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問了幾道題目,很快就得到了回答,今天再接再歷,繼續被一些問題弄暈,希望還能得到熱心人的幫助~(在此特別感謝昨天幫解答問題的cappuccinoado~)單選題:1.平均利潤率形成以后,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所獲得的平均利潤( )A.小于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 B.等于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C.大于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 D.與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無關 2.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 )A.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 B.一般壟斷資本主義階段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D.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3.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 )A.生產資料聯合所有制 B.生產資料股份制C.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 D.生產資料公有制多選題:4.市場經濟( )A.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 B.即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C.出現于商品經濟發展到普遍化的階段 D.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和基礎E.既可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也可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5.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作用是( )A.具體勞動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 B.抽象勞動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C.具體勞動轉移勞動力的價值 D.抽象勞動創造出勞動力價值E.抽象勞動創造出剩余價值6.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包括( )A.Ⅰ(v+m)=Ⅱc B.Ⅰ(v+△v+ )=Ⅱ(c+△c)C.Ⅰ(c+v+m)= Ⅰc+Ⅱc D.Ⅰ(c+v+m)= Ⅰ(c+△c)+Ⅱ(c+△c)E. Ⅱ(c+v+m)= Ⅰ(v+△v+ )+Ⅱ(v+△v+ )7.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資本主義矛盾及其具體表現有( )A.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B.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C.需求無限擴大和生產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D.生產無限擴大趨勢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E.個別企業內部生產有組織性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8.部門之間的競爭( )A.指不同部門的資本家之間競爭 B.目的是為了取得有利投資場所和獲得較高的利潤率C.手段是資本轉移 D.結果形成商品的社會價值E.結果形成平均利潤率和生產價格9.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不同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點有( )A.土地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完全分離 B.土地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結合 C.以勞動者人身依附關系為基礎 D.以勞動者從人身依附關系下解放出來為前提E.以土地歸農業資本家所有為前提10.在資本主義壟斷階段仍會有經濟迅速發展的趨勢,原因包括( )A.壟斷消滅了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B.生產力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經常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過程中C.壟斷不能消滅競爭,競爭仍然是促使生產、技術發展的動因D.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給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可能E.壟斷資本主義各國爭奪世界霸權刺激了生產和技術的發展11.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 )A.是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必須經歷的時期B.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所需時間有所不同 C.與進行過渡的國家的經濟狀況無關D.經濟越發達的國家,過渡時期越長 E.經濟越落后的國家,過渡時期越長12.十六大報告提出,要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生產要素主要包括( )A.勞動 B.技術 C.管理 D.資本 E.教育
熱心網友
呵呵~~還是我來答1、C,昨天說過,平均利潤率與社會資本在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所占的比重反相關,與社會資本在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所占比重正相關。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可變資本的比重相對小,則創造的剩余價值就相對小,而平均利潤率大致上是全社會各部門利潤率的一個平均值,明顯,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它所獲得的平均利潤就大于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2、B,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在二戰之后發展起來的,而國際資本主義沒有這種說法。3、D,這個沒什么解釋的,死記。4、ABCE,D說反了,應該是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5、A、E,價值增值過程就是剩余價值產生過程,包括具體勞動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抽象勞動創造新價值,而這個新價值就是剩余價值,所以B、C錯誤,而勞動力價值是勞動者本身就擁有的。6、B、D、E,答案B和E你把m/x寫漏了,這個是公式,死記7、A、D、E,B錯誤,社會主義社會也是商品經濟,C錯誤,說反了,應該是生產無限過大、需求相對縮小8、A、B、C、E,這個是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的知識點,D根本沒這回事。9、A、D,這是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的兩大特征10、B、C、D、E(答案E拿不大準)11、A、B、D,這個是知識點--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長期曲折的歷史過程12、A、B、C、D,主要就是這四大要素,教育不是。
熱心網友
多看書拉
熱心網友
這些都是很基礎的題目啊!也要問?!為什么不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