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源相控陣和有源相控陣雷達誰更先進?

熱心網友

相控陣雷達是雷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三者高度結合的產物。一般雷達都采用機械掃描,只有一個輻射源,靠不停旋轉的天線,將電磁波射向領空。而相控陣雷達具有幾千甚至上萬個輻射源,它通過相位控制天線陣,不需轉動,能同時發射和接收多道波束,掃描速度是機械轉動雷達的100萬倍,從根本上解決了天線的機械慣性對波束掃描速度的限制。這種雷達的特殊結構造就了其特殊功能。它將分散的發射機能量在空中相加,形成強大的功率輻射,通過控制各輻射單元輻射無線電波的相位,形成多波束,能同時完成空間監視、搜索和多目標跟蹤,地形跟蹤、地物回避、地形測繪、信標、氣象回避等也是樣樣拿手,一部相控陣雷達可以代替多部不同類型的雷達,簡化了部署。由于相控陣雷達具有幾千甚至上萬個輻射源,即使有部分T/R模組損壞,也不必維修,而仍能維持良好的雷達功能,因此,可靠度特別高。雷達系統故障的平均間隔在1000小時以上,常規雷達只有100小時左右。其隨機發射和接收不同多波束的方式,使其具有目前所有雷達技術中最好的電子反對抗能力,而成為未來新一代雷達的主流。它采用新的雜波濾波技術,提高了對隱身掠海目標的探測能力。相控陣雷達可分無源和有源兩大類。無源相控陣雷達的發射和接收共用一個發射機和接收機。有源相控陣雷達,具有獨立發射和接收功能的固態組件,每個陣元的能量輻射都可以控制,而且工作狀態的改變和控制都較靈活。由于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掃描速度、靈活性及其它性能均優于無源相控陣雷達,因此成為目前研究的重點。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開始了相控陣雷達的研究,但主要用于導彈監測等戰略用途。進入70年代,出現一些“戰術”雷達系列,其中最有名的是“愛國者”防空雷達。近年來,進入全固態相列的領域,如APAR雷達,可以全方位覆蓋,仰角范圍達70°,探測距離為150千米。可執行地平線、海面和空中搜索,能同時跟蹤250個目標,同時控制32枚半主動導彈。目前,世界現役中最先進的相控陣雷達是美國AN/SPY-1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該雷達裝備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成為該艦“宙斯盾”武器系統的核心,并改進和裝備到其它一些大中型水面艦艇上。由于相控陣雷達技術復雜,價格昂貴,戰斗機機載相控陣雷達還處于改進、發展階段,目前僅在B-1B轟炸機等少數飛機上使用。。

熱心網友

相控陣雷達分為有源(主動)和無源(被動)兩類。有源和無源相控陣雷達的天線陣相同,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發射/接收元素的多少。無源相控陣雷達僅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一個接收機,發射機產生的高頻能量經計算機自動分配給天線陣的各個輻射器,目標反射信號經接收機統一放大(這一點與普通雷達區別不大)。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輻射器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每一個組件都能自己產生、接收電磁波,因此在頻寬、信號處理和冗度設計上都比無源相控陣雷達具有較大的優勢。正因為如此,也使得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造價昂貴,工程化難度加大。但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功能上有獨特優點,大有取代無源相控陣雷達的趨勢。有源相控陣雷達最大的難點在于發射/接收組件的制造上,相對來說,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技術難度要小得多。無源相控陣雷達在功率、效率、波束控制及可靠性等方面不如有源相控陣雷達,但是在功能上卻明顯優于普通機械掃描雷達,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折中方案。因此在研制出實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之前,完全可以采用無源相控陣雷達作為過渡產品。而且,即使有源相控陣雷達研制成功以后,無源相控陣雷達作為相控陣雷達家族的一種低端產品,仍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