是實證到無我,舍報可取無余涅盤,但不能成佛,大乘佛法,因為實證到真我──第八識如來藏識──真如,因為證得真我的緣故,所以同時也就實證到阿羅漢的“無我”,大乘的菩薩以所證的“真我”──第八識如來藏識,可以發起般若智慧,可以成佛。所以佛法里講“我”,包括二個部份:一個部份是佛所說的真實的“無我”,另一個部份是佛所說的真實的“我”。一般人以為佛教只是講無我的宗教,其實佛教更主要是講真實的“我”的宗教,只不過這個真實的“我”不是通常所說的我。外道、凡夫也講“我”與“無我”,那么什么是外道之“我”與“無我”呢?1, 常見外道的“我”世俗的“我”和常見外道的“我”,是以身體為我,或以覺知心──以能知能覺而處處作主的心為真正不壞的我。他們以為這個覺知心在死后能到未來世,以為未來世的覺知心和還與這一世的覺知心仍然是同一個。其實這個覺知心是意識,只有一生,人死了也就壞滅了。 佛門里面也有這種以意識心為常不壞“我”的常見外道,例如:(1) 佛門里面有人說:“你要明心,要明個什么心呢?就是師父在這里說法,你們在下面聽法的那個心。你死的時候,你能清楚做主,就能得解脫了。”那么明明白白是意識,處處做主的是意根(末那識);意識、意根就是我見我執,以此為“我”永遠也不能出離三界生死。因為輪回于三界生死最重要的根源就是“我見、我執”不能斷除。因為覺知心就是我見。要真正消融自我,就必須現前觀察你的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統統虛妄無常;把覺知心和這個處處作主的意根對自己的執著、對覺知心的執著也消除掉;消除掉以后,你才能夠真正的證得“無我”;這個時候,才能真正說你已經把自我消融了。 2, 外道自性見之“我”自性見者,謂有眾生探究生命之本際時,依于觀察五蘊十八界之幻有,復欲尋覓本際而遍尋不得;以不知不證本際故,久久推尋而不能得故,遂起不如理作意,謂蘊處界乃由宇宙或自身之不可知不可證之冥性(或宇宙能量)所生,以此冥性或能量為恒常不壞之“我”。這種外道自性見佛教稱之為勝性外道。佛門內也有這種外道自性見者。否定第七、第八識,怕人家說他是斷見外道,所以就另外建立意識的細心說。他認為能經歷十方三世輪回生死的有情的心,是另外一個意識細心,而那個意識的細心是常不壞的、是不可知的、是不可證的“我”。亦如否定第七第八識,建立不可知、不可證之意識細心或極細心為常不壞心,為生死輪回之主體識。既然是意識的話,佛說:“意法為緣生意識”,是由于意根與法塵相觸作為外緣,然后以如來藏為內因,才能生出意識啊!那么意識既然是內因與外緣和合所生的法,當然不可能是來往三世輪回的主體。3,斷見外道之“無我”。   斷見外道如實的去現前觀察我的五蘊,發覺我的色、受、想、行、識都不是不壞的法,他又觀察我的十二處、十八界──我的六根、六塵、六識既都是暫有而終壞,是不真實,“我”是虛假的;“我”是四大和合,假藉父母及四大、食物為緣而成的,覺知心的“我”是假藉六根與六塵相觸為緣而成的,所以覺知心的“我”也是不真實的。十八界“我”里面找來找去找不到一個真實不壞的法,所以他就堅決地說:“既然‘我’是完全由因緣假合而成,一切眾生都是緣起性空,便謂蘊處界無因而有,唯依眾緣而有,緣散則壞,歸于斷滅,是故一切有情無有前世,無有后世,死已即歸空無。”他不知道人死后有個不壞的“我”(阿賴耶識之真我)可以到未來世,所以他就成為斷見論者。佛門內也有這種斷見之“無我”,如:密宗應成派的中觀。應成派的中觀否定了第七識和第八識,另外建立意識的細心說及意識極細心說。但是,如果只有六識,而沒有七、八二識的話,那每一個有情死后都不能再去投胎受生,一定變成斷滅。所以本質上,他們所說的無我見是斷滅論的無我見、是無因論的無我見。──────────正觀 / 文 2004-9-28 (輕聲細語 摘編)。

熱心網友

有意思,帖主問"無我"是什么意思,而不問"我"是什么意思。那帖主知道"我"是什么嘍?我的身體是我嗎? 還是我的意識是我? 還是我的名字是我? 我的生命是我? 我的愛好是我?小時候的我是我? 長大的我是我? 老了的我是我我? 將死了我是我? 前世的我是我? 后世的我是我? 我能記住的我是我? 我忘記了的我是我嗎?我在哪呀? 什么是我呀? 我是誰呀? 如果有一個我,上面哪個是我呢? 那一種形態是我呢?告訴我,呵呵...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意識、思想),叫做“六根”,而這“六根”所接觸的外界境界稱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這些境界都是“相”,凡是我們能感受到的,都是“相”。那么,什么又是“我相”?“我相”就是,對“我”的執著,對“我”的錯誤認識、錯誤看法、錯誤說法、錯誤做法,錯誤地認為這個身體,這個“假身”是我,為這個“假我”而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而不知山河大地,一切眾生是“真我”。在生活當中,處世待人接物中,凡事都自私自利,一切都從“我的利益”,“我的立場”,“我的觀點”,“我的得失”出發,來看待事物,處理問題。這是有“我相”。還有人喜歡控制別人,喜歡用自己的錯誤觀念影響別人,有占有欲,有控制欲,這是對“我相”的執著。還有人喜歡聽贊美之詞,喜歡聽甜言蜜語,阿諛奉承,喜歡別人順從自己,這也是“我相”。有“我相”,就有“我執”,就是對“我”的執著。而對“我”的錯誤認識、看法,又叫“我見”。《金剛經》佛讓我們要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破“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首先就是要破“我相”、“我見”。破“我相”,就是“無我相”,“無我見”,就是斷除對“假我”的錯誤認識、錯誤做法,要斷除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切從盡虛空遍法界苦難眾生的利益著想,助人為樂、舍己為人,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常見己過,不譏他過,不執著世間榮華富貴的享樂,常用出世間法來覺悟自己。這就是“無我相”。“無我相”、“無我見”即出離六道輪回,可見我們生生世世輪回的根本原因是“我執”、“我見”在作怪!佛在《金剛經》里還開示我們,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對外塵境界的誘惑毫不動心,心地純凈純善,清凈無染。六祖慧能大師所說,“外不著相,是為禪,內不動心,是為定”。佛說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就是甚深“禪定”的境界。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無我相"就是與生活環境,包括天、地、人、物、事融為一體,允許任何現象存在而不抵觸。

熱心網友

"無我"是忘掉自己的意思.相是眾生的形象或物態.要作到"無我相",大概需要斬除六根,看破紅塵才行.

熱心網友

您好:這里的“相”就是一種客觀存在,而唯物以物質為第一性,正是深持了這種客觀實在,這在世間法里也不失為一種實用的方法論,但就象某些定律在某些條件下就不再適用一樣,因為人類機能的所限,也因為空間和時間所限;這些“相”為什么“皆是虛妄”還很難從觀察中得出結論,正如去除色,受,想,行四陰的眾生,可以看到八萬大劫里的事,由于不能再往遠看,就會產生種種邪見,認為眾生輪轉和世間成滅都有一定時限。而我等凡夫,五陰未除其一,除有大福德者,很難頓悟無四相之境界,那絕不是字面上的理解。還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才更符合我等的根基。南無阿彌陀佛。愿您成就。

熱心網友

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佛學中所謂"相",就是形象或現象。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感覺到很痛苦、煩惱,總是被現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無法做到"無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煩惱。結果忘記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大家一樣"就是佛學所說的"平等相"。而孔子的四絕觀念,也就是平等相。有個廟子,有個房子,有件衣服,有個地方,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財產、或名譽所迷戀了。所以前面曾說,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大乘菩薩走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