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校教育方面。
熱心網友
你好,給你一點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關系、地位問題,總是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也關系到培養人的質量,從而更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重視這個問題。 在教育教學觀念不斷更新的今天,樹立新型的師生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已經是必然的趨勢。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是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這已是無庸置疑的了。因為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不同于一般的生產對象,他們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不同素質、不同個性、不同特點的人;其次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他們有主觀能動性,他們有選擇接受與不接受的權利。一切教育影響都要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經過他內在的矛盾斗爭才能被他所接受。教師只有清楚、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地樹立新型的師生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 尊重學生的人格。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權利。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家長、教師是絕對的權威,這主要受長久以來的封建家長制的毒害。現在該是擺脫這種錯誤觀念的時候了。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才能培養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教師不應該看不起學生,對學生應態度溫和、謙遜、平等、友好,讓學生有表達自我的機會,有保留意見的空間,有發揮特點的余地。抱著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的、平等互助的態度,學生才會意識到自己是教育的主體,才會有主人翁的精神,而不致消極、被動。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和老師是同樣平等的人,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 二. 學會欣賞學生。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這個觀點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細細品味的。過去,作為教師,總以成為學生心中的偶像為榮,總是擺著高高的架子,讓學生敬而遠之。其實,這種刻意,是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的。試想,讓學生敬畏,讓學生仰視,學生又怎會向你傾吐內心,又怎會使你真正地了解他們。沒有了解,談何教育?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富有個性特點的個體,身上多多少少都會有閃光的地方。而這些閃光點,不是教師所恩賜的,教師僅僅是起到挖掘、培養、塑造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即教育過程中,應是雙向、互動的,也就是說是教師和學生是在相互學習、相互作用的。既然老師能成為學生的崇拜對象,學生也應該能被老師所欣賞。很有可能哪一天,你的學生就會成為一位不僅讓你崇拜甚至于讓世人崇拜的人。應該說,每一名未成年的孩子,都潛藏著這種可能性。感覺到被欣賞,學生就會從老師身上找到知已的感覺,老師就不再是一個嚴厲的管制者,一個權威者。老師欣賞學生、走近學生,是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 允許學生犯錯。 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犯錯的時候。而大人與孩子相比,犯大錯的往往是大人。這么一想,作為大人,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允許孩子犯一點兒小錯呢?其實,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犯錯中總結經驗教訓,從而學得更聰明些;而整個人類,也是在不斷地犯錯、不斷地碰壁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從而獲得進步。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孩子是在不斷地犯錯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只有被蜜蜂蜇過才深切知道以后不能再捅蜂窩。當孩子犯錯后,必要的指導、教育還是要的,但我們不要指望,經過教育,孩子就不再、也不能犯錯誤了。因為"犯錯、吸取教訓、獲得進步",這本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必然過程和規律。有一點,教師應該明白,教師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學會,在犯錯后明白一定的道理,并懂得自己總結出避免今后犯同樣錯誤的經驗。因為,學生的每一次的錯誤、失敗都有可能成為他今后某一個成功的鋪墊。 總之,新型的師生觀要求教師必須放下那讓教師本身感覺沉重、讓學生畏懼的架子,真正地走近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建立平等友好的、融洽的、良師益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 。
熱心網友
不要給老師留下壞印象,對老師有禮貌,不跟老師頂嘴。
熱心網友
平常心吧 該怎么就怎么樣
熱心網友
師生關系應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深入學生當中,畢竟每一位老師都是從學生中走出來的,那樣不就是可以理解學生了嗎,學生呢,只要你真心對他們好,他們會愛戴你的.我雖然當老師的時間不常,但和學生相處的很融洽,我那時在課堂上是老師,在課后是朋友,是大哥,所以沒有產生什么隔閡,他們有什么也會及時向我匯報,同時也學著關心我,那種關系令我感動.總之一句話:真誠交流!
熱心網友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效能的提高 點擊數:[659] 作者:張念 (北站幼兒園上海學前教育網) 2003-12-05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產生效能的關鍵。教師只要懂得如何去與孩子溝通,懂得如何去滿足孩子的需要,并引導孩子懂得如何來滿足教師的需要,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動都可以使孩子產生興趣而被接受。 教師的教與孩子的學是在師生之間的溝通中進行的。溝通是實現教育目標、滿足教育要求、實現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師生之間如何溝通,用什么樣的方法溝通,決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孩子是通過與教師的人際關系的感受,來決定是否喜歡教師所教的內容,是否愿來遵守教師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歡學習和參與教師提供的各種活動。 ●師生感情是促進教育效能提高的基礎 從溝通的角度來看教育效能,孩子往往是先喜歡教師,再喜歡教師所提供的教育。他們很注重對教師的整體感受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然后再來決定對教師的教育是“接受”還是“不接受”,這種現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際關系的規則。有一位幼兒由于他父母中年得子,家里都比較寵愛他,樣樣事情都由著他去做,讓他養成了很多的不良行為,自私,霸道,蠻不講理,稍不稱心就打人,情緒極不穩定,我們對他的行為感到頭疼,經常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因此,他對老師十分抗拒對立,總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老師喜愛的人,為了消除他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我真心的和他試著做朋友。在角色游戲中,他想做理發師,我看見了忙走過去請他幫我理發,我一邊夸他手藝好,一邊向其他的小朋友介紹,大家都來理發,他不由地對我笑了一笑,流露出感激的目光。又如在自由活動時,我和他一起聊天,向他講《丁丁找朋友》的故事,使他懂得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要互相幫助的道理。“從現在開始我來和你做朋友,我們一起來努力好嗎?”他忙說:“好!我一定聽你的話,爭取做一個好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付出的辛勞在我們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縮短了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本來不愿意和老師說話的他開始主動地來找我,把自己的心理話告訴我,我也總以溫和的眼神、和藹的微笑、贊許的點頭,給他送去溫暖和愛,是他感受到老師的愛,從而為他營造一種更加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由此可見,孩子是先喜歡教師,再喜歡教師所提供的教育,接受教師所施加的教育影響。 ●關注兩個大腦活動區是激發教育效能的動力 科學研究證明:每個人不但有一個理智大腦,還有一個情感大腦,我們的每一個觀念和心態都是兩者共同運作的結果。情感大腦與理智大腦各以其極不相同的認知方式密切合作。孩子首先需要對教育活動產生熱情,才會有對教育活動的投入;只有對教師產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緒,才能接受教師所傳遞的教育影響。然而作為教師首先需要通過各種教育技巧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進行邏輯層面的教學才會產生相應的思維熱情。而師生之間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產生。例如:美工活動是一種能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來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情感的極好形式。在:“有趣的車輪”活動中我們把不同的汽車車輪沾上各色顏料,然后再將車輪放在紙上滾來滾去,這樣一來紙上就出現許多相互交錯的“軌道”。孩子們不僅為色彩斑斕的畫面而歡呼雀躍,還爭先恐后的搶著表達自己的感受,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是一塊漂亮的花布,我可以做把它做成一條漂亮的裙子”、“這是我們浦東飛機場的跑道,飛機可以從這跑道飛到天上去”、“這是大海的波浪,海浪正在跳舞呢?”等。由于這些活動喚起孩子的情感,產生相應的思維熱情,所以他們會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中。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推進教育效能的關鍵 師生關系是在溝通中建立的。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溝通與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本質——培養孩子成才聯系起來,把孩子當作真正的人來尊重,在與孩子建立有效的人際關系的前提下,來有效的開啟他們內在的智慧和各種資源。例如:在區角活動中,孩子們都在認真的學習各種技能,教師在活動中隨時、全方位地觀察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當我看見探索角中榮嘉富在認真地自制拼圖,他拿了一張很大的紙,并在紙的中間畫了一只小兔子,接著,他又找來剪刀想把拼圖剪成九塊,當時我真的很想提示他畫面太小會很難拼,然而我卻打消了干預的念頭,心想:我還是先尊重他的意愿,等他發現后需要幫助時我再引導他。于是我靜靜地站在一旁觀看。果然由于他剪的九快拼圖大小不均,加上畫面又小,集中在中間幾塊,旁邊幾塊拼圖沒有顏色、沒有圖案,拼來拼去都不能拼完整,只見他摸了摸腦袋,呆呆地坐在那里。這時我才以“玩伴”的身份去加以引導,我找來幾副買來的拼圖,讓他自己去進行比較。“你做的拼圖與買來的拼圖有什么不同?”并協助他共同尋找失敗的原因。使他明白畫面豐富,色彩鮮艷的拼圖容易拼:而構圖單調、畫面小的拼圖難拼。由于我與幼兒之間建立了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促使孩子在自己不斷地探索中獲得知識,并掌握技能。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育的整體效能。因此,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新時期教師所要關注的。 2003-12-4 。