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我與朋友自己開車去桂林玩,但不知有哪些好的景點,請知道的朋友們告訴我,謝謝了!
熱心網友
除了象鼻山、七星巖、蘆笛巖、漓江、陽朔等老的景點外,新開發的幾個景點不錯,有:銀子巖、世外桃源、十二灘漂流、夢幻漓江、劉三姐印象都不錯,不過價錢不菲。
熱心網友
古東瀑布也不錯阿,環境美。還可以去資江漂流,看龍脊梯田。
熱心網友
[桂林主要景點] 文/ 佚名 漓江風景區 如詩如畫,發源于興安縣的貓兒山,流經桂林、陽朔,至平樂縣恭城河口。由桂林至陽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千峰巒之間。奇峰夾岸,碧水縈回,削壁垂河,風光旖旎。 風景可大致一分為三: 第一景區:桂林市區至黃牛峽。兩岸奇峰林立,城鎮、農村、田園錯落分布,景觀多樣,是觀賞遠山近水與人文民風的佳處。區內主要景點有象鼻山、斗雞山、凈瓶臥江、奇峰林立、父子巖、龍門古榕、大圩古鎮、磨盤山等。第二景區:黃牛峽至水落村。夾岸石山連綿不斷,奇峰圍巒映帶,是漓江風光的精華所在。主要景點有望夫石、草坪帷幕、冠巖幽府、半邊渡、鯉魚掛壁、浪石風光、童子拜觀音、八仙過江、九馬畫山、青峰倒影、興坪佳境等。第三景區:水落村至陽朔。兩岸土嶺青蔥,翠竹、茂林、田野、山莊、漁村隨處可見。漓江的美,不僅充分展現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特點,而且還有“深潭、險灘、流泉、飛瀑”佳景。晴天的漓江,青峰倒映,特別迷人;煙雨漓江,細雨如紗,飄飄瀝瀝,云霧繚繞,似入仙宮。 七星公園 位于七星區中部,漓江東岸,占地120多公頃,是桂林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公園內山峰有著名的駱駝山(見圖);著名巖洞有七星、龍隱、月牙、元風、普陀、四仙、曾公巖等;河流有靈劍、小東江;巖石有劍柄、芙蓉、靈劍、翠屏及普陀石林;建筑有月牙樓、襟江閣、文昌亭、碧虛閣、玄武閣、摘星亭、伴月亭、普陀精舍等;文物勝跡有桂海碑林、花橋、三將軍墓等。七星公園薈集了山、水、洞、石、庭園、林木、文物的精萃。 疊彩山 位于桂林市區東北部,濱臨漓江,與城中的獨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為城內的游覽勝地。疊彩山占地面積約2 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鶴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組成,橫亙市區,景色優美,又易于攀登,為桂林山景中的一個熱點。山中佳景甚多,有疊彩亭、于越閣、瞿張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風洞、疊彩樓、望江亭和拿云亭等名勝。山上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為文物的精華。若登上明月峰,駐足拿云亭,全城景色畫書眼底。“一面晴風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間”。 蘆笛巖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從唐代起,歷代都有游人蹤跡,洞內存歷代壁畫77則。自1959年發現并開發后,如今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并設游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游客游覽桂林時必至的旅游熱點。 蘆笛巖的景觀精致美觀、珠聯壁合。滿洞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等, 好似象牙雕刻, 又象黃楊木雕, 美觀異常,被譽為“大自然藝術之宮”。 獨秀峰 位于市中心的古王城里,它得名于南北朝詩人顏延之的“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的詩句。它孤峰平地拔起,巍然屹立,陡峭高峻,氣勢雄偉,被贊譽為“南天一柱”,與疊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于市內。從正面看,獨秀峰巍峨端莊;從側面看,卻峭拔挺秀。在朝陽和晚霞的照耀下,它好像披上紫袍金帶的王者,所以又稱為紫金山。山的西麓有一條蜿曲而上,共306級的石磴道,直通峰頂。山道轉折形成樂山、探奇、瞻云之景,其間還有“螺磴穿云”、“昆侖天柱立”等題刻。從峰頂極目,全城秀色,盡收眼底。獨秀峰在古代就是桂林著名的風景點,被稱作“獨秀奇峰”。 楊堤風光 在漓江西岸的鴛鴦灘下,距桂林約46公里處。楊堤村后有一山,它的兩個山峰像一對倒掛的羊蹄,楊堤諧音,用作村名。村北有金雞山,像一只啄米的雄雞。村東有白虎山,瀑布直瀉而下,銀珠灑滿一江,有“金雞啄白米”之說。江中有兩個沙洲像鴛鴦戲水,名鴛鴦灘,灘下有鑼鼓石。楊堤兩岸翠竹成林,連成十里的綠色翠屏,搖曳在青山、秀水、飛瀑、淺灘之間,給人以清幽、寧靜、詳和、致遠之感。枯水期間,楊堤是江游的起點,萬頭鉆動,熱氣騰騰,靜與動奇妙地融匯在一起。從冠巖到楊堤五公里之間,有諸如鴦灘/鬧灘、雙全灘、鑼鼓灘等七個淺灘,匯成了“鑼鼓雙全鬧鴦”的交響曲。 蘆笛巖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了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從唐代起,歷代都有游人蹤跡,現洞內存歷代壁畫77則。自1959年發現并開發后,如今已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并設游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游客游覽桂林時必至的旅游熱點。 蘆笛巖所在的光明山, 從前叫毛毛頭山。原來半山腰只有一個小洞口, 僅容一人進出, 山坡上又長滿蘆荻草, 并不引起人們的注意。《臨桂縣志》里, 記載了光明山, 但是沒有說山腰有巖洞。洞內保存有自唐貞元八年(792年)以來的壁書70余則, 大部分是用墨筆在洞壁上書寫的題名紀游。這些壁書表明, 蘆笛巖并非亙古無人知曉。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這個靈巧之洞, 可是人們長期以來秘而不宣。 “蘆笛巖頭枷鎖破, 桃花源內仙靈唱。”(郭沫若《滿江紅·詠蘆笛巖》)解放以后, 人們生活安定, 用不著避難了, 便道出了蘆笛巖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巖洞的情況, 經過勘測建設, 于1962年正式開放。因為洞口附近生長著蘆荻草, 據說可以做成笛子, 取名蘆笛巖。 蘆笛巖是一個囊狀的巖洞, 進口與出口相鄰, 進洞處為原來的天然洞口,出洞處是開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 游程約500米。巖洞是70余萬年前, 地下水沿著巖石的破碎帶流動溶蝕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巖洞形成以后, 含有碳酸鹽類的地下水, 順著巖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發, 碳酸鹽類沉淀結晶, 逐漸堆積而成, 千態萬狀態, 琳瑯滿目。 蘆笛巖的特點是洞中滴水多, 石鐘乳、石筍、石柱發育成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別多。游人進洞, 在林立的石柱縫隙中間轉來轉去, 加上彩色燈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熊瑾玎《贊蘆笛洞》詩, 作了生動的描寫:桂林巖洞多靈巧, 蘆笛新開巧不同。異彩繽紛今古自, 奇蹤探索忘西東。初臨絕壁懸崖上, 似入瓊樓玉宇中。莫怪吾華常自傲, 世間那有此仙宮。詩人極力贊美蘆笛巖, 將它引為我們中華的驕傲。 蘆笛巖的景觀, 不僅精致美觀, 而且珠聯壁合。滿洞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等, 好似象牙雕刻, 仿佛黃楊木雕, 美觀異常, 被譽為“大自然藝術之宮”。 游覽蘆笛巖, 能夠欣賞到許多美妙的景致 。 象鼻山 象鼻山又稱象山, 位于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0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占地1。3萬平方米。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 石灰巖構成,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臨江汲水,因而得名。 清代工部郎中舒書在《象山記》中說:“粵西之奇以山,粵西 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對之象山,則又其奇之甚焉者。”象山的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 構成“象山水月”奇景。 象鼻山素以粵西奇山著稱,山水巖洞而外,題刻多且珍貴,還是古來兵家戰略要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有一洞名曰“水月洞”。距今約 1. 2萬年前,地殼抬升,漓江縮小,江水在山體東麓沖刷溶蝕出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位干象鼻與象眼之間東西通透的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穿洞而過,山洞如明月浮水。宋代薊北處士《水月洞》有詩贊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與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樹蔥籠,竹籬茅舍掩映其間。若是雨季,云蒸霧騰,村舍與綠樹皆似披上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將其列為桂林八大勝景之一。此時的巨象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惟妙惟肖。《象山記》載,“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人于漓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象山的水月與隔江的穿山月巖相對,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但遠在800多年前, 圍繞水月洞的命名, 兩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 一直成為到此游覽的人們永恒的話題。原來,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 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 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興題詩作序, 因洞口東向, 把亭名、洞名、巖名統統已為“朝陽”, 并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 持不同意見, 恢復了原名, 寫下《復水月洞銘》, 并鐫在洞的南壁。 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象山山腰有一巖洞名曰“象眼巖”,是一個南北兩側互相貫通的山洞,高約2米,寬5米~ 10米,長52。8米,原是一段古地下河道,因位置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象眼巖南北兩洞,是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巨象也正因為有了這一對象服而顯得更加神采奕奕。 出象眼巖曲折而上,至象山之巔。山勢孤拔陡峭,山巖鱗峋,崖間藤蔓纏繞,山榕依依,山頂樹木成蔭,小道迂回;綠樹叢中,一座喇嘛式實心傳塔聳立平巖石之上,即為普賢塔,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該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于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征著和平、美好和幸福。 在象山西南麓有一寺名曰“云峰寺”,相傳此處原為唐代溫靈廟舊址。為了祀奉方信儒和范成大,明代建成“范方祠”。這兩位宋代的詩人學者曾先后在桂林做官。范成大于1173年出任靜江(桂林)知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史,任職兩年,其間他游遍桂林的山、水、洞,寫下了廣西第一部風物志《桂梅虞衡志》,并感嘆:“余嘗評往山之奇,當為天下第一。”方信德于宋嘉定七年(121年)曾在此定居,并建一書齋“云崖軒”,成為當時桂林文人重要聚會場所。如今的寺宇為1979年改建的鋼筋水泥結構的仿古建筑,兩層.三進、五開門,弧形山墻,朱紅包住梁和窗欞,碧綠色琉璃瓦。 “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汲水應波。青山自是繞奇景,白日相看不厭多”。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被視為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令世人嘆為觀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