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好文章,寫景抒情都可,高中生用,需要佳句。

熱心網友

-- 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梁祝賞析知道梁祝故事的人,聽過梁祝音樂的人,都永遠會為這種千古傳詠的愛情故事所深深撼動,愛情就是這樣,它是兩情相悅兩廂傾慕兩性向往生死相隨之最完美體現。而更讓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絕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緊密相隨的蝴蝶,在云南民間傳說中是指美鳳蝶。從它誕生以來,就一直成為世人的愛情楷模和民族偉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蘊育著民族精神和忠貞理想,中國人民深深喜愛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樣是喜愛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這種情愫,在其中賦予著高尚的精神寄托.....

熱心網友

這個網站有一篇對于《梁祝》的誕生,前面有文章詳細地介紹過,這里就不多談了。這篇文章著重為大家解析這部作品每個段落的構思特點和賞析方法,以便大家能夠更好地融入這部優秀的協奏曲作品。《梁祝》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構思布局,綜合采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用奏鳴曲式寫成,結構如下圖: 樂曲一開始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長笛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華彩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接著雙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題。整個引子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下,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接下來,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繹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這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謂煞費苦心。創作者之一的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臺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于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重復一次后,樂曲轉入A微調,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中段)。后樂隊全奏愛情主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后,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復)。這個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回旋曲,旋律輕松活潑。獨奏小提琴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后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后,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抒情而徐緩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臺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臺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愿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而這部分最后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突然,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以及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的斗爭中。音樂進入展開部,這段旋律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 原劇中祝英臺的父親逼祝英臺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臺抗婚不嫁。音樂中銅管樂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緊接著獨奏小提琴采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題。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后達到一個斗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而達到了矛盾沖突的高潮。 此刻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臺會”。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臺為女子也得知祝英臺的痛苦,二人樓臺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開始“一問一答”。這段旋律纏綿悱惻,如泣如訴;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時分時合,把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轉入“哭靈投墳”的段落,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祝英臺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后不久病故,祝英臺得知后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并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父親同意。那天祝英臺來到墳上向蒼天哭訴后碰碑自盡。在這段旋律中,弦樂的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這里加了板鼓,變化運用了京劇倒板與越劇囂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臺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這里,小提琴汲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臺形象與悲傷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她時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當樂曲發展到改變節拍(由二拍子變為三拍子)時,英臺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訴。接著鑼鼓齊鳴,英臺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最后是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到了神仙的境界。再現了傳說中“化蝶”的場景——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投入后,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難忘的愛情主題。然后,色彩性的鋼片琴在高音區輕柔地演奏五聲音階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調,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Download address 《梁祝》賞析知道梁祝故事的人,聽過梁祝音樂的人,都永遠會為這種千古傳詠的愛情故事所深深撼動,愛情就是這樣,它是兩情相悅兩廂傾慕兩性向往生死相隨之最完美體現。而更讓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絕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緊密相隨的蝴蝶,在云南民間傳說中是指美鳳蝶。從它誕生以來,就一直成為世人的愛情楷模和民族偉大情*的典范,它深刻蘊育著民族精神和忠貞理想,中國人民深深喜愛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樣是喜愛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這種情愫,在其中賦予著高尚的精神寄托。。。。。 一、梁祝十奏 ;梁祝 鋼琴獨奏 ;梁祝 雙電子琴獨奏 ;梁祝 二胡獨奏 ;梁祝 古箏獨奏 ;梁祝 排笛獨奏 小提琴獨奏 ;梁祝 吉他獨奏 ;梁祝 手風琴獨奏 ;梁祝 薩克斯獨奏 ;梁祝 揚琴獨奏 二、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下載: ;作品簡介 創作于1959年。樂曲內容來自于一個古老而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四世紀中葉,在我國南方的家村祝家莊,聰明掃盲情的祝員外之女祝英臺,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里,她與善良,純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出伯同窗三載建立了深摯的友情。當兩人分別時,祝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許配給一個豪門子弟--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臺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來到梁的墳墓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的墳墓突然裂開,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 這首絢麗多彩,抒情動人并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嘗試,在國內外演出均受到熱烈的歡迎,群眾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會上,與其它一些文藝杰作被譽為:"是一個階級,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它已在歐,亞,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華民族的鮮明風格與特點,得到國際公認。香港藝術家們把它改編成高胡協奏曲,清唱及舞臺劇,美國的舞蹈家還根據它改編成美麗動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飛過海峽,臺灣唱片廠翻版出售,受到普遍歡迎,臺灣刊物還發專論評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視。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該片發行量超過一萬張和兩萬張,曾獎給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已飛進世界音樂之林,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彩蝶了。 欣賞提示 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構思布局,綜合采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用奏鳴曲式寫成,結構如下圖: (一)呈示部 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長笛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的華彩旋律,接著,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 主部,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于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 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重復一次后,樂曲轉入A微調,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中段)。后樂隊全奏愛情主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后,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復),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一插部為副部主題動機的變化發展,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信弦樂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輕松活潑,獨奏小提琴用E徵調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 這段音樂以輕松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生動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共讀共玩、追逐嬉戲的情景。它與柔和抒情的愛情主題一起從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與學習生活的兩個側面。 結束部,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抒情而徐緩(B徵調,2/4拍子) 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臺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出色地描寫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戀戀不舍的畫面。真是“三載同窗情似海,山伯難舍祝英臺”。 (二)展開部 突然,音樂轉為低沉陰暗。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性的斗爭中。 抗婚 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F徵調,4/4拍子) 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了英臺的悲痛與驚惶。接著樂隊以強烈的快板全奏,襯托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它成功地刻畫了英臺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兩種音調形成了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后達到一個斗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當樂隊全奏的時候,似乎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但現實給予的回答卻是由銅管代表的強在封建勢力的重壓。 樓臺會 B徵調、4/4拍子,纏綿悱惻的音調,如泣如訴;小提琴與大得琴的對答,時分時合,把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哭靈控訴 音樂急轉直下,弦樂的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這里加了板鼓,變化運用了京劇倒板與越劇囂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臺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臺形象與悲傷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她時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當樂曲發展到改變節拍(由二拍子變為三拍子)時,英臺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訴。接著鑼鼓齊鳴,英臺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三)再現部 化蝶 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難忘的愛情主題。然后,色彩性的鋼片琴在高音區輕柔地演奏五聲音階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調,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彩虹萬里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臺 三、西崎崇子小提琴協奏曲 下載: ;名稱: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藝術家:西崎崇子(小提琴獨奏)/捷克電臺交響樂團 專輯:馬可波羅《梁祝黃河》專輯 介紹: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我國著名音樂家何占豪、陳鋼先生在1959年創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關于這首曲目的誕生過程,請看《化蝶-《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創作前后》一文。今天為您推薦的這個版本的《梁祝》選自由西曼國際唱片出品的馬可波羅《梁祝黃河》專輯。由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擔任獨奏,甄健豪指揮捷克電臺交響樂團協奏。這是完整的26分鐘版本,我想這首曲目本身的影響力、演奏者的高超技藝以及馬可波羅這個著名的唱片品牌就是大家競相下載的最直接理由,絕對不可錯過! 四、梁祝(古箏全長) 下載 ;名稱:梁祝(古箏全長) 藝術家:朱杏茹/上海交響樂團 專輯:梁祝——古箏演奏集 介紹: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我國著名音樂家何占豪、陳鋼先生在1959年創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這是一首全長的粱祝古箏曲,錄音效果一般。 五、梁祝(二胡全長) 名稱:梁祝(二胡全長) 藝術家:孔艷艷 專輯:梁祝·二胡演奏 下載 ;介紹: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我國著名音樂家何占豪、陳鋼先生在1959年創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這個版本是二胡版本,由孔艷艷演奏,技巧相當不錯,由于二胡的音色非常適合演奏帶有悲意的曲目,因此這個版本的梁祝在感情的表達上顯得更加凄美更加直截,相對小提琴版的更加的有民族味,相信您會喜歡這個二胡全長版本。 六、梁祝(中國竹笛) 名稱:梁祝(中國竹笛) 藝術家:陳鴻燕 專輯:笛子“梁祝” 下載 ;介紹: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我國著名音樂家何占豪、陳鋼先生在1959年創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關于這首曲目的誕生過程,請看《化蝶-《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創作前后》一文。原本為小提琴協奏曲的梁祝通過重新編配,使用了中國竹笛來表現,相對小提琴版本要少一點浪漫多一份凄美,風格有所不同。 七、小提琴獨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下載 ;八、梁祝協奏曲精彩片斷 下載; 1 ;2 ;3 ;4 ;5 ;6 ;7 ;8 ;九、梁祝MIDI 名稱:梁祝 藝術家:制作者:王韜 專輯: 下載 ;介紹:短歌行著名的全長版《梁祝》,王韜兄用鼠標一個音符一個音符點出來的心血之作,一定要下載! 十、精美FLASH動畫 ----------故事考究--------- 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正統歷史的記載里是由來沒有什么根據,可是它在中國民間至少已流傳了六七百年以上,無南無北,都有關于這個故事的傳說,甚至還有各種遺跡。它可以說是民間故事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迫使統治階級官書性質的"地方志",也不得不鄭而重之地把它收集下來,作成一種"準歷史的記載"。這就是《寧波府志》里面何以會有梁祝故事的來歷。 《寧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東晉時代的人物,連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說得清清楚楚(按其所記,山伯是生于352年,死于373年)。至于所記的梁祝籍貫,家世以及情死的經過,大體上也是和一般傳說相似,顯然它是從民間傳說的輪廓上構畫來的。唯一需要解釋的是,它根據了什么材料能夠把年代肯定得這樣結實。 清朝人有好幾種筆記本,說到梁祝,似乎都是取材于《寧波府志》,也許有一、二種是寫在府志之前而為它所取材的,反正這也沒有多大出入,來歷總不外乎是民間傳說。 我為什么說這個故事流傳在民間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呢?因為南宋時代早就有了"祝英臺近"或"祝英臺"的詞牌名稱(后來曲牌也有),元曲的大作家王實甫,也曾在他的"王彩云絲竹芙蓉亭"里,借王彩云的口,唱出了許多歷史人物和故事人物的名字,表演她求愛的苦悶心情,里面就有兩句?quot;哎!你個梁山伯不采(睬)我祝英臺,羞的我怏怏而來。"梁祝的名字和宋玉、巫娥、周瑗姬、卓文君等擺在一起,說明了他們倆的名字在當時是怎樣的被聳煜啊?br 不過,這個故事在元朝、明朝時期,都是被當做虛幻的故事看待,不作為歷史故事來處理。這也有一個旁證:明人楊守阝止 有一首《碧鮮壇》詩,是依據其封建禮法觀點大罵祝英臺的。詩中列舉了歷史上幾個女扮男裝的事例,如堤縈、木蘭等,恭維她們是"事緣不得已,乃留千古名",接著就質問"英臺亦何事,詭服違常經?"照這個封建小丑的見解,女孩子要念書盡可以在家里念,象班昭那樣,沒有"男兒朋"也一樣的成就了學問。底下他就說:"悠悠稗官語,有無不可征",這意思就是否認它的真實性。 從上引的兩條,可以知道這個故事流傳的年代是很久的,六七百年不過是最低的估計。 問題在:梁祝故事流傳得如此久,勢力如此大,而除去官書,筆記外,我們卻看不到以它為題材的古典文學作品,甚至于在中國的俗文學史上,簡直找不到關于它的一些痕跡。 我們現在要研究白蛇、趙五娘、孟姜女、李三娘,可以從明朝以及明朝前的小說戲曲作品中,去尋得若干材料,從而檢認這些故事的演化過程,可是對于梁祝故事卻沒有多大的辦法。我翻了一下孫楷第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毫無所獲。 明朝的小說戲曲作者,是最善于從民間傳說的角落里找材料的,他們不會放過這樣的好題目;而且在楊守阝止 的《碧鮮壇》詩里,不是明明在說"悠悠稗官語,有無不可征"嗎?可見至少在明朝是有一種"稗官"取材于梁祝故事的,但是幾百年來文獻散失,現在我們已找不到那樣的東西了。過去我翻閱鄭振鐸介紹《明清二代的平話集》一文,在《拍案驚奇二刻》的目錄里,發現"同窗友將假作真"一條,很象是指梁祝,后來拿《今古奇觀》一對證,才知道就是寫聞俊卿女扮男裝讀書擇婿的故事,和梁祝是不相干的。 我們知道,各地都有梁祝故事的唱本,石印小字本的梁祝小說,也曾有過,盡管這都是很晚出的東西,現在搜尋起來卻也不大便利。 梁祝故事的流傳區域,幾乎遍及全國,故事地點的說法也各不同,主要分成兩大派,一是浙江說(認為地點是在杭州、寧波、上虞一帶),一是江蘇說(雖承認梁祝的浙江籍貫,但是指梁祝讀書的地點。在江蘇宜興善權寺后還有"祝英臺讀書處"的大字石刻,并且指附近的祝陵就是祝英臺的葬地)。總之,這個傳說在江蘇浙民間是最有力的,而檢查江南最流行的彈詞本,卻也不見它的蹤跡。 抗日戰爭以前,鄭振鐸從蘇州、揚州、杭州、南京各地搜集了彈詞本一百多種,編成書目,比較最重要而最普遍的本子,可以說是相當地收轢完全了;阿英在這方面也下過一番功夫,他收到《真本玉堂春全傳》可以說是一個收獲,可是他們都沒有得到梁祝故事的彈詞本。 事實上,較遠期的梁祝唱本、話本和小說本,是不會沒有的,甚至在宋人話本中也可能早已有過。(王實甫引了它的情節入曲,幾乎不是得于口傳,元曲獲取宋人話本材料,是有種種跡象可以看出的。)所以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進行更深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