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熱心網友

  10月31日,是世界勤儉日。   曾經,我們因為物質匱乏而節衣縮食,因為白手起家而厲行節儉。無可否認,今天的物質之豐富之于過去,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但這顯然不是浪費的理由,地球資源的整體消耗已不堪重負,我們這塊土地更是以脆弱的生態狀況,承受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發展壓力。   所以,請珍愛本已十分緊缺的資源,確立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養成永續發展的消費方式。   勿忘勤儉,勿忘可持續和諧發展。   街頭調查   “你知道明天是世界勤儉日嗎?”南京路街頭,當解放日報記者向路人重復第四十五遍這個問題的時候,終于有一位老人點了點頭。100位年齡各異的路人中,“世界勤儉日”的認知率僅有3%。   不得不承認,當國際公認的“奢侈品牌”成為街頭風向標,當房產廣告鼓吹“豪苑、體驗尊貴生活”,當中國社會日益富足,勤儉,這一曾經被普遍推崇的品格,卻漸有點陌生。   記者調查發現,中老年人對勤儉的認同度還是很高的。58歲的諸阿姨一聽談“勤儉”,話匣子就打開了:“現在有些小青年真是浪費,天不熱就開空調,睡覺了燈也不關,吃飯喜歡上飯店……”諸阿姨告訴記者,她至今用手絹不用餐巾紙,淘米水還能沖廁所澆花,小塊的肥皂收集起來擰成大塊繼續用。她說,經歷了“一窮二白”,才體會到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的來之不易。   記者采訪的30歲以下白領中,超過一半認為,眼下的生活衣食無憂,沒有必要重提“勤儉”。遠離了戰亂、饑荒和物資匱乏,白領們喜歡用無數小射燈營造居室氣氛,大量消費原木漿造的紙巾,習慣空調營造出的恒溫環境……對他們而言,做到“不亂花錢”,已是最大程度的勤儉。   至于在那些上世紀“80年代生人”看來,“勤儉”實在太陌生。“我能想到的勤儉,就是和父母去高級餐廳吃完飯后,把剩菜打包回家。”一名16歲的初中生想了良久,這樣回答記者。不少學生甚至將“囊中羞澀”、“弱勢群體”這些詞語與“勤儉”二字相提并論,認為“上不了臺面”。還有30%的街頭調查承認生活不夠節省,上千元的高檔化妝品,近萬元的名牌服裝,說買就買。   勤儉,真的不合時宜了?   勤儉何為   調查中,22歲的孫先生這樣問:“你告訴我,勤儉是什么?我奶奶說,勤儉是‘寧可肚子脹,也別占著鍋和碗’,卻吃壞了自己的腸胃;我媽媽說,勤儉是為了省一塊錢等沒有空調的公交車,卻浪費了大把的時間。這樣的勤儉,何苦?”   當物質告別匱乏,當生活漸漸豐裕,這確實是個問題:勤儉是什么?是否還值得我們恪守?   勤儉是什么?傳統文化推崇它,那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品德。《左傳》中,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涂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一國之君有的是錢,可大夫御孫卻認為,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他說了一句話世代流傳: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無論是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還是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能否做到勤儉,都是關系生存敗亡的大事,不可輕忽。   勤儉是什么?賢哲偉人推崇它,那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年周恩來總理的襯衣,無不是多處打過補丁,白領子和袖口換過幾次,一件毛巾睡衣本來白底藍格,也早已磨得失了顏色。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將56億美元捐給社會公益項目,但他從未抽過一支雪茄、喝過一杯香檳,生活摳門得出人意料。   勤儉是什么?現代文明推崇它,那是對有限資源的珍視,對過度消費的抵制。美國學生的課本歷來是重復利用,一本教科書至少會經過8名學生,平均使用壽命為5年。世界知名企業惠普,在辦公室設了“備用箱”,只用過一面的紙張都放在備用箱中,紙的背面再利用。而全球的“愛普森”任何一家公司里,所有雙面用的打印紙再用完之后,還必須用來粘貼各種報銷票據。   那些問“勤儉何苦”的人,是否知道這樣一組數據:中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2%;中國占有的人均淡水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3弱;中國占有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4%;中國占有的人均礦產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8%;中國森林覆蓋率不足14%,人均森林面積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7%。   對于一個要用占世界不到10%的可耕地資源、養活占世界22%人口的大國來說,勤儉,永遠不過時。   驚人損耗   記者街頭隨訪中遭遇的情景,在我們這個城市確確實實發生著:   一名25歲的女性,在南京西路某專賣店買下一款價值8000元的手提包,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一名在國有企業擔任秘書的上班族,居然養了一輛高檔日本轎車……這些一擲千金的人并非百萬富翁,他們屬于“月光族”。他們往往月初時風光一時,月末只能靠父母“接濟”度日。   那些出國旅游者的高消費,讓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一位見多識廣的奢華品店主都“嘆為觀止”,去年,一個約30人的中國旅游團進了該店,一小時內,竟買走了價值50萬美元的商品!難怪法國人頭馬洋酒公司的洋董事說:“中國人最富,因為我們超過一萬元一瓶的極品路易十三,大部分被中國人買走。”據統計,中國奢侈品市場現在的價值約為20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3%左右。   有人說:我從不購買奢侈品。可知道嗎?那些便宜的一次性消費品損耗,造成的資源浪費更令人吃驚。一立方米的木頭,只能做2。7萬雙一次性筷子,上海一天就要消耗一次性筷子和飯盒一百萬套。據上海的環保部門統計:一戶雙職工的三口之家,平均每月消耗50個一次性杯子、100個保鮮袋、36張一次性臺布以及6筒卷筒紙。全市300萬戶家庭的一次性消費,將使多少森林慘遭砍伐,多少石油被消耗,多少垃圾需要填埋?   還有那些日常必需的資源,多少在不經意間流失?最新的裝修潮流,是在墻面的暗槽里裝一排射燈,通宵照明。當整個城市都來追逐這種“流行”時,對電力是怎樣強大的負荷!據了解,今年全國電力缺口達3000萬千瓦,今冬明春,上海的用電缺口將達到135萬千瓦到155萬千瓦。   廣中路一個加油站,記者親見,一輛轎車加完油后,洗車工瞄準車身開始狂沖。據洗車工說,一天要洗100多輛車,下雨天會超過200輛;洗一輛轎車,需要30升—50升左右的水。目前上海有大大小小2000多個洗車點,每年用在洗車上的自來水達1500萬立方米。“一年下來,相當于3個北京昆明湖。”而上海,實際是水質型缺少城市,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現在僅為145立方米,大大低于全國人均的2350立方米、世界人均的8840立方米。   社會要進步,國家要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消耗,但這一切,更離不開勤儉。   智慧倡導   生活中的勤儉,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這需要智慧,需要倡導,還需要全社會的氛圍。   楊存義(市民巡訪團成員):勿以善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不為。小心留意,生活中的可節約之處多得很。淋浴總要擦肥皂吧,擦時關掉水龍頭,洗一次澡可省掉60升水了!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改用節能燈,一個家庭每月至少可節省50度電。蒸東西時不要放太多水,煮東西能開大火就用大火。老話說得好呀,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才受窮。   劉夏榮(普陀區居民):阿拉附近的家樂福大賣場,推出過“環保布袋”代替塑料袋,這個做法很有創意,但我發現,布袋外形不美觀,用起來也不大方便,大家還是樂意用塑料袋。若是在竹籃、布袋、手帕這些可循環利用的商品里,加上時尚元素,一定大受歡迎。我還有個建議,管理部門應調高一次性用品價格,鼓勵大家使用環保性商品。   葛堯興(靜安區環保局局長):我去一些歐美發達國家考察,發現他們很注重廢物再利用,比如慈善機構開辦了許多二手商品店。居民捐的商品不僅回收再利用,垃圾處理難題也解決了。說到垃圾處理,現在上海多為填埋,建設投資大,運行費用高,處理能力也有限。相比之下垃圾焚燒無害化程度高,產生的熱量還能用來發電。但這得建立在垃圾清晰分類的基礎上,而市民這方面的意識,還是差了點。   盧漢龍(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資源求發展的方式。必須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手段,促進資源的有序、高效開發和利用,逐步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而政府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加大資金支持,以科技進步推動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方式。   勤儉,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現代文明的內在訴求。勤儉,是一種操守,是一種品行,是一種素養,是一種美德。   該節約,還是要節約一點。   當北京樹立“節儉辦奧運”的理念,在全球共迎“世界勤儉日”的到來,讓我們再一次審視自身: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熱心網友

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 10月31日,是世界勤儉日。勤儉是什么?傳統文化推崇它,那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品德;賢哲偉人推崇它,那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現代文明推崇它,那是對有限資源的珍視,對過度消費的抵制。社會要進步,國家要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消耗,但這一切,更離不開勤儉。 勤儉,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現代文明的內在訴求。勤儉,是一種操守,是一種品行,是一種素養,是一種美德。世界勤儉日的確立,可以體現出世界對勤儉的一種呼喚。 沒找到由來,應該沒有什么典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